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赋琅华照寒烟
28440400000014

第14章 繁华落尽后的黯然销魂(1)

何事秋风照画扇

婕妤,是古代宫中的女官名,是妃嫔的称号。在汉成帝的后宫之中,就有位姓班的女子,因她的名字无法考究,只能得知她是越骑校尉班沉的女儿,入宫后被选为婕妤,所以后人称她为班婕妤。

班婕妤为人貌美、聪慧,更有着世间少有的才情,所以,后来有一个名叫纳兰容若的男子专门为她写了一首《团扇歌》,诗中所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看似平淡无奇的诗词中,却藏着深深的叹息。或许这个千年之后的男子懂得班婕妤身处后宫之中的寂寞与彷徨,不然,他为何能体会到那哑然无措的无助呢?

班婕妤进宫正是皇后许氏人老珠黄,失去恩宠之时,素来好美色的成帝正欲寻觅一名可以替代许皇后的人,班婕妤就适时地出现了。如果说这是命运,只怕也太过巧合了一些。随后她便是恩宠加身,万千荣耀,汉成帝为她的美貌而倾倒,更为班婕妤与生俱来的清淡气质所折服,这个女子不但可以与他耳鬓厮磨,也可以在他心生不安的时候为他带来平静。与其说班婕妤是他的妃子,不如说是知音。但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后宫女子的根本之用就是为了给帝王带来片刻的欢娱之乐,虽然汉成帝对班婕妤专宠多年,但班婕妤庄重自持,太过拘泥于礼教礼法,时间一久,成帝的热情自然在悄无声息中流淌干净。

在一次微服出游时,成帝遇到了一名歌女,娇艳动人,歌舞曼妙,于是怦然心动,将此女子带回宫中,从此缠绵厮守。班婕妤便被冷落一旁,这名女子便是赵飞燕。飞燕飞入汉宫,便是班婕妤寂寞的开始,一切来得如此突然,但又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班婕妤又如何能与成帝等同呢?成帝是全天下的成帝,而她却只是后宫里一个可有可无的女子,他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自然也不会有共同的目标与未来。随着年华老去,豆蔻不再,她只能成为寂寞宫墙内的一粒尘埃,卑微地消隐掉。这就是那个后宫里所谓的潜规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班婕妤聪明伶俐,自然也是明白的。她的生活变得寂寞无奈,所以在一个寂寞的时刻,她填下了一首《怨歌行》,以团扇自比,道出了这人世间翻云覆雨的变幻。歌中这样写道: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钟嵘《诗品》评此诗说:“《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沈德潜《古诗源》评语中,也说它“用意委婉,音韵和平”。班婕妤声声自问,本是干净如雪的团扇,代表了浓情蜜意的团扇,一直捧在君王的怀中,微摇清风,驱除暑气,怎的就突然被扔弃在一旁,将一切恩情通通决绝了呢?

这首《怨歌行》作得再好,也难以掩去班婕妤内心悸悸的疼痛,山盟虽在,情意不再。成帝在与赵飞燕耳鬓厮磨、难舍难分之时,他何曾记起过宫墙的另一端还有一位女子,在为他思念,为他伤怀。

班婕妤在看到赵飞燕夺走了昔日她所拥有的一切时,她的内心是愤恨还是耻辱?这已经无从得知了,但她一定知道,要想日后过上清净无扰的日子,恐怕不那么容易了。赵飞燕骄纵放肆,贵倾后宫,任谁都无法与她抢夺皇宠。班婕妤自然明白作为前宠,赵飞燕对她一定是会有所动作的。

为了远离是非,班婕好自愿提出要去长信宫侍奉太后。可要知道,后宫便是是非之地,她身处其中,总是难逃脱是非纠缠的。

久居长信宫后,她韶华之时就远离了淡柳丽花,每日只与自己为伴,或许她偶尔也会想起从前君王爱恋之意正浓之时。那时,班婕妤的任何作为都是美好的。曾经有一次,成帝要班婕妤与他同乘一辆车子,这在当时的人看来是莫大的殊荣,因为汉朝的制度十分严格,皇帝所乘坐的车子为“辇”,妃子是断然不可与帝王同乘坐一辆车子的,但班婕妤却获得了这样的荣誉,而她却婉言拒绝了。

或许在那时的班婕妤看来,自己永远都是成帝臂下依偎生长的娇艳花朵,任凭外面风吹雨打,她只是自顾自地发出最鲜嫩的绿芽,惹来外人无数艳羡的眼神。可在班婕妤韶华正好之时,谁也不会料到,她的结局竟然是如此收场。那一直被奉为不灭的神话,在须臾之间,已然悄悄被遗失在了月光如水的深夜之中。

最难测的是帝王之心。于是寂寞之时,她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赋词,为她自己,也为成帝,还为她那份缠绵了数年无疾而终的情感。

