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28443800000023

第23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1)

“中兴第一”的郭璞

晋人郭璞是个非常神秘的人物,史存其事迹,多有术士的传奇异闻色彩。他又是晋代诗坛被钟嵘誉为“中兴第一”的着名诗人,且学识渊博,精于文字训诂学,造诣极深。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生于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少好经术,但口讷不善言论。初为临沮长,常游境内清溪山,《游仙诗》中“清溪一千仞,中有一道士”即咏此。永嘉末年,河东将乱。郭璞卜之,知有变,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淹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同垄)荒乎?”

于是率亲朋乡邻十余家渡江而南,避地江左。既过江,宣城太守殷佑为参军。殷佑右迁石头(今江苏南京市)督护,郭璞随往。后丹阳太守王导看重其才华,任为自己的参军。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正式登基,建立东晋。元帝大兴初年(318年),郭璞作《江赋》,极写长江水流远阔,波涛汹涌,地势险峻,意在鼓舞江东统治者立国的信心。“其辞甚伟,为世所称”,但稍嫌艰涩。

后又献《南郊赋》,为晋元帝登基治国以壮声威。元帝见而嘉之,以为着作佐郎,命他与王隐共撰《晋史》。不久升为尚书郎。

郭璞为人不修威仪,性情轻率,形质颓索,嗜好酒色,时或过度,醉饱后常有失礼之过。着作郎干宝常告诫他说:“非适性之道也。”郭璞回答说:“吾所受有本限,用之恒恐不得尽,卿乃忧酒色之为患乎?”但博学有通才,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历算。《晋书·郭璞传》载:“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

璞从之受也,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传说,郭璞私爱一个婢女,却无法得到,乃取小豆一斗,绕主人宅散之,主人清晨见数千赤衣人围其家,待近前细看时便消失,俄尔复现,甚恶之。请郭璞为卦。郭璞手指那个婢女说:“君家不宜蓄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索取高价,则此妖可除也。”主人从之。郭璞阴令人贱买此婢,复为符投于井中,数千赤衣人皆反缚双手,一一自投于井,主人大悦,郭璞遂携婢而去。郭璞撰前后筮验六十余事,集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精髓,撰写《新林》十篇、《卜韵》一篇。时人或讥笑其卜筮,他便着《客傲》一篇作辩解,同时借此发出“才高位卑”的感叹。实际上郭璞的经术卜筮,很大程度上只是借助此种形式,来隐晦曲折地表示对时局的看法。郭璞是一位具有政治敏感和抱负的文人,素有“除残去秽”之志。然出身低微,无法跻身于显位要职。面对统治阶级内乱分裂的危机,岌岌可危的国家命运,郭璞只好选择这种曲折的进谏方式,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谏元帝减轻赋敛,劝温峤、庾亮起兵讨伐王敦等,都借用了卜筮。

最初,郭璞常言杀我者“山宗”。晋明帝太宁二年(324年),郭璞果然被一姓崇的构陷,为王敦所获。王敦将举兵图反,使郭璞卜之。郭璞曰:“无成。”

王敦本来怀疑郭璞有悖于自己,又闻卦凶,乃问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

“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答曰:“命尽今日日中。”王敦甚怒,下令于南岗斩之。临行,郭璞问行刑者欲何之。答曰:“南岗头。”郭璞曰:“必在双柏树下。”既至,果如其言。郭璞又说:“此树应有大鹊巢。”众人果于树枝间觅得一大鹊巢,密叶蔽之。遂就刑而死,时年四十九岁。王敦的叛乱平定后,晋明帝追赠他为弘农太守。郭璞好阴阳术数,以善卜筮闻名,由此也带来了好事者的敷衍传奇。

郭璞在文学方面,成就可观的当属诗赋。《晋书·郭璞传》称其“词赋为中兴之冠”。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亦评曰:“景纯艳逸,足冠中兴,郊赋既穆穆以大观,仙诗亦飘飘而凌云矣。”尤以诗名为最,有“中兴第一”之誉。今存诗二十二首,以《游仙诗》十四首为代表作。

