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何处江村有笛声?声声尽是迎郎曲。
黄昏时分的竹郎庙,庙前古木郁郁葱葱,在沉沉的夕色里绿树成荫,将这千年古庙映照得更加神秘肃穆了。
薛涛踏步在古木幽深中的竹郎庙里,感受着时光的荒凉。
江边的小村庄里,那是谁家的笛声?飘飘然于水上而来,空灵悠远如同天籁般刺破了古寺的幽静。
这一声声深沉苍凉的笛音,饱含了多少后人的情意与相思。竹郎啊,你可知道那声声情切的笛声都是村民们对你的深情怀念?
“竹郎庙”:指古时西南少数民族祭祀夜郎王的神庙,位于四川省荣县遁水河边。
据《蜀记》记载,此竹郎庙的来历是因为从前有一个女子在溪边浣纱,忽然见到一杆粗大的竹子漂在水上。于是好奇伸手捞了上来,拿手敲敲,没想到竟然听到竹子里有婴儿的啼哭声。于是女子将竹子劈开,果然见到一个胖胖的男婴安然地躺在竹子里。从此这个女子便把婴儿收养起来,以竹为姓。后来婴儿长大成人,在当地自立为王,被人称做竹王,称霸一方,颇受当地人民的爱戴。
汉武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心生恐慌,为了免除后患,便派大将唐蒙来攻打并杀死了竹王。竹王的子民们有逃脱的便顺着水流落到了荣州,在当地定居下来。为了纪念竹王,便建了这座竹郎庙,岁岁祀之。
这是一首咏景诗,却寄予了无限的情意。
诗中由景入语,先铺设了一层空寂深远的意境,而后从这幅深幽的画卷中飘出了飘渺的笛声。缓缓道来,使人在不经意中便已情不自禁地身入其中。那句“声声尽是迎郎曲”,更是让身在画中的人感受深刻。
这首诗最妙的地方是,若不看题将无法得知她要吟咏为何物事,这便是她的慧黠之处。后面只用一个郎字点亮了题面,而且题面背后还有一层故事。如此层层包裹,使得诗意更深入,更觉韵味无穷。
因此让此诗历来为人传诵,久吟不衰。
从前薛涛爱竹是因为它的高洁品性,而今又听了如此传说,心下感慨,遂满怀情意地写下了这首为后人传诵的诗句。
这诗句却同古寺一起坠入历史的时空隧道里。在那里,这只大唐孔雀正随着那悠悠的笛声翩翩而舞……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嘏
赵嘏是中唐时的着名诗人,他生在一个大户人家,家中有一个小妾,叫爱姬,人长得漂亮,性格温柔恬静,也善解人意。平时,爱姬就照顾赵嘏的生活,对赵嘏十分体贴周到,赵嘏在看书时,她就把茶沏好,悄悄地静守在一旁;赵嘏读书累时,她陪他一起出去散散步、说说话,两个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一次,赵嘏在读书时,读丢了一句诗,爱姬就及时提醒了他,赵嘏很是吃惊,问她是怎么知道的,爱姬低下头笑着说,我听多了,就记得了。这句话提醒了赵嘏,他再不敢有口无心地读书了。
不久,赵嘏要进京去赶考,爱姬给他忙着整理行李,赵嘏看着爱姬眼里就有了许多留恋,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他想把爱姬带上,但考虑到行程遥远,家里的老母体弱多病需要照料,就让她留在了家里。
临行那天,赵嘏在前头走,爱姬和家人跟在后头送行。赵嘏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爱姬,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要多多保重;爱姬也对赵嘏百般牵挂,要他早去早回,祝他金榜题名。
赵嘏走后,原来活泼美丽的爱姬沉默了下来,虽然,她每天对赵嘏的母亲照顾得也十分周到,但做完事后,就一个人待在过去和赵嘏待过的房子里,坐着发愣。大家都知道她在想着赵嘏,很同情她,也盼望着赵嘏能够早早回来,结束爱姬的相思之苦。如果逢有庙会,赵母就让爱姬和同伴一起去游玩,好排解她心头的郁结。
日子很快到了中元节,这天,远远近近的人们都去镇江鹤林寺赶盂兰会,这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赵母和往常一样,一早就叫爱姬去鹤林寺游玩。
爱姬并不想去赶热闹,她在房子里读赵嘏过去写的那些诗,但赵母说了,也不能拂了她老人家的好意,爱姬穿戴一新就和丫环们一起去了。
这天天气晴朗,来寺里游玩的人也多,草地上,甬道上,到处都是少男少女,他们穿着时尚,衣袂飘飘,一起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好不自在。
爱姬在人群里,时而款步行走,时而凝神伫立,热闹和美景让她不免想起身在远方赶考的赵嘏,如果他要在身边,两个人一起游玩该是多么快乐啊!爱姬越想越忧伤,和赵嘏在一起的往事历历在目。
