“滚绣球”、“三煞”、“黄钟煞”三段均是描写唐玄宗当时的心情。他回想在长生殿的那晚,与杨玉环并肩坐在长廊上,对着在夜风中簌簌作响的梧桐,誓言生生世世不分离。还有在沉香亭的那天,玉环跳着绝美的舞蹈,他唱歌,她舞袖,彼此眉目传情,好不快活。这些好像都发生在昨日一样,一转眼物是人非事事休,只剩下自己对着凄迷细雨、冷冷殿阁,看百花落尽,绿叶萧条,睡着了惊醒,躺下去一夜无眠。
夜里西风寒气逼人,在窗棂间滑过时发出奇怪的声响,仿佛是西蜀栈道上的马铃声、渔阳鼙鼓的惊魂声,令玄宗冷汗淋漓。败落的花叶、月下阴影重重的山石、枯静的荷塘与翅沾湿露的蝴蝶,看上去死一般的寂静,然而他又看到昏黄的灯火在闪烁,耳边听到了虫燕喧闹泣呜和恼人的捣衣声。玄宗弄不清自己究竟听到或看到什么,只因他心乱如麻、彷徨无措,有声也是无声,无情也是有情。这一夜梧桐雨,沾湿了周遭的事物,而他的泪早已打湿龙袍。
白朴将玄宗放进了梦幻凄清的西宫,让他游离其内无法超脱。此举略显残忍,然而在宫中玄宗的一举一动却可真实地反映出玄宗的情谊。在《旧唐书》中讲过,玉环“每倩盼承迎,动如上意”。玄宗平时的饮食起居、行走踏步,稍有行动,玉环皆能领悟,帮他处理好接下来的事情,此等体贴,并不仅是一个纯以美色得到皇帝青睐的妃子所能做到。皇帝三宫六院,艳妃如云,何以偏偏专宠玉环?皆因玄宗视她为知音。步入老年的玄宗就算再好色,凭他年轻时的明智也不至于为了一个美女而弃江山,而且,纯是贪图床笫之欢不足以让唐玄宗迷失心智。是玉环的体贴入微让唐玄宗枯燥的中年仿佛得到了春雨,玄宗实则为自己找了最佳的精神伴侣。
如此去看待玄宗与玉环的爱情,则更不忍对他们有非议。白朴一生在情感上饱经伤痛,令他能深切体会两人的苦痛,所以他格外同情杨玉环的身世,让唐玄宗梧桐夜雨一席话,作为献给杨玉环最美的祷文。
一品贵妃的杨玉环,做到女人一生能够坐上的最高位置,从权力方面而言她应该知足了;作为古典美女,她风靡全亚洲,甚至连日本都有她的衣冠冢,她应该甚感欣慰。因此在许多文人笔下,她被唾骂成妖妇的尴尬或许稍能减弱,毕竟她不是特意为成为祸水而生,只不过恰好那时她生得很美、聪敏多情,而又胖了那么一点点,结果成了中土天下的尴尬。对她,人们应该多几分正视,多几分包容。
月明和尚度柳翠
元代是佛教兴盛的又一时期,寺庙林立,和尚众多,有关修行的故事自然也不少。也许是文化发展到这个时候,小说戏剧的流行为记录民间故事提供了方便,而元朝文化的紊乱致使许多文人不是特别在意正统的宗教思想,结果一些专门记录和尚偷情的故事纷纷浮出水面,百姓把这些当成生活娱乐,茶余饭后打牙祭的趣事,津津乐道。
王实甫曾根据宋人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的一段故事写下了《度柳翠》一剧。原故事的内容主要是讲五代时有一僧人,号至聪禅师,在山中修行多年不敢怠慢。一日他下山碰上了一个叫红莲的美人,竟然动了春心,与红莲艳好,最终两个人一起坐化升仙。这段色情轶闻对佛家而言颇为不敬,却是小说、戏剧作者笔下最好的材料。王实甫看过之后遂动笔重新编写了故事,可惜因种种原因剧本散佚,直到杂剧家李寿卿再次改写,才成就了一部在民间流传极广的名剧《月明和尚度柳翠》。不过这部“度柳翠”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无论是张邦畿、王实甫还是明人冯梦龙,都写了“和尚遇色劫”的故事,唯独李寿卿抛弃了这种“色情笑话”。
要了解李寿卿剧本的特别之处,就必须先说冯梦龙的版本。冯氏向来善于编写故事,刻画极尽能事,他笔下遭遇色劫的和尚法号玉通禅师,是从宋代到明代几百年来各个版本通用的名称。他所描写的故事也是民间比较流行的说法。
话说南宋临安府尹派人请玉通和尚到山下参禅,玉通不答应,柳府尹一气之下派了美女吴红莲上山勾引玉通,结果令后者大破色劫。玉通受不了心魔,一怒之下气死了,转世投胎成柳家的女儿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妓女,专门败坏柳家的名声。后来,柳翠遇到得道和尚月明,被其点化,终修成正果,坐化成佛。
但李寿卿笔下的“度柳翠”,内容与冯梦龙大相径庭。李寿卿并没有大写特写“红莲色劫”,反而把柳翠的前世写成了观音大士手中的柳枝。
元人信佛者极多,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蒙古人在中土大肆兴建佛寺,忽必烈甚至册封西藏名僧帕思巴东来为“帝师”,管理全国佛教。南方禅宗盛行,天台、白云、白莲等佛教宗派也活跃于全国各地,各有各的市场,可以说佛教已经深入人心,不可轻易亵渎。处于这种宗教气息浓厚的氛围当中,而元中期的宗教信仰评论自由程度也不及王实甫所处的时代宽泛,所以寿卿不敢轻易去开“和尚与妓女”的色情玩笑,而是选择了中庸法,折中了容易被禁的内容。