游仙内容在托名屈原的《远游》中已有涉及,以游仙名篇则始于曹植。它往往借描述神仙境界以寄托作者的情怀。两晋易代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统治者内部相互倾轧。郭璞关心时政,意欲有为。然仕途险恶,只好借游仙之名,以宣泄对现实的不满,于歌咏之中,见出忧生愤世之情。正如钟嵘在《诗品》中所说:“乃是坎咏怀,非列仙之趣也。”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亦云:“景纯《游仙》,当与屈子《运游》同旨。盖自伤坎,不成匡济,寓旨怀生,用以写郁。”如《游仙诗·杂县寓鲁门》:

杂县寓鲁门,风暖将为灾。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陵阳挹丹溜,容成挥玉杯。姮娥扬妙音,洪崖颔其颐。升降随长烟,飘摇戏九垓。奇龄迈五龙,千岁方婴孩。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

诗歌开头即用典,春秋鲁国臧文仲为政,海鸟止于鲁东门,无知而祀之。

展禽说他不知鸟避海风之灾而止于鲁东门。是岁海多大风,冬暖。“杂县”是一种海鸟。作者表面是写异常景观,实是暗讽为政者昏庸不明。接下是海上风灾的描写。“吞舟涌海底,高浪驾蓬莱。”吞舟之鱼从海底涌起,高高的海浪凌驾仙山,悲壮的景观,暗喻世道动荡险恶。“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绘写仙境,寄托理想。由“陵阳挹丹溜”至“千岁方婴孩”,作者选取了陵阳子明、容成公、嫦娥、洪崖、宁封子、五龙兄弟等仙人,极力渲染了他们悠闲自得的情趣,自由自在、不染尘俗的超凡生活。这里在对仙人的崇慕中寄托着诗人的人生理想。而这一切又与海上灾难景象形成了鲜明的比照,亦即理想与现实的比照。最后两句“燕昭无灵气,汉武非仙才”,燕昭王、汉武帝在历史上均以求仙闻名,却都不能升天为仙,是因为他们不具备那种超凡脱俗、摈弃物累、飘然洒脱的性情和人格。诗人追慕神仙境界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丑恶而抒发个人的感怀情绪,既蕴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亦抒写着对理想世界及人格的追求。

其《游仙诗》中还常抒写遁世的情怀。如“京华游侠窟,山林隐遁栖”;“漆园(指庄子)有傲吏,莱氏(老莱子)有逸妻”;“放浪村泽外,被发师岩穴”。高蹈栖遁的情怀,愤世嫉俗的情绪,追慕道家的出世风采,在其游仙诗中均有表现。所以刘熙载评曰:“《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艺概》)郭璞的《游仙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刘勰评曰:“江左篇制,溺乎玄风。袁(袁宏)、孙(孙绰)以下,虽各有雕采,然辞趣一揆,莫与争雄。所以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文心雕龙·明诗篇》)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蝾《诗品》)的玄言诗风行的永嘉时期,其诗能够“始变永嘉平淡之体”(《诗品》),清拔于玄风之中,别具一格。

郭璞一生博学多才,在诸多领域都有建树。除诗赋、卜筮方面外,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曾注释《尔雅》、《周易》、《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及《楚辞》等古籍。其中《尔雅注》和《山海经注》一直流传至今,影响很大。《隋书·经籍志》着录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十七卷,已佚。明人张溥辑有《郭弘农集》二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金丹道教始祖葛洪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这是杜甫《赠李白》诗中的两句。

诗中提到的葛洪,是两晋时代着名的炼丹家,金丹道教始祖,字稚川,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卒于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葛洪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中贫穷,买不起书籍和纸笔,只好上山砍柴卖钱买纸墨。当时,书籍很贵,只能借别人的,连夜抄下来,供以后阅读。经过长期的刻苦攻读,青年时代的葛洪就已博览群书,以儒学闻名乡里。他非常爱好“神仙导养之法”,其渊源来自于他的从祖父。

