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清风云
28442700000022

第22章 雍正王朝(2)

胤禛,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母孝恭仁皇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在太子刚刚被废的时候,康熙命胤禛与胤禵共同监视胤礽,胤礽说其从没想过杀害父亲取得皇位,请胤禛、胤禵代为转奏,胤禵不应,胤禛认为此话非同一般,即使自己因此获罪,也要替他转奏。康熙听后,遂将胤礽项上锁链取下。初废太子后,康熙受到沉重的打击,身体非常不好。胤禛屡劝康熙治病,保重身体,康熙遂称其殷情恳切,可谓诚孝。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被晋封雍亲王。

再废太子后,胤禛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争夺皇位上。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胤禛集团成员戴铎上疏,为胤禛制订了夺取储位的全面的计划。第一,依靠诚孝博得康熙的信任和宠爱;第二,要以废太子凌虐昆季为戒,把兄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第三,联络百官,特别是康熙的亲信重臣,以影响皇帝,使其考虑继承人时对胤禛有利;第四,大力培植雍邸旧人,为建立江山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胤禛大规模地搜寻各种人物以形成自己的集团,其中有皇十三子胤祥、康熙近臣贵戚隆科多、大学士马齐、川陕总督年羹尧等。隆科多为佟国维之子,康熙孝懿仁皇后之弟,胤禛的舅父,任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手中握有兵权,对胤禛争储非常有利。他负责京师九门、畅春园及宫禁警卫,地位至关重要。年羹尧,多年效力于胤禛,其妹为胤禛侧福晋。年羹尧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出任四川巡抚,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四川总督,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晋升川陕总督,是胤禛在外的重要军事力量。这一派力量虽十分强大,但表面看来却不像胤禩一派气势那么大,而是谨小慎微地活动,不露锋芒,所以康熙对此没有过怀疑和指责。

胤禛明白康熙的心理,嘘寒问暖,非常殷勤,得到康熙的好感。康熙称赞他“诚孝”。他对众兄弟,虽暗中对立,但在父皇面前一点都没有表现出来,相反,常“为诸阿哥陈奏”,以至感动了康熙,谓之“性量过人,深知大义”,“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对康熙并非真心真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了解父亲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因此他极力讨好父亲。他深知谁为太子,决定权全在皇父,皇父的好感就是他的资本。他用他的行动来证明给父亲看。从这一点看,他的心计超过众兄弟,手腕也很高明。到康熙死前一刻为止,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绝不只胤禛一人。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密切是胤禛最大的优势,他做事谨慎也博得了父亲对他的好感。康熙曾说过胤禛“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这本是已经过去了的小毛病,康熙偶尔提起,“无非益加勉励之意”,并没有责备的意思。但胤禛特别注意澄清,竭力扭转皇父的形象,上奏说:以前皇父曾批评喜怒不定之处,十多年来都没有提起,是因为臣在皇父教育下已经改正。“今臣年逾三十,居心行事,大概已定,喜怒不定四字,关系臣之生平,仰恳圣慈,将谕旨内此四字恩免记载”。其实康熙并没有打算把此事写进谕旨。康熙晚年,立储事不顺心,尤其需要安慰,当时只有胤禛、胤祉经常陪伴他散心。第一次废太子之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十一月初,康熙病情加重后,胤禛奉召到皇父跟前,泪流满面地提议选医调药治疗。康熙接受了他的建议,令他同胤祉、胤祺、胤禩等几位稍知药性的皇子照顾他,很快病情好转。他恳求侍奉左右,康熙因令其恭代南郊大礼,未留身边。但胤禛每天派人请安,有时一天三次。在康熙的最后时刻胤禛给予父皇无微不至的关怀,胤禛的孝敬理所当然地深深刻在皇帝的心上。

胤禛在康熙末年日益受到重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命其参加对胤礽党人步军统领托合齐的审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西北战事兴起,康熙召见胤禛、胤祉,征求意见,胤禛主张大力讨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有人盗窃明朝陵寝,康熙命胤禛、胤祉等皇子查处,并令他们到各陵祭奠。同年,皇太后丧,胤禛与胤祉等传达康熙的命令,让有关衙门和官员执行。次年,皇太后梓宫安放地宫,康熙因病不能亲往,命胤禛去陵前读文祭告。康熙六十年(1721年),圣祖登极六十年大庆,典礼中盛京三陵大祭最为重要,因年迈康熙不能亲往,遂命胤禛、胤祹及世子弘晟前往致祭。回京后,遇三月十八日万寿节,又命胤禛祭祀太庙后殿。同年冬至节,又命胤禛祭天于圜丘。对祭祀,特别是祭天,康熙历来看作是国家大事而加以重视,只要身体好,他就亲自去祭祀。