剧中第一个登场的不是柳翠也不是月明,而是观音菩萨。她手持玉瓶柳枝,忽然发现枝条上沾染了尘土,暗道原来柳枝仍没有摆脱尘俗的叨扰,便罚它下凡经历轮回之苦,三十年后再度修炼成佛。于是这根柳枝就投胎成了杭州抱鉴营的风尘妓女柳翠,被富户牛员外包养。柳翠平时在外行为不检点,但因太漂亮而深得牛员外的欢喜。天上的佛祖怕柳翠无法自度成佛,派去了佛祖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去人间点化她。
柳翠与转世的月明尊者邂逅是在柳翠父亲去世十周年的法事上。牛员外为了讨好柳翠,特别到蒿亭山显孝寺请了十个和尚下山为柳父超度。显孝寺很小,主持凑了半天才弄出九个和尚,思来想去只好把伙房做饭的疯癫和尚月明叫来凑数。这疯癫和尚正是月明尊者转世。
月明自称“疯魔”,没酒、没肉、没美女绝不下山,直到主持一一应允,他才跟着去了,并且打定主意要与柳翠见面。主持对他的想法心存唾弃,却不知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引导柳翠返本还原,重回西天。
【混江龙】直待要削开混沌,月为精魄柳为魂。一任着纷纷白眼,管甚么滚滚红尘!恰才个袖拂清风临九陌,又早是杖挑明月可便扣三门。则为我这半生花酒为檀信,其实的倦贪名利,因此上不断您这腥荤。
——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一折
这段曲子的内容充满了佛家因果轮回的思想,是月明下凡的理由。柳翠为因,月明为果,二者同下凡间互为因缘。月明虽在人间遭尽白眼,图的不是名、利、色,而是为柳翠打开一条偿还罪孽之路。
于是,月明对柳翠的第一次度化开始了。他见到柳翠之后,便奉劝她快快脱离声色犬马的日子,早些超越生死,免却六道轮回。可柳翠舍不得青春少年,她可以凭借美貌和身材来换取钱财,以前过惯了享受的生活,若是半路出家,她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可依仗的资本。不过青春总是有限,等到人老珠黄时才后悔,慧根就难续了。
剧中的第二折是月明的又一次度化。柳翠因为心中有愧,夜夜梦中都会见到月明在跟她讲佛法,有时又梦到自己变成梨花猫儿思春。由于月明是罗汉转世,可算出人的梦境,他对柳翠的梦了若指掌,知道后者一面想要出家,一面又有贪恋凡尘的心思,便再去找柳翠劝说。不过,柳翠仍舍不得自己的三千发丝,却不知发丝正是她烦恼的来源。月明苦口婆心再三劝谏,又在睡梦中把柳翠引至阎神面前,让柳翠看清人死后的凄惨情景和投胎轮回于六道的境况,终令她点头答应出家修行。其实柳翠本身也是有慧根的,她前世为观音大士的柳枝,终日沐浴无边佛法,听月明和尚整天念叨,也听出些门道。
【黄钟尾】你道是这回和月常相守,才赚的春风可便树点头。
聚莺朋,会燕友,蜂衙喧,蝶梦幽,啭黄鹂,鸣锦鸠,噪昏鸦,覆野鸥,袅金丝,春水沟,拂红裙,夜月楼,酒旗前,望竿后,风又狂,雨又骤,霜正严,雪正厚,霜来欺,月来救,我救的这月里杪椤永长寿;我着你访灵山会首;也不索别章台的这故友;我则怕你又折入情郎画眉手。
——李寿卿《月明和尚度柳翠》第二折
“黄钟尾”这段曲子是月明和尚给柳翠讲的一个佛偈。他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在水沟边迎风飘零的垂柳,一生受尽蜂蝶百鸟鸣叫的折磨;在珠楼酒家旁的细柳,受尽脂粉与酒旗的沾染。二柳年年月月遭风霜雨雪的摧残,得百般凌辱,这是劫数也是历练,而帮助柳树脱离苦海的正是那天上明月。这个比喻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天上明月指的便是月明和尚,那二柳便指柳翠了。
受教的柳翠心无杂念地决定出家,月明和尚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他打算脱离凡胎回佛门圣地灵山,等着二人再次相见。最后月明还怕柳翠再动凡心,特别再三嘱托她不要再堕落风尘。
看过了世间种种绰约风姿,告别了生命里牵肠挂肚的人,柳翠追随在月明的身后,脱离苦海荣归西天,回到观音大士的玉瓶。
佛偈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无常,无从捉摸。如梦幻泡影、雨露霜电,今有明无,只要淡然视之,不被它迷惑,就修成佛家的正果了。
李寿卿借《月明和尚度柳翠》一剧,想通过它来度化那些还看不透人生疾苦的人们。剧中的词曲唱起来典雅脱俗,意境幽玄,叫人可从神明的偈语中得到生命的顿悟。其实,所谓的“顿悟”都是李寿卿自身对生命和生活的诠释,这是他早凡人一步得到的慧根。难怪明代曲学研究者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李寿卿列至元杂剧作家的第四位,可见,一个人的作品不贵多而贵精,在于他给了后人何种启示和规劝。