历代的女子中,班婕妤的才华可谓是凤毛麟角,单看她所做的这首《自悼赋》便可以看出她的才情之高。虽然她居住在最好的皇宫之中,过着最好的生活,但是这些都是无法弥补她日复一日的空虚。在恩宠不再的时候,才知道一切皆是如水流去。班婕妤在无声无息的哀吟中便将在宫墙之内的苦闷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不可谓不厉害。

岂妾人之殃咎兮,将天命之不可求。白日忽已移光兮,遂晻莫而昧幽。犹被覆载之厚德兮,不废捐于罪邮。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林。

才情是班婕妤与生俱来的,她只不过随笔一挥,便会写出透彻人心的诗词歌赋,然而在那深如汪洋的后宫之中,才情并不是令女人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反倒是那销魂的风情,才能捕获帝王的心,得到帝王的宠幸。

班婕妤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不然她也不会在赋词中叹道,自己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天命不可强求,白昼的日光已然移去,暮色的黯淡悄然降临,天地赋予的厚德不能因为自己被遗弃的罪过而丢掉。情愿养于东宫而不外出,直到终老。但愿死后可以回归自由,依山傍水,埋于松柏之下。

就是因为她明白,自己永远无法和这个宫廷相互适应。

在那个唯有依靠男人的时代,班婕妤孤独地走了出来,她以为这样就可以度过清净的后半生,但岂能料到,寂静的日子使得光阴更加难度。其实班婕妤并不算是运气最差的,起码她得到过爱,比起那些徒然把一生埋葬在那宫墙之内的无数女子来说,班婕妤是幸运的。

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能让她度到最后,在成帝死后,她又请愿去为这个爱过她又抛弃了她的男人守陵,终日与墓碑相伴。在继续孤独的日子里,班婕妤度过了她人生的最后五年时光,便从容地离开了这个世间,也终于离开了那个禁锢了她一生自由与爱的后宫。所以,她应该是虽死犹生。

在班婕妤死后,人们对她有诸多论断,其中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评论班婕妤:“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清朝的纳兰容若也认为班婕妤“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推崇纳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都只是一人而已,这便是容若可以跨越时空对班婕妤相知相惜的理由,这也是班婕妤令容若为之神伤不已的理由。

有时候,爱和恨一样漫长无期。在班婕妤生命的河流里,一定也曾有过激扬澎湃的浪花。只是,这浪花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归于平静。当繁华落去,班婕妤最终闭目的时候,她会不会想到人生如水,人生似梦呢?

淡极始知花实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有一个女子,她深明大义,学识渊博,晓以大义,鞠躬尽瘁,以女儿之身成就男子伟业,她就是东汉女子——班昭。

班昭名姬,字惠班,是班固的妹妹。或许是因为耳濡目染的缘故,班昭成了当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历史学家,辅助班固完成《汉书》最后的收尾工作,完成了这部历史上的巨着鸿篇。汉朝人都很敬仰班昭,这名女子虽是巾帼,却丝毫不让须眉。至今还有记载写道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就是以班昭的名字来命名的。可见班昭在历史上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班氏家族学识渊博,枝繁叶茂,是汉朝当时有名的诗礼之家,富裕显贵,人才辈出,但这可以说是幸运,也可以说是不幸。班昭的哥哥班超出使西域,治理边疆,离开家园一走就是三十年之久。希望落叶归根的班超写信给朝廷,希望可以体恤他的一腔爱国热情,让他回国,却无人理会。

班昭听闻后,给皇帝上书一封,为她的哥哥求情,字字血泪,令汉和帝读后为之动容,后将班超接回中原。信中这样写道: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侯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惠。

这是《班昭上书》的最后一段,可以看出班昭的才情非常之了得。虽然班超回来不久后就病逝了,但班昭为兄求情一事还是流传了下来。一流的才女即使历经岁月变迁,她与生俱来的气质也会像檀香木的香味那样经久不衰。亲人的离去对班昭来说是个打击。班固死于牢狱之中,班超死于忧郁之中,对于班昭来说,世间的事情就好像是一座难以负荷的大山一样让她无法喘息。

但谁又能想到,这个弱女子凭着柔弱的身躯,在历史上写出了一幅气势恢弘的篇章。和大多数出身高贵的女子不同,班昭虽然养尊处优,但从来就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在嫁人后就相夫教子的简单妇人。在班昭十四岁出嫁之后,她就从没放弃过对学问和历史的钻研,以至于后来她的才情被汉和帝知晓,让她编着史书。

班昭在班固死后接过未完成的《汉书》,这个举动可以看出班昭的不凡素质。果然,班昭没有辜负班固的期望,她收集史料,将缺掉的第六章和第七章补充完整。最后,虽然艰难,但还是将《汉书》编着完成,而且她丝毫不邀功,在完成的《汉书》后依然标上班固的名字。

