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彼恃长阵,我恃短兵,以短制长,兵法之常也。祗见彼军偏至,如火如风,其势易制,若用蚕食缓行,不务民财,不求速胜,则拔用良将,观其权变,如围棋然,随时制宜,收得父子之兵,始可用也,且宽民力,以为深根固柢之计,此守国之上策也。
摘自(越南)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卷6第379页
越南抗法战争经验证明: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游击队的结合,正规战和游击战的结合,是人民战争的突出优点,这样可以动员全民杀敌,发挥在自己的国土上进行的正义战争、解放战争的威力。它使人数众多、装备现代化的职业侵略军不能进行古典战争,发挥其威力和长处。侵略军不但要对付革命军队,而且要对付奋起坚决进行全面抗战的整个民族及其革命武装力量,深陷人民战争的泥潭之中。对敌人来说,这是一场没有前线、没有后方、没有战场但处处是战场的战争。一切侵略战争的固有矛盾——分散与集中、占地与机动的矛盾加深了。侵略军人数多,装备现代化却无能为力,不仅消灭不了人民武装,反而被获得全民战争支援的人民武装力量的三种军(主力部队、地方部队、民兵游击队)逐渐消耗,越来越多地消灭掉,最后归于失败。
摘自(越南)武元甲《武装革命群众,建设人民军队》第86页
当我们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时,绝不能忘记我们的直接敌人是英国。在这次战争中,缅甸无论如何要从英国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英国的困难,缅甸的良机”这个口号已经成了我们的行动指南。我们执行的是“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路线。
我们开辟了两条战线,那就是既反对英帝国主义又反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
摘自(缅甸)吴登佩敏《旭日冉冉》第614页
整个世界都惧怕有常备不懈的军队的人;因此,国王应该用武力制服一切人。
他应该光明正大地为人,他无论如何不应该施诡计;他应该在严密的保护之下探明敌人所施的诡计。
敌人不应该知道他的弱点,他则应该知道敌人的弱点;他应该像乌龟那样把各部分都隐藏起来;他应该保护自己的弱点。
他应该像苍鹭那样仔细考虑要办的事情,他应该像狮子那样勇武,他应该像狼那样攫取,他应该像兔子那样撤退。
当他如此从事征服的时候,如果有人阻挡他,他就应该用甜言蜜语等等策略把他们统统制服。
但是,如果他使用前三种策略以后他们仍不罢休,那么他就应该通过出兵讨伐逐渐地迫使他们臣服。
在甜言蜜语等四种策略当中,智者们总是认为甜言蜜语和出兵讨伐最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
除草人如何拔除杂草和保护庄稼,国王就应该如何消灭敌人和保护国家。
哪个国王因愚蠢而鲁莽地削弱自己的国家,哪个国王不久就丧失国家、生命和族亲。
恰如生物因摧残身体而丧命,国王们因摧残国家而丧命。
摘自(印度)《摩奴法论》第7章103—112节124,125页
对于吞噬森林的大火来说,风助火势,火的伙伴是风;
但是微风一起,油灯就被扑灭:谁能对弱者表示尊敬?
而且也并不是说,非依赖一个强者不行。同一个弱者联盟,也同样可以得到保护。常言道:
正像是一丛竹子,紧紧地挤在一起,周围也全都是竹子,
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把它们拔出来,一个软弱的国王也是如此。
摘自(印度)《五卷书》Ⅲ.第249页
谁要是对别人的力量和缺点,对自己的力量和缺点不加以估量,
而竟糊里糊涂冒冒失失地去干事,他就一定会遭到灾殃。
摘自(印度)《五卷书》Ⅲ.2第260页
一个软弱的敌人,在他还没有强大以前,应该立刻杀死;
到后来,等他一旦有了勇气和力量,就不容易控制。
摘自(印度)《五卷书》Ⅲ.5第275页
自己的敌人如果是穷凶极恶,
聪明人就用另一个凶恶敌人去铲除;
手上扎进了荆棘要用荆棘去挑,
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自己的痛苦。
摘自(印度)《五卷书》Ⅲ.1第328—329页
利用间谍去了解敌人,
聪明的国王就是这样;
在战场上用很少力量,
就能够把敌人消灭光。
摘自(印度)蚁垤《罗摩衍那·战斗篇(上)》第20章129页
向敌人纳贡或者求和,
分裂敌人或同敌人肉搏,
或者联盟,罗刹主子呀!
哪个合乎治术哪个不合?
摘自(印度)蚁垤《罗摩衍那·战斗篇(上)》第51章407页
压服敌人的人呀!