葛洪的从祖父名葛玄,孙吴时从学于方士左慈,传说后来得道成仙,号曰“葛仙公”。他耗尽毕生心血研制了炼丹秘术,并将此术传授给弟子郑隐。葛洪少年时拜郑隐为师,继承了从祖父的炼丹之法。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道术,葛洪又长途跋涉,南下师事南海太守鲍玄。鲍玄也是道教人物,非常器重葛洪,并将女儿嫁给了他。

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义阳人张昌、石冰在荆州地区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十二月,晋义郎周圮(周处之子)联合前南平内王矩起兵江左,共推吴兴太守顾秘都督扬州九郡军事,发动江南地主共同起兵围剿石冰。二十几岁的葛洪也募集了数百人与各路大军共同进击,立下了赫赫军功。于是加官为伏波将军。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年)三月,石冰在徐州一战中被张统所杀,起义失败。葛洪性格木讷,不好荣利,在平息石冰事件中,屡立战功,事后却从未谈及。为了搜求异书,提高自己的学识,葛洪又北上京师。时“八王之乱”未息,同时江东又发生了陈敏领导的农民起义,普天之下兵荒马乱、人心惶惶。葛洪遂南下避祸,在广州刺史嵇含军中任职。嵇含被害后,葛洪便留在了广州。葛洪留居南方十多年,直到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才返回故乡。

在江南十多年中,葛洪经常登山采药,服食养性,修仙学道。他将民间流传的土方收集起来,加以研究总结,写出了一部着名的医学专着《肘后备急方》(意为经常挂在胳膊上的以备应急之用的药方),其中记载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法。一次,葛洪遇到有人被疯狗咬伤,得了狂犬病,便让人把疯狗打死,取出脑浆敷在病人的伤口上,不久病人果然痊愈了。这种方法和今天的免疫法极为相似,都是依据以毒攻毒的原理治疗的。葛洪还是我国最早观察和记载结核病的医学家。《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一种叫做“尸注”的疾病。得这种病的人,感觉疲乏,软弱无力,精神不振,高烧怕冷,身体逐渐消瘦,时间一久就会慢慢死去。这种病还具有传染性,经常一人发病,祸及全家。葛洪所记载的这种“尸注”病,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结核病。

东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极力笼络江南的土着士族。葛洪因征讨石冰有功,赐爵关内侯。晋成帝咸和(326-335年)初年,司徒王导征召他为州主簿,不久又升迁为咨议参军。这时葛洪已经年老,听说交趾(古地区名,相当于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出丹砂,于是向朝廷提议,希望出任句漏县令。晋成帝认为他资望高,任句漏县令未免太低。他却说:“非欲为荣,以有丹尔。”晋成帝也希望有人能炼出仙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遂答应了他。途经广州时,被刺史邓岳强留,便在罗浮山(位于广东省东江北岸,道教称为“第七洞天”)修道炼丹,继续着书立说。他在总结前人炼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抱朴子》一书。此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外篇》五十卷,主要讲述儒家的处世之道。《内篇》二十卷,主要论述道教理论,并对丹方药术有所论述。