康熙在晚年任用胤禛代替他祭祀,表明了胤禛在康熙心中已有很高的地位。

两次废皇太子和诸子争储使康熙身体衰弱,精力衰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二十一日,圣祖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生病,回到畅春园。初九,因冬至将临,命皇四子胤禛到天坛斋戒,以便代行祭天仪式。初十、十一日、十二日,胤禛先后派遣护卫、太监至畅春园请安,康熙均谕“朕体稍愈”。十三日丑刻,康熙病情严重,命从斋所召皇四子胤禛立即回来,接着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亲王胤佑、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勒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祹、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来到病床前,交代他的遗命,戌刻便去世了。隆科多即向胤禛宣布康熙最后的命令。今存遗诏曰:

“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皇帝位。”当天夜里,用銮舆载运康熙遗体,回大内乾清宫。在隆科多保护下胤禛先回大内迎驾。

第二天传出大行皇帝任命胤禛继位遗言。胤禛任命总理事务大臣,封胤禩、胤祥为亲王,把胤禵召回京城,关闭京城九门。十六日颁布遗诏,十九日遣官祭告天地、太庙、社稷坛,京城开禁。二十日,胤禛御太和殿登极,接受百官朝贺,正式继皇帝位,改元雍正,这就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10年未决的皇位问题终于有了结果。

名家回眸

关于康熙朝储位之争的这段历史阎崇年在《清十二帝疑案》中说过:到了康熙晚年,储位未定,康熙预感到,他身后他的儿子之间要有一场厮杀。康熙自己说:将来我百年之后,把我放在乾清宫那儿,“尔等束甲相争耳”。

经过一场激烈的党政相争,最后以雍正继位而告终,虽然结束了皇室内部和众臣之间争夺储位的政治斗争,但他的继位却成了后世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雍正皇帝是一个很难评价的历史人物,但与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相比,他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极强的责任感。

相比中国历史上不少荒唐的皇帝来说,雍正帝确实是一位勤政的好皇帝,他的勤政使得大清的国力充足,很好地弥补了康熙一朝多次动用武力而造成的国库空虚,为乾隆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但是令人不得不惋惜的是,他的勤政和他的责任感,导致了他对其他任何人的不放心,于是乾纲独断,大大加强了“专制”这一中国特色和传统,使得中国社会进化的萌芽被扼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中国的一个遗憾。

“朝乾夕惕,宵衣旰食”的勤政之帝

——雍正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从1722年即位到1735年病逝,在位13年,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之泰陵,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清世宗年轻时跟从顾人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接近,稍懂佛学。

曾随圣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热沟,并奉命往祭曲阜孔庙、盛京祖陵。

清圣祖亲征噶尔丹,从征掌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争为储君。圣祖死后,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帝位。

历来雍正的即位与暴死都是人们争议的问题。

暂且不谈雍正的皇位是怎么来的,他又是怎么死的,单凭他的勤政就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好皇帝。

当我们抛开成见,用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这位君王,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位被千鞭万挞的皇帝,竟然是一位少有的明君良主。就大体而言,作为皇帝的他,还是颇足称道的。他精力充沛、日理万机、孜孜不倦,起得早、睡得晚、吃得少、玩得少(从没有公费下过江南);办事果敢,讲求行政效率,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虽仅治国十数年,然比起康熙、乾隆六十余年的政绩,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全国的一把手,他自奉甚薄,虽致力于清查赋税,追讨欠债,增收关税,却是为了充裕国库,不是为了一己的耳目之欲,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而是多把财政收入用在赈灾、浚河等项目上,如此克己奉公,堪称皇帝表率。

雍正曾经说自己是“以勤先天下,”这绝不是自夸,自古以来于他的勤勉,是任何专家学者都无法否认的。

“朝乾夕惕,宵衣旰食”这样的工作态度不要说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就是普通的人也很难做到。雍正这样的工作态度坚持了13年,在这13年之中,共处置了六部及各省题本192000余件,每年平均达14700多件。每日览题本在40件以上,光是在这些题本上的朱批就有8000余字。再加上奏折,雍正亲手批阅的奏折有23000~35000本,可见工作之繁重。

雍正不仅是一位勤勉之帝,也是一位厉行改革的皇帝。

纵观雍正的这一生,正像电视剧《雍正王朝》主题歌唱的那样,“身后骂名滚滚来”。雍正王朝在骂声中悄然而逝,然而骂出来的竟是一个乾隆盛世。毕竟,从五百万两到七千万两的国库存银,实实在在的是在递增,并不是骂声所能诋毁的。清朝人也许不喜欢雍正,但清朝绝对需要雍正。