要通晓各种的兵器,
要讲究战斗的技术,
要在战场上争取胜利。
摘自(印度)蚁垤《罗摩衍那·美妙篇》第46章404页
不应为而为之则败,
应为而不为之则殆。
摘自(印度)瓦鲁瓦尔《古拉尔箴言·政事篇》
你在作战之前应当选好对手:
或者把他打败,或者容你逃走。
摘自(伊朗)萨迪《蔷薇园》第9页
弱者遇强者最好忍耐一时,
会有一天你们间强弱易势。
应以崇高的志向面对强梁,
志向与膂力相比志向更强。
弱者何需长叹,应面带微笑,
强者的牙齿终究会被人敲掉。
摘自(伊朗)萨迪《果园》第51—52页
〔伊斯兰君王又〕说:“战士出征时,如果他去袭击〔敌军〕,他应当竭力不让〔关于他的〕消息传开去,乘马日夜兼程,突然到达〔敌军中〕,乘敌人没有聚拢到一起以前完成自己的事再返回。如果每年出去〔袭击〕,那就应当尽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出去,若在每年的确定时间出去,敌人会事先作好布署,采取对策。每次出去时还应当尽可能走另一条路,以使敌人不知道,但是应当有靠得住的、熟悉道路的向导。如果出动大军,那不如事先散布出流言,而作战应当延缓,因为大军不能迅速出去,而敌人无疑会得知,会采取措施、整顿好装备和军队,等待着出来迎战。不要依赖军队数量的多寡和军队的迅速出动,因为无法知道真主佑助与否。当军队缓缓出动而散布出传言时,敌人有可能害怕这一传言,也有可能在敌人中间产生惊慌失措和意见分歧,甚或会有另一敌人从某方面进攻他们,或产生某种流言,或缺乏饲料和粮食,〔存这种种可能产生的情况下〕他们将会削弱或衰竭。在出征时应当让军队散布出传言后,预先选好有水草、可狩猎的地方,停驻在这样的地方,不吃那些为难于通行的地方准备的粮食。〔军队〕要经常不断向各处分别派出探子,以获悉敌情。根据〔探子的〕不管什么报告,无论它是怎样考虑和写成的,总是有根据的,因为做事不熟悉情况等于在黑暗中摸瞎。在采取了这样充分的预防措施以后,应当让战和不战的选择权掌握在你们手中,而不是在敌人手中。如果你们不镇定,立即匆忙出动,偶然碰上了敌人,驻扎在不好的地方,迫不得已地作战,那么敌人所占的地方是好的。总之,主要的事情是军队的秩序和不能容忍任何一支队伍不经许可开往任何地方,因为〔这〕早已有了效验:敌人就这样赢得了时间,蓄足了勇气。更重要的条件是:要坚决不准任何人擅自到村镇中去拿走东西,因为如果〔士兵们〕养成这个习惯,大军将无论如何制止不了这种事情,军队将没有秩序了。这样一来,他们〔士兵们〕在作战时将不适时地抢夺虏获物,而无法加以制止。军队所发生的种种不幸,最常出在抢夺虏获物上。当战斗结束时,战俘和虏获物什么地方也没有了。应当让他们〔指挥官们〕为了札撒,不顾情面、不惜杀死〔违犯军纪者〕,因为如果他们怜悯了二三个人免于法办,就将使一二万人毁灭,由此也将使王国完蛋。
摘自〔波斯〕拉施特主编《史集》第3卷第377—378页
你们对于追逐敌人,不要懈怠;如果你们感到痛苦,那来,他们确是像你们一样感到痛苦的;你们希望从真主那里获得他们所不能希望的报酬。真主是全知的,是至睿的。
摘自(阿拉伯)《古兰经》
圣人说:“真主派我为人们的圣人,我就像这样的一个人,他来于民众,说道:我亲眼看见了敌军。我在裸体状态下警告你们,你们奔逃吧,你们奔逃吧!一部分人听从了他,夜里安然的逃遁而得救;另一部分人,不相信他,原地未动,于是敌军入侵在早晨杀掉了他们。”
摘自(阿拉伯)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第185页
《诗歌集成》的作者曾提到过,据说有人对昂泰拉说:“你是最骁勇的阿拉伯人。”昂泰拉回答说:“不。”问:“那你在人们中何以如此闻名?”答:“如果我认为必须进攻就进攻,应该退却就退却,我从不陷入无出路的困境。我首先进攻怯懦的胆小鬼,给他们以猛烈打击,在骁勇者惊魂未定的当儿把他杀死。”
摘自(黎巴嫩)汉纳·法胡里《阿拉伯文学史》(蒙昧时期)第114页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09—210页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任继愈《老子新译》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211—212页
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开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暴,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
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武经七书》五《尉缭子》卷一《兵谈第二》皕忍堂重刻本
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埶(势),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归,其强在于休民,其伤在于数战。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页