爱姬美丽的身影,早被另一双眼睛偷偷地瞄上了,他就是浙江军帅。这天军帅也来玩,他一下子就被人群中的爱姬所吸引了,也没有了游玩的心思,只是悄悄地跟在她的身后。爱姬的柔弱,在他的眼里是杨柳不胜轻风;爱姬的眼睛,在他的眼里是两颗明亮的星星;爱姬的忧郁,饱含着一腔绕指的柔情,爱姬的一举一动都看得他心旌神摇。
爱姬玩了一会儿,便和丫环往家赶,刚走到一处拐弯的地方,忽然从后面蹿上来一群人,把爱姬的眼睛蒙了,抬上轿就飞奔而去,任爱姬怎么挣扎、丫环怎么呼喊都没有用。转瞬,这群人就不见了。
丫环回到家里,向赵母哭诉了经过,赵母一听就知道事情不妙,爱姬肯定是被人抢走了,但这是什么人呢?失去了爱姬,儿子回来怎么交代呢?赵母越想越伤心,赶紧派家人去四处打听。
几天后,消息回来了,原来是军帅指使手下的人把爱姬抢去了。在晚唐,军帅就是一方土皇帝,专横霸道,无人敢管,赵母听了也束手无策。
爱姬被抢到军帅的府上之后,整天以泪洗面,想办法逃走,但她身陷囹圄,毫无办法,每天过着昏天黑地的日子。军帅见她如此也十分恼火,但又不忍杀害这样一位美人,就将她软禁起来,想让她回心转意。
不久,赵嘏赶考回来了,这次他落第了,心情十分低落,一路走一路写下了许多伤感的诗。赵嘏回到家里,家里的人都来了,关心他这么多天来在外的生活情况,赵嘏有口无心地回答着,他在人群中寻找爱姬,爱姬怎么没有来呢?他问众人,众人都说没看见,他问母亲,母亲也支支吾吾地回避着,莫不是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一股不祥之感袭上赵嘏的心头,待众人走开后,赵嘏回到房间,为他收拾房间的已是家里的另外一个女佣,赵嘏刚坐下来,母亲来了,把爱姬被军帅抢去的经过说了。赵嘏一听,悲痛万分,埋下头哭泣起来,他挂念的爱姬不知道现在情况如何。母亲看到儿子这样,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停地在他面前劝说,希望儿子能忘掉前事,回到现实中来。
没有了爱姬,赵嘏沉浸在伤感之中,有一天他拿起笔来,写下一首诗:
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
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我寂寞地坐在厅前看着太阳又落下山去,我爱的人像巫山神女一样一去不归了,过去曾听说过沙吒利强抢别人的妻子,如今我的爱姬就被大人你夺走了。
从此之后,赵嘏把痛失爱姬的悲愤,都放到读书用功上去,想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终于到了会昌四年,赵嘏进士及第,这时,赵嘏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在长安做官。为人极势利的军帅听说后,决定把爱姬送入长安,还给赵嘏。从浙江到长安路途迢迢,军帅要求手下,一定要照顾好爱姬,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问罪。
赵嘏在长安已听说军帅送爱姬来了,这几天,他每天都在计算着爱姬一路行走的日程,想着别后这些年来爱姬是什么样子了,计划着爱姬来了,要好好地款待她,抚慰她受伤的心灵。
到了见面的这一天,一大早,赵嘏更换一新,到城外的横水驿去迎接,横水在眼前汤汤而去,河面上的风吹得赵嘏身上凉凉的,赵嘏仍站在码头上张望着每一艘靠岸的船只。船上的人来来往往,还是没有爱姬的影子,手下的人劝他回去吧,赵嘏坚决不肯,终于又一只船靠岸了,船上抬下一顶花轿,抬轿子人说的话,赵嘏一听就是故乡的方言,他走上前去一问,果真是从浙江来的。赵嘏迫不及待地掀开轿子一看,正是爱姬坐在里面,一路的风尘虽然疲惫但仍遮不住她的美貌。爱姬一看是自己日思梦想的赵嘏,心头一颤,多少年来的相思终于变成了现实。她走下轿子扑进赵嘏的怀里,两人抱头痛哭,同行的人都被这种情景感动得热泪盈眶。
赵嘏把爱姬接到自己的身边后,两人如胶似漆地享受着劫后重逢的幸福生活。两人以为从此就可以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了,谁知两天后,爱姬竟然因病去世了。
埋葬了爱姬之后,赵嘏怀着一腔悲伤回到家乡探亲。有一天晚上,月华如水,赵嘏站在故居的房子里,又想起昔日和爱姬一起生活的情景,悲从中来,他返身回屋,写下了《悼亡》二首:
(一)
一烛从风到奈何,二年衾枕逐流波。
虽知不得公然泪,时泣阑干恨更多。
(二)
明月萧萧海上风,君归泉路我飘蓬。
门前虽有如花貌,争奈如花心不同。
诗的意思是,我们的命运就像一根风中燃烧的蜡烛,没有办法,只能随风摇摆,两年来衾枕间的爱恋像流水一样逝去无法回头;她身在浙帅的府中,虽然不敢公然哭泣,但私下里却流下多么伤心和仇恨的泪水啊。
