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养生笔记
28535200000005

第5章 修养方法(4)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出一言,做一事,便道全是,岂有此理!古人惟贵知过则改,见善则迁。今各自执已是,被人点破,便愕然,所以不如古人。摘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435页

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定,亦自有读书之功。其心不正,其一中不善,虽多读书,有何所用?用之不善,反增罪恶耳。摘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282页

学者求道千人万人,率求之虚静,多溺于沉寂,不知日用应酬万变,无非妙用,必能极天下之至动而实未尝动者,始可言知。摘自杨简《慈湖遗书》卷十一《论论语下》四库全书本

明乎己,故立。通乎物,故不惑。物己一贯而进德有序。知己而不知物者有矣。天下古今,物情事理,利害本末;虚实众寡,曲折万状,不可胜穷。自古明智之士至此一无惑者有几?孔子既明乎己,又明乎物。物己一贯,利害一贯。本末一贯.虚实一贯,众寡一贯,夫是以惑无从而生也。一则虚,虚则明,明则无所不照,故风物之情理昭然自明,凡事之利害晓然自辩,虽询谋不废而明德内彻,学道而至于不惑,可谓光明洞彻内外矣。摘自杨简《慈湖遗书》卷一○《论论语上》四库全书本

或向心中思虑多,奈何?曰:“不知所思虑者何事,果求所当知,虽千思万虑可也。若人欲之萌,即当斩去,在自知之耳。人心虚灵,无槁木死灰不思之理,要当精于可思虑处。”摘自黄宗羲《宋元学案》第二十二册卷九○《鲁斋学案》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7页

日用间若不自加提策,则怠惰之心生焉。怠惰心生,不止于悠悠无所成,而放僻邪侈随至矣。摘自黄宗羲《宋元学案》第二十二册卷九○《鲁斋学案》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8页

敬身之目,其则有四:心术,威仪,衣服,饮食。心术正乎内,威仪正乎外,则敬身之大体得矣。其衣服,饮食二者,所以奉身也。苟不制之以义,节之以礼,将见其所以养人者,反害于人也。分而言之,心术威仪,修德之事也;衣服饮食,克己之事也。统而言之,皆敬身之要也。盖唯敬身,故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无施不可。此古人修身必本于敬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卷三《小学大义》乾隆五十五年刻本

昔赵清献公日中所为,夜必告天,司马文正公平生所为,皆可人。如欲日新乎,每日省之,事之可以告天,可以语人者为是。其不可告天不可语人者为非,非则速改,昨日之非,今日不复为也。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日新又日新。摘自黄宗羲《宋元学案》第二十三册卷九二《草庐学案·精语》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2页

朱陆二师之为教,一也。而二家庸劣之门人,各立标榜,互相抵訾。至于今,学者犹惑,呜呼!甚矣。道之无传,而人之易惑难晓也。为人子孙者,思自立而已矣。误姓之或微或著,何算焉?能自立欤?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欤?虽著而浸微。盛衰兴替,亦何尝之有,惟自立之为贵。摘自黄宗羲《宋元学案》第二十三册卷九二《草庐学案·精语》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14页

周官三德之教,一至德,二敏德,三孝德。至德者何?能知能行,明诚两尽,德之极至者也;敏德者何?知有未遍,行无不骂,德之敦敏者也;孝德者何?百行之中莫先于孝,庸德之行专务其本者也。盖知行兼该者上也,二者不可得兼,则笃于行,而知未逮者,抑其次也。夫行之而不知,有矣,知之而不行未之有也。知之而不行者,未尝真知也,果知之,岂有不行者哉?故行而未知者虽未为至德,亦可为敏德,若徒知而不行,虽知犹不知也。摘自吴澄《草庐吴文正公全集》卷一○二《学则序》乾隆二十一年刻本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责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后又戒九川云: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摘自《王阳明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72页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先生警之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摘自《王阳明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78页

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谨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昝已之失,以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摘自《王阳明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678页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摘自《王阳明全集》上海中央书店1935年版第679页

儒者以虚静清冲养心,此固不可无者,若不于义理、德性、人事著实处养之,亦徒然无益于学矣。故清心静不足以至道,言不以实养也。摘自王廷相《雅述》上篇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人心如椟,虚则容,实则否。道义者,心之天理也,知之必践之,以为宝而椟之。戾乎道义者,心之私欲也,知之且禁之,以为砂砾而弃之。椟之未盈,犹足容也,故私欲之感或可以乘隙而入;至于天理充满,无少亏欠,椟盈而无隙可乘矣,夫安能容?故学者当蓄德以实其心。摘自王廷相《惧言》卷六《潜心篇》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学者于贫贱富贵不动其心,死生祸福不变其守,则天下之事无不可为矣。摘自王廷相《慎言》卷五《见闻篇》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好友难遇,若非吾礼敬之至,师事之诚,则彼聪明才贤之士,又曷肯为我友乎?必欲与之为友,则不得不致吾礼数之降。摘自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页

余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否则稍有片长寸善,虽隶率人奴,无不拜也。余性好洁,好洁则狷隘而不能。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否则果有片善寸长,纵身为大人王公,无不宾。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余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遗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矣。然则言天下之能容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余之好洁,不亦宜乎!摘自李贽《焚书·续焚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5页

质以忠倍为美,德以好学为极。绝学而游心于虚,吾不知之矣。导天下以弃其忠倍,陆子静倡之也。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能一能十,非才之美者也。能百能干而不厌不倦,其才不可及已。得天之健,故不倦。得地之顺,故不厌。好学,力行,知耻皆秉此以为德。其有恒者,生知安行者也。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24—25页

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谓之无志。天下之事,无不可行吾志者,如良医用药,温凉寒热俱以攻病,必欲病之愈者,志也。志正则无不可用,志不持则无一可用。婞婞然一往必伸者,介然之气也。气则有伸有屈,其既必迁。以此为志,终身不成。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6页