德行者,兵之厚积也。倌者兵口(之)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取众者,胜之胜者也。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页
夫伐国,大事也。昔人以为譬拔小儿之齿,必以渐摇撼之,一拔得齿,必且损儿。今欲竭东南之力,成大举之势,臣恐进取未必得志,得地未必能守。邂逅不如意,则吾之根本撼矣。此岂谋国万全之道!臣故曰:攻守之间,必有奇变。《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页
英雄之主所为置私忿而未尝求复者,非以私忿之不当复,而义有大于私忿者也。当理而后进,审势而后动,有所不为,为无不成,是以英雄之主常无敌于天下。
夫刘备之荆州,孙权假之也。权不假之,其曲有权,备不复之,其曲在备。备既得益州,权遣使请荆,备不以复,而天下皆不直备矣。权一举而袭破三郡,再举而遂枭关羽。何者?师直为壮也。然备之于羽,义则君臣,恩犹父子。羽既就戮,备不胜忿,遂大举以求复其仇。而不知魏者国家之深仇,非特一关羽之比,吴者一家之私忿,犹有唇齿之援也。此吾所谓义有大于私忿者,如斯而已矣。备既举兵,权遣使求和而盛怒不许,是怒敌也。兵向西界,平地立营而无他奇变,是轻敌也。怒敌者危,轻敌者败。备之丧失,有自来矣。《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2页
论冗兵。夫兵贵精,不贵多。昔周瑜破曹操于赤壁,谢玄破苻坚于合肥,李靖于定襄破突厥、于阴山破颉利,斯皆以少击众,而多者反败。是则兵不在多,能用计尔。《明经世文编》卷二四《孙司马奏议》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崇祯刻本
用兵之法,虽千变万化,不出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多方以误之而已。然兵势有强弱,人心有勇怯,弱不可以敌强,怯不可以胜勇。倘能度我之势,酌彼之情,审进退趋避之宜,察可否攻取之利,则料敌制胜之功,虽不中不远矣!《明经世文编》卷五七《郭杨:二公奏疏》中华书局1962年影印崇祯刻本
地形之于兵,如养生者必籍于饮食,远行者必资于舟车。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23页
有必取,有不必取。有必胜,有不必胜,势也。项羽百战百克而卒为汉王擒者,羽用气,汉用势也。汉王守成皋以扼天下之吭,使韩信取河以北而羽之右臂断矣,南连英布而羽之左臂断矣,故楚卒灭于汉。……气也者可以决一日之胜负耳,至于定天下之大计者必以势。是故,用气不如用势。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古籍1983年版第691页
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师之所动,能使敌谋沮者。先声也;居人己之所并争.而辄蚤一筹者,先手也;不倚薄击决利,而能预算必胜者,先机也;于无争止争,以不战弭战,当未然而寝消之者,先天也。先为最,先天之用尤最,能用先者能道全经矣。《皇朝经世文编》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711页
战者,争势也,兵争交,将争谋,将将争机。夫人而知之,不争力而争心,不争人而争己。夫人而知之,不争事而争道。不争功而争无功,无功之功乃为至功,不争之争乃为善争。《皇朝经世文编》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711页
论事。古不如今,事多则法数,时移则理迁,故善读千古兵言者,不宜知拘。妄言知谬,未备识缺,幻杳索实,浮张必斥,成套务脱,忌而或行,戒而或出,审疏致密,繇偏达全,反出见奇,化执为圆,人泥法而我铸法,人法法而我著法,善兵者务神明其法。《皇朝经世文编》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712页
守者一,足敌攻之十,此恒论也。能行转法,则其势倍反。我以十攻一,苟能转之,则彼仍其一,而我十其,是以百而击一。我以十攻十,苟能转之,则我仍其十,而彼缩其九,是十而击一。我以一攻十,苟能转之,则敌止当一,而我可敌十,是以一而击一。故善用兵者,能变主客之形,移多寡之数,翻劳逸之机,迁利害之势,授顺逆之状,反骄厉之情,转乎形并转乎心,以艰者危者予人,易者善者全身,转之至者也。《皇朝经世文编》揭暄《兵法百言上·智篇》台湾文海出版社1978年版第2713页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1986年版第83页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古籍1986年版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