夜晚的天上挂着一轮明月,海上的风呼呼地吹着,我深爱的人已归入黄泉,自己却还要在生活中不断飘蓬,不能在坟前相守。世间不乏美貌如花的女子,但是她们的心却不是你的心,怎么可以替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
赵嘏经过这次感情上的打击,从此就意兴阑珊了,一生只当了一个九品芝麻官,仕途再没有长进,一腔情绪都寄托在诗句中。
在唐诗里让心灵静静绽放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比起古人来,现代人似乎多活了几辈子。
但,这的确是一个错觉。
古人骑一头毛驴旅游,走走停停,看天看云看山,看生活也看自己。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莺飞草长,欣赏土肥水美,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土地上,细腻的感受犹如种子落地,花开无声,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哪里有高山、盆地,哪里有湖泊、山林,他们都知道,而现代人的旅游,只是目的地的极速转移;匆匆一瞥,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幅饱满的山水画,而是一张绘满了旅游景点的地图。这是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是一幅唐代的雪景图。各座山里的鸟都飞走了,而道路上也没有人的踪影。一叶孤舟默默地停在寒江边,穿着蓑笠的老翁,在静静地垂钓。老人不惧怕寒冷,也不畏惧孤独,他在这宁静、凛冽的白雪中,享受生活的静谧与从容。他能够有时间体会这独得的乐趣,也有心情细细地品咂生活的况味。这份甘于寂寞的平静与恬淡,似乎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份自然。现代人讲究潇洒,但其实并没有古人那般自然。风来顺风,水来顺水,一切都是随缘而安。
《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某天夜里,风雪大作,王徽之忽然想拜访一位友人,于是他顶风冒雪地来到朋友家,结果当他看到朋友家里昏黄的灯光时,却不想进去,索性转身回家了。后来,有人问起他这件事,说你已经到了门前,为什么不进去呢?王徽之说,凡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又何必强求结果。
“随兴而致,随兴而去”这似乎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情趣。无论观山、看海,还是普通的垂钓,抑或只是美人一次深情的回眸,都能在他们的心里投下细腻的感受。就像王徽之一样,在兴致盎然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快乐上,每一片雪花都融化在期待里,等到兴味消失,也并不觉得遗憾。因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心灵的漫步,而这些精致的生活场景,又常常存在于清雅、闲适的时光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王维说空寂的山里看不到人,但却能听到有人在说话。阳光射在树林深处,又照耀在青苔之上。有人说这是王维参禅悟道的体会,有阳光和心灵的透明感。好像佛法与人生,求之不得反而在转身的刹那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抛开王维的佛学思想,只看他细腻的情感,就可以体会那动静结合的美妙。
在寂静无人的空山深处,可以听得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而身边那青色的苔藓却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在王维的诗中,不但有高大的青山,灿烂的骄阳,还有脚下毛茸茸的苔藓,和布满苔藓的碧绿心情。假如心里涌起的是尘世的浮华和躁动,就不会看到如此精致的生活细节。每一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或者只是某一棵背光的鲜花,都能令人感受到它细微的震动。
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每一片落叶掉在头上,都可以触动敏锐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