提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班昭所写的一本书《女诫》,里面包括七部分内容: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这是一本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科书,但没有料到的是,这本书竟然会被一些世家争相传抄,后来竟然风行全国,成为闺中之女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所讲的正是教导女子如何在这个男权的社会里,躲在男性背后,牺牲自己使这个男权社会运作得更加灵活。

班昭可以说是古代女子道德的典范人物,她恪守妇道,而且凡事都从不抱怨。班昭是否信仰上天,后世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她的为人处世、行文走笔可以看出,班昭应该是相信的。起码她从不怀疑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为何就应当承担世间一切的不幸。

当然,幸与不幸都是因人而异的。班昭后半生参与政事,太后有什么事情都会与她商量,而她也是淡然处之,从不会有过激的言论。也正是如此,班昭善始善终,死后还被邓太后祭奠。班昭可谓是死得其所,她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史学的研究,而自己也在历史中得到了公允的认可。但仔细想来,这样一个处处都能成为楷模的女人,内心深处又是如何呢?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随子乎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乃举趾而升舆兮,夕予宿乎偃师。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怆恨而怀悲!

明发曙而不寐兮,心迟迟而有违。酌樽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谅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陈力而相追。且从众而就列兮,听天命之所归。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径欲从谁?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当一个人很出色的时候,她就和别人不再一样了,至此也就会陷入孤独之中,班昭的孤独便是她身为女子,却比许多的男子还要强百倍。这令她虽然占据在巅峰之上,却又必须要忍受着凛冽的寒风而面带微笑。班昭深思熟虑,才思敏捷,人们为她所折服,但最终,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班昭的内心,定然还有一捧清泉,脆弱清澈。

当那捧清泉被捧出时,班昭才发现,原来自己竟然如此脆弱:究竟是该听从天命的安排,还是走自己的路,一向冷静的班昭也会在夜深的时候,心生困惑。她随同儿子一起起程,来到新的居所,但却充满悲伤的情怀,天亮还是无法入睡。明明知道内心的矛盾,却还是无力与命运抗争,无法出生于上古时代,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无法寻求捷径,那只能顺其自然,从京城消失,让高傲的灵魂四处游荡。

所以,这一篇《东征赋》虽然文辞斐然,但却已然透露出班昭当时疲惫的心理,不再年轻的她,就如同不再坚持的信念一样,令人担忧。

如果说一个女人的坚强来源于她对外界的幻想,那么班昭那时的幻想已经被层层地拨开,令人觉得忧伤。于是,一首《东征赋》也是做得几分忧伤,几分惆怅。透过书简,似乎还能读到淡淡的无奈。

这篇赋四句一转,曲尽其意,文辞典雅,颇具情韵。这是班昭和儿子路过陈留时写的汉赋,效仿她的父亲班彪《北征赋》而做,因为她说过:

“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

赋词中记录了她从洛阳到陈留的经历,对先哲进行歌颂,又借景抒情。人世间只有美德才能长存,班昭自认为自己的德行昭明,祈求上天垂怜,就算才思不够敏捷,无法达到她父亲的高度,但她仍极力效仿。虽然人间的富贵不能强求,但命运总是公平的,就让自己洁身自好,坚持真理等待命运的转机吧,或许清心寡欲,日后才会从容不迫。

班昭一生无风无浪,但她凭着女性天生的敏锐将生活细节中的点滴都铭记心中。虽然《东征赋》没有班彪所写的《北征赋》那样气势磅礴,但缠绵细腻的情感中,仿佛可以看到班昭内心的苦闷和矛盾,在曲曲折折的字里行间,淡然地流露出来,强自开解而又无可奈何,徘徊往复,而又有古淡的文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以看出,班昭内心深处也是非常纤弱的,只是因为她的淡定从容,遮掩了这份女性的特质,所以班昭才会看起来无懈可击。从气质到容貌再到性格,班昭生前身后都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淡雅从容的女子,但谁又能在那淡雅朦胧之后,看清楚真正的班昭又是何种模样?

人生若只如初见

汉武帝时期有一位乐者叫李延年,他为了赞美他的妹妹专门写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相传那一日,汉武帝刘彻在宫中大摆宴席,宴请群臣的时候,平阳公主和那位宫廷的乐师李延年一起侍宴。而就在汉武帝酒酣微醉之时,李延年献上了这样一首歌曲,女子的美无法形容,却是让全城的人都要赞叹她的绝代风姿,那微微的一个回眸,却是能令多少人都心神向往、神魂颠倒。

刘彻一生文治武功,家国天下,从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却唯独对李延年歌词中所唱的这位佳人念念不忘。他认为天下哪会有这样的女子,便感慨道:“世间怎么会有你唱的这样的绝世佳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