淡泊功名利禄的介子推
《斗鹌鹑》焰腾腾火起红霞,黑洞洞烟飞墨云,闹垓垓火块纵横,急穰穰烟煤乱滚,悄蹙蹙火巷外潜藏,古爽爽烟峡内侧隐。我则见烦烦的烟气熏,纷纷的火焰喷。急煎煎地火燎心焦,密匝匝地烟屯峪门。
《紫花儿序》红红的星飞进散,腾腾的焰接林梢,烘烘的火闭了山门。烟惊了七魄,火唬了三魂。不付能这性命得安存,多谢了烟火神灵搭救了人。惭愧呵,险些儿有家难奔,尽都是火岭烟岚,望不见水馆山村。
——狄君厚《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在元代的杂剧创作中,出现过许多反映古代政治事件的作品,元代将这类作品统称为“君臣杂剧”。狄君厚所作《晋文公火烧介子推》,是“君臣杂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本。
《晋文公火烧介子推》说的是晋国忠臣介子推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幸骊姬,并为骊姬的儿子修筑楼台,劳民伤财,介子推为了劝说晋献公,就给他讲了“商纣失国”的故事,但是晋献公并不听信他的忠言,如此,介子推就辞官回到了老家。
这骊姬为了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心怀歹意,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出走到介子推家里,国舅也穷追不舍地来到介子推家,逼他交出公子重耳。介子推为了保护重耳,决心替重耳死,他告别了老母和妻儿,准备拔剑自刎时,介子推的儿子已经先替父母自刎而死,介子推悲痛不已,带着公子重耳出逃避祸。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19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介子推,就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知道后,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
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介子推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晋文公急于见到介子推,就下令举火烧山,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后,缓步走在绵山之中,遥想那些患难与共的日子,感到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他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为介子推建立了祠堂。他率领文武大臣来拜祭介子推,内心沉痛异常。晋文公用那棵烧焦的柳树,做成了一双木鞋,每天伤心地流着眼泪,哭喊着“悲哉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所以他就下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此后,晋文公常把血书放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国家日益强盛,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杂剧《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中,介子推的形象清高孤直,为国为君竭智尽忠。他要求晋献公勤政修德,为晋国朝政不修、黎民遭难以及宫廷中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而忧心忡忡,认为“现如今您晋朝中祸已成胎”。为了保护重耳,介子推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并在绝粮时“割股事君”。后来又遵从母命,功成身退,放弃“一世之荣”,背母归山,求得“万载之名”。在这个忠臣孝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了作家的政治和道德理想,而对晋献公、晋文公两代晋君有着不同程度的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