欲速成之病,始于识量之小。识量小,则谓天下之理、圣贤之学可以捷径疾取而计日有得。陆象山,杨慈湖以此诱天下,其说高远,其实卑陋苟简而已。识量小者恒骄,夜郎王问汉孰与我大,亦何不可骄之有!苟简速成,可以快意,高深在望,且生娼忌之心,终身陷溺而不知愧矣。见贤思齐而可忌乎哉!贤无穷,吾初不知有之境,贤者已至;乃至一得之善,吾且不能测其何以能然,而敢忌乎哉!见不贤而内自省,而可傲乎哉!不贤亦无穷,不贤者之所不为而已或为之,归于不贤一也,而敢傲乎!立身天地之间,父母生之,何以不忝?终日与人酬酢,何以不疚?会其理则一,通其类则尧不足以尽善,桀不足以尽恶。不可以意度,不可以数纪,方且无有告成之日,而况于速!故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识自此而充。如登高山,登一峰始见彼峰之矗立于上,远望则最上之峰早如在目,是枯目也云乎哉!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4—5页

“人役而耻为役”。“如耻之,莫如为仁”。若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善,善用其耻矣。夫唯不以悔累其心也。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思问录内篇》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7页

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知难。学之不好,行之不力,皆不知耻而耻其所不足耻者乱之也。不学不行者有矣,人未有一无所耻者,乞入与有之。自恶衣恶食,宫室之不美,妻妾之不奉,所识穷乏者之不得我,至于流俗之毁誉,计世之好尚,皆足以动人之耻心。抑有为害最大而人不知者,师友之规谏,贤智之相形,不以欣然顺受企慕之心承之,而愤非掩覆,若唯恐见之,唯恐闻之。此念一蒙,则虽学而非其好,虽行而必不力,乐与谗谄面谀之人交,而忌娼毁谤,以陷溺于不肖之为,皆无所不至。故耻必知择,而后可谓之有耻。摘自王夫之《思问录·俟解》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勉贾易改过,曰:“吾学无他,只‘迁善,改过’四字。日日改迁,便是工夫;终身改迁,便是效验。世间只一颜子‘不贰过’,我辈不免频复。虽改了复犯亦无妨,只要常常振刷,真正去改。久之不免懈怠,但一觉察,便又整顿。不知古人如何,我是依此做来。”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6页

怠惰之容不设于身,淫肆之言不出于口,放僻之念不生于心,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2页

人若不真心存仁,将言行尽无著落处矣,任有多少议论著述,都成“巧言”;任有多少威仪周旋,都成“令色”,毕竟是“鲜仁”。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6页

人有恶攻其短者,先生曰:“是止者也。人立志前进,必期自全,故乐指其缺,恐有阙也。人无志不前,自谓已全;不乐人破其全,恶闻其阙也。”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40页

善恶要知,更要断,知一善则断然为之,知一恶则断然去之,庶几善日积而恶日远也。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2页

恶人之心无过,常人之心知过,贤人之心改过,圣人之心寡过;寡过故无过,改过故不贰过,仅知过故终有其过,常无过故怙终而不改其过。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2页

学求实得,要性情自慊,则心逸而日休;学求名美,便打点他人,则心劳而日拙。此关不透,虽自负读书穷理,用功数十年,其实谓之一步未进。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3页

志气如刀,集义如磨刀;常磨则锋芒常锐,不磨则钝矣;一不义之事伤之,则刀摧折矣。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4页

学必求益。凡举步,觉无益就莫行;凡启口,觉无益就莫言;凡起念,觉无益就莫思。摘自《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22页

朱子曰:“为学须思,所以超凡入圣,如昨日为乡入,今日便要为圣。须竦拔后,方始有进。今日克念,即可为圣,明日罔念,即为狂矣。古之学者,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摘自张伯行《学规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0页

学以会友辅仁为主意,志仁在己,辅仁在友,反而思之,平日志气,果专在求仁,不以纷华美丽荡心,不以科名得失易念,不以人言毁却动情否乎?平日交友,是以辅仁而。群居切磋,果皆直谅多闻之士,无淫僻邪佞之损否乎?程子谓必有求为圣人之志,方可与之共学。今日相聚一堂,正会友辅仁共学入圣之日,须各从自家心中,沉思默识,或据所得以求证,质所疑以求明,或举平时所玩经书及先儒格言,未能慊心者,相与论辨,大家平气以相资,虚心以相授,稍有胜心情气,言行过差……使天地生生之德,实有诸己,庶己践形惟肖,善与人同,无负今日共学之谊。摘自张伯行《学规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21—22页

愚以为今之学者,但当尽己之心,毋使有一毫之虚妄。齐庄严肃,毋命没有一毫之惰弛。则所谓真实无妄主一无适者,自可至矣。由是以穷理修身,由是以齐家治国,亦何所不可,何所不能哉。程子所谓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信不斯我矣。摘自张伯行《学规类编》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4页

人之患,有私有蔽;私出于情欲,蔽出于心知。无私,仁也;不蔽,智也;非绝情欲以为仁,去心知以为智也。摘自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3—54页

言人之才质不齐,而行达道之必以智仁勇,修身之必以齐明盛服,非礼不动,劝贤之必以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则无不同也。摘自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2页

凡有所施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此施于我,能受之乎?”凡有所责于人,反躬而静思之:“人以比责于我,能尽之乎?”以我絜之人,则理明。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摘自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2页

立身守二字,曰“不苟”;待人守二字,曰“无憾”。事事不苟,犹未能寡耻辱;念念求无憾,犹未能免怨尤;此数十年得于行事者。摘自戴震《戴震原集》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第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