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养生笔记
28535200000003

第3章 修养方法(2)

刻意尚行,离也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己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入,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己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句呼吸,吐故纳新,熊径乌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导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单人之德山。摘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外篇《刻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394页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于众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纯纯常常,乃比于狂;削迹捐势,不为功名。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至人不闻,子何喜哉?摘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外篇《山木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9页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安往而不爱哉!”摘自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外篇《山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26页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39页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72页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76页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1页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7页

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01页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摘自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页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20页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州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27页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0—21页

孔子曰:“吾有耻也,吾有鄙也,吾有殆也;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去其故乡,事君而达,卒遇故人,曾无旧言,吾鄙之。与小人处者,吾殆之也。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26页

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从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44页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摘自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32—533页

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摘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1974年版第350页

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摘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1974年版第351页

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摘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1974年版第384页

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摘自陈奇猷《韩非子集释》上海人民1974年版第384页

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

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德行昭美,比于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时之,远方来宾,不可塞也;意气宣通,无所束缚,不可收也。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嗜欲易足,取养节薄,不可得也;离世自乐,中情洁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惧,严不能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物,与时周旋,不可极也;举错以数,取与遵理,不可惑也;言无遗者,集肌肤,不可革也。谗人困穷,贤者遂兴,不可匿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譬之若御者,反诸己,则车轻马利,致远复食而不倦。

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79—80页

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页

君子之自行也,敬人而不必见敬,爱人而不必见爱。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有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心在己,无不遇矣。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2页

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恳乎其诚自有也,觉乎其不疑有以也,桀乎其心不渝移也,循乎其与阴阳化也,匆匆乎其心之坚固也,空空乎其不为巧故也,迷乎其志气之远也,昏乎其深而不测也,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鹄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宗。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门,莫知其端,莫知其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之谓至贵,士有若此者,五帝弗得而友,三王弗得而师,去其帝王之色,则近可得之矣。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454—455页

大智不形,大器晚成,大音希生。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518页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俗虽谓之穷,通也。行不诚义,动不缘义,俗虽谓之通,穷也。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故当功以受赏,当罪以受罚。赏不当,虽与之必辞;罚诚当,虽赦之不外。度之于国,必利长久。长久之于主,必宜内反于心不惭然后动。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655页

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85页

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钟山之玉,洁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悦,而心甚素朴。摘自张双棣等《吕氏春秋泽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906页

“……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扬人之恶者,于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远之。”江乙曰:“然则且有子杀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已不知者,何也?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摘自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487页

目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摘自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1985年版第456页

当是时,靖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人非之不为沮。此齐貌辩之所以外生乐患趣难者也。摘自刘向《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页

自人君公卿至于庶人,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摘自刘安《淮南子》卷一九《修务训》诸子集成本

是故古之人物而书文,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者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是故君子贱二而贵一。人孰无善?善不一,故不足以立身。治孰无常?常不一,故不足以致功。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7页

君子之言也,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摘自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0页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摘自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页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摘自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9页

君子实如虚,有如无。摘自赵善诒《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72页

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故学者求习道也。摘自徐幹《中论》卷上《治学》四部丛刊本

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夫如是吕梁可以游,汤谷可以浴,方将观大鹏于南溟,又何忧于人间之委曲。摘自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故多吝有非,无措有是。然无措之所以有是,以志无所尚,心无所欲,达乎大道之情。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抱一而无措,则无私。无非兼有二义,乃为绝美耳。摘自戴明扬《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3页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摘自《晋书·虞溥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40页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摘自《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摘自《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页

澄视于秋毫者,不见天文之焕炳;肆心于细务者,不觉儒道之弘远。玩鲍者忘苣蕙,迷大者不能反。夫受绳墨者,无枉刳之木,染道训者,无邪僻之人。饰治之术,莫良乎学。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志苟不固,则贫贱者汲汲于营生,富贵者沉沦于逸乐。是以遐览渊博者,旷代而时有,面墙之徒,比肩而接武也。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胡口,夜薪火以修业,在位则以酣宴之余暇,时游观于勤诫,则世无视内,游夏不乏矣。摘自葛洪《抱朴子·外篇》卷四《崇教》诸子集成本

坚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积善不以穷否而怨,则必永其令问矣。摘自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十九《广譬》诸子集成本

是以生苟背道,不以为利,死必合义,不足为害。故不趋利而逃害,不忻生而憾死,不可以威胁而变其操,不可以利诱而易其心。摘自《百子全书》《刘子》《大质第三十六》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页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摘自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1980年版第128—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