炼丹术亦称“点金术”或“黄白术”,是古代人企图把普通金属变为黄金、白银或“长生丹”的一种方法。在古代的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地都很流行。主观上讲,葛洪烧炼丹药的目的是迷信的;客观上讲,葛洪炼治丹药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规律,包含有自然科学研究的因素,成为近代化学研究的先驱。比如在炼制水银的过程中,也炼出了诸如密陀僧(氧化铅)、三仙丹(氧化汞)等外伤用的药物,这些都为后世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抱朴子》还渗透着葛洪宗教化道学思想。葛洪的道学思想渊源于春秋的老子,但老子的学说是一种哲学,葛洪却将它演绎成为一门宗教,又因与炼丹术相结合,被称为金丹道教。在葛洪的笔下,哲学的“道”已成为一种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神物,它无处不在,神通广大,法力无边。他所传授的也只是炼丹修仙的方法。本质上讲,葛洪的金丹道教只是那些享尽人间荣华,又梦想长生不死的达官贵族的梦想,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晋哀帝兴宁元年(363年)的一天,邓岳接到葛洪的一封来信,打开一看,上写九字: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邓岳来不及收拾,便匆忙骑马上路。罗浮山上,香雾缭绕,葛洪沐浴更衣,盘膝而坐,徒弟垂立两边。日近中午,徒儿上前探视,葛洪双眼紧闭,形同入眠,但气息已绝,享年八十一岁。及至邓岳飞马赶到时,葛洪早已魂归西天,但脸色光滑红润,四肢柔轻如初。众人抬起尸首,准备入殓时,感到轻若无物。后来大家议论此事时,都认为葛翁的尸首早已化解,魂魄也已升天为仙。笔亦随之,一生荣辱得失,于父母墓前喷涌而书,动人情怀。回归后,终日游山玩水,垂钓为乐,又曾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为采集药石不远千里,遍游江东诸郡,访名山,泛沧海。王氏家族笃信道教,王羲之亦认为学道可以升天为仙,服用药石,可以长生不死。

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四年(379年),王羲之病卒,时年五十九岁。

盛大的文人诗酒兰亭会

晋代会稽郡位于长江以南、茅山以东。其西南有东山,巍然屹立于群峰之间。山上青竹密集,泉水叮咚。登顶远望,西、南、北三面群山拥裹,千嶂林立,姿态各异,或如惊鹤飞舞之姿,或如龙腾虎跃之势。其东,下视沧海,天水相接,堪称世间绝境。当世名士孙绰、李充、许询等,都在此建屋筑室。谢安出仕前,亦居于此,并于山巅筑有白云、明月二堂。王羲之离京任会稽内史时,常与孙绰等人在东山纵情丘壑,赋诗宴饮,于名山胜水之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并通过赋诗撰文以显示其人生观和富贵派头。山阴有兰渚,四周崇山峻岭,森林茂密。渚上有亭一座,曰兰亭。亭旁流水环绕,林竹倒映。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是传统中举行禊事(一种消除不祥的祭祀风俗)的日子,王羲之集谢安、孙绰、谢万等四十一人盛会于兰亭。是日,天晴气爽,春风和畅。兰亭四周山水相映,林竹伴生,浓荫蔽日,春色宜人。众人沿曲水一一列坐,将酒杯从曲流上游放出,顺流浮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否则便取而饮之。席间,谢万吟诗一首:

肆眺崇阿,寓目高林。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

谷流清响,条鼓鸣音。

玄崿吐润,菲雾成荫。

这首诗通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暗寓着一层缥缈虚幻的玄理帷幕。“肆眺”四句,先从远处着笔,给人一种高远之感。肆目远望崇山峻岭,满眼绿树青竹。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山中的穴洞被青青的藤萝遮蔽,近处的山丘则被细竹所掩盖。用“冠”字描写修竹蔽山的样子,既形象又恰切。后四句,目光由上及下,由远及近,写深谷声色。“谷流清响,条鼓鸣音”,谷中细水潺潺,清流回响,树木垂条随风作鸣,悦耳动听。“玄崿吐润”写出悬崖吐芳,青翠葱郁,充满生机活力。谷中雾气浓厚,遮山蔽水。“吐”字化静为动,将幽谷中饱含的春色写得生机盎然。全诗水声枝响相互交织,青山秀竹彼此掩映,共同构成一个声色俱佳的世间美境,因此清人王夫之《古诗评选》评其为“兰亭之首唱”。

孙绰四言、五言各咏一首。

春咏登台,亦有临流。

怀彼伐木,肃此良俦。

修竹荫沼,旋濑萦丘。

穿池激湍,连滥觞舟。

流风拂枉渚,停云荫九皋。

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

携笔落云藻,微言剖纤毫。

时珍岂不甘,忘味在闻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