名家回眸

雍正王朝的十三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改革时代。雍正帝不遗余力地制定和推行种种方针政策,改革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积弊,并以励精图治、雷厉风行的作风成功地推动了改革事业的进展,成为康乾盛世的有力推动者,也使其跻身中国历史杰出帝王的行列,成为一代英明有为的君王。

众皇子的下场

雍正帝胤禛刚刚即位,就集中力量对允禩集团进行打击,一场手足相残的悲剧开始上演。

胤禩,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是康熙第八子,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晋升为贝勒。雍正继位后将其所有兄弟名字中的“胤”都改成了“允”,所以胤禩改名为允禩。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初太子废后,其就参加争夺皇位的斗争。胤禩为人精明强干,善于拉拢人心,有很多党羽。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皇十四子胤禵都和他亲近。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圣祖命令皇十四子胤禵远征西北,封大将军,一概物品都是亲王的排场,这使胤禩集团非常高兴,认为胤禵肯定是未来的皇太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圣祖临终时传位皇四子胤禛。允(胤)禩集团非常失望,但其势力还是很有影响,对新政权的巩固是一种威胁。雍正刚刚争夺到皇帝的位置,考虑到允禩集团势力强大,影响极大,为清灭政敌,巩固自己的统治,先对允禩集团实行拉拢政策,稳住他们的情绪。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四,还没即位的雍正就任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十五日又把被康熙斥为与允禩勾结的贝子苏努晋封为贝勒,十二月允禩被晋封为廉亲王并管理理藩院和上驷院。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又被任命改管工部。

对于其他兄弟,雍正则进行打击。允禵远在西北,手握重兵,而且他又曾对雍正继承皇位产生过极大威胁,因此雍正把他看作心腹大患,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允禵召回京城,处在自己监视的范围之中。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允禵应召回京奔丧,看见雍正时没有行兄弟间的抱见礼。为显示自己心怀大度,雍正从座位上走下来迎接允禵,允禵不予理睬,侍卫拉锡见状就拉他的衣服提醒他,允禵以此为借口开始发作,说拉锡是在侮辱主子,请求把拉锡杀掉,以向雍正示威。雍正元年(1723年)三四月间,雍正送康熙灵柩到遵化景陵享殿,完后就让允禵留守景陵,并命副将李如柏严密监视,除大祀之外不准离开半步,实际上允禵是被囚禁了。对于允禟,雍正一直瞧不起,说他一无是处。但其母健在,地位尊贵,在皇室中又有一定威望,一旦他们母子联合,扰乱朝政,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因此允禵被召回后,雍正即以军中需人为由,命允禟前往西宁,并且不准借故推托,马上动身。

雍正元年(1723年),允禟到达西大通(今青海大通县东南),年羹尧迁出城内居民,加派兵丁对允禟进行监视,从此,允禟处在年羹尧严密监视下。

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速战速决,彻底胜利,不仅从根本上控制了青海全境,掐断准噶尔部通向西藏的要道,为更好地解决准噶尔问题,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局面,而且使雍正的威信大为提高,巩固了他的统治。这之后,雍正的态度逐渐趋于强硬,与允禩、允禟集团的斗争进入第二阶段,这时的方针是广造舆论,先次后主,逐个清除。

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初,雍正当着诸王的面指责允禩在康熙在世时就任意妄为,毫不谦逊,到现在还是如此,并威胁说要把康熙从前批评允禩的谕旨传给王公大臣们过目。同月,允不听奉调,在张家口擅自居住,被调回京城,革去爵位,永远拘禁起来。允禟由于派人去河州买草,踩踏牧场,被人参了一本。

允禩集团的其他重要成员也开始被打击,阿布兰、苏努先后被革去贝勒爵位,主持刑部事务的七十也被罢免。

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雍正向全体大臣颁布《朋党论》,要求他们深思熟虑,识得大体,如果没有参与朋党,应加以勉励;如果有的话,就要痛改前非,上下同心。《朋党论》的颁布是要对允禩集团进行升级打击的信号。不久,裕亲王保泰被革去所有职务,阿尔松阿被革去二等公爵及刑部尚书一职。同时雍正帝对允禩大加指责,借以制造声势,为进一步处理大造舆论。正像他所说:

“允禩总是在惹朕生气,让朕治他的罪,朕怎么能掉入他的圈套,只把他任意妄为的地方公之于众就是了。”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为康熙帝服阙三年期满,雍正开始加快铲除允禩、允禟集团的进程。

允禩在朝中很有威信,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不得不承认:

“朕在王公大臣面前对允禩进行训诲,很多人都以为他受了屈枉。”为了彻底孤立允禩,雍正多次以他在总理事务和管理工部中出现的疏漏为借口,在朝臣面前对他进行诋毁。与此相呼应,同年二月,将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及阿尔松阿发配到奉天。七月,允禟被革去贝子。十二月,允禵被革去郡王,降为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