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养生笔记
28535200000008

第8章 论修行(3)

然而持(出入息)时的(出入息)亦粗,初禅的近行(定)之时的细;那时的也粗,而初禅(安止定)的细;在初禅及二禅的近行之时的粗,在二禅(安止)之时的细;在二禅及三禅近行之时的粗,在第三禅(安止)之时的细;在三禅及四禅近行之时的粗,在第四禅(安止)之时的最细,而至不起(出入息)——这是先依长部师及杂部师的意见。然而中部师则说在初禅(安止)之时的(出入息)粗,在二禅的近行之时的(出入息)细,如是主张自下下的禅(安止定)而至上上的近行之时而愈细,然而依(长部师杂部师及中部师)他们一切的意见都是在未持(出入息)之时起身行,已持之时而安息,在持(出入息)时起身行,在初禅的近行之时(而安息)……乃至……在四禅的近行之时起身行,在第四禅(安止)之时安息。这是依奢摩他(止)之时的(身行的)方法。

次于毗钵舍那(观)之际,未执持(何物)时所起的身行(即出入息)粗,在执行持(地水火风四)大种之时(所起的身行)细;那(执持大种之时的)亦粗,在执持所造色之时(所起的身行)细;但彼亦粗,而在执持(大种所造色的)一切色时的细;但彼亦粗,而在执持无色之时的细;然彼亦粗,而在执持色无色之时的细;但彼亦粗,而在执持缘起之时的细;然彼亦粗,而在见缘起共名色之时的细;但彼亦粗,在(诸行无常苦无我等)相所缘观之时的细;然于(相所缘)弱观之时(的身行)亦粗,而在强观之时(所起的身行)为细。于此(毗钵舍那)中,与前(奢摩他)所说的方法同,前前的(毗钵舍那的身行)以后后的(毗钵舍那的身行)而止息。当如是而知以上的(身行的)粗细及安息。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说随念处品第248页

(答)譬如敲金属(器)的时候,初起粗音;(闻音者)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粗音之相,故在粗音灭了之后,犹起细音;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细音之相,故在细音灭了之后,犹起细音之相所缘及心。同样的(比丘)初起粗的出息入息,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于粗的出息入息之相,故在粗的出息入息灭了之后,犹起细的出息入息;因为善取善作意善省察的细的出息入息之相,故在细的出息入息灭了之后,犹有细的出息入息之相所缘及心不至于散乱。如是则那时得起(出入息的)风(所缘及心),得起出息入息,得起安般念,得起安般念定,以及智者亦得对彼(安般念)定入定与出定。为令安息身行(比丘)于出入息之身与现起之念及观之智——身为现起而非念,念为现起及念——(彼)以那念那智而观身;所以说于身修习观身念处”。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说随念处晶第249页

如是此(瑜伽)者亦用以上(急速)的方法来数,他对出息入息既得明了,便快快地数数而行。自此以后,他既了知(出入息的快快地)数数而行,不执持(出入息于身体之)内与外,每等(出入息)到达其(出入之)门而执持:“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三、四、五、六、七”……乃至……“八”……“九”……“十”的快快地而数。以数连结于业处,由于数的力量,而心得以专注,譬如由于舵的支持之力,而得停舟于激流之中。这样快快而数的人,其业处如连续而不间断的现起。他既知“(业处)连续不间断而起”,不取(身体的)内与外之息,仅如前述的方法快快而数(其到达鼻孔之息)因为如果他的心与入息共入内部,则(心于内部)将成为如被息所击或如充满脂肪相似;如果他的心与出息共同出外,则心将散乱于外面的种种所缘。只于(息的)所触之处(即鼻孔)而置念修习者,而得(安般念业处的)修习成就。所以说:“不取内与外之息,仅如前述的方法快快而数”。

然而需要好长的时间来数(出入息)呢?直至不数(出入息)亦能(自然)住立其念于出息入息的所缘为止。因为数的目的只是断绝散乱于外面的寻(杂念)而住立其念于出息入息的所缘。如是既已以数而作意,次当以“随逐”而作意。

(2)(随逐)随逐即放弃了数以念随行于不断的出息入息,然亦不是随行于(出入息的)初中后的。即外出的息以脐为初,以心脏为中,以鼻端为后;内入的息以鼻端为初,以心脏为中,以脐为后,若随行于此等(出入息的初中后),则彼(瑜伽者)的心散乱而至热恼及动乱。即所谓:“以念随行于出息的初中后者,由于他的内心散乱,则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以念随行于入息的初中后者,由于散乱于外的心,而身与心皆成热恼、动乱而颤动”。是故以“随逐”作意者,不应以(出入息的)初中后作意,但以“触”及“安住”而作意。

(3)(触)触与安住是不能各别的作意象数与随逐的(作意)那样。即于(出入息的)所触之处而数(出入息)者,以数与触(同时)而作意。即于彼(所触之)处而放弃了数,以念随行于彼等(出入息),以安止而安住其心者,而名为随逐与触及安住而作意。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蜕随念处品第251—252页

是(出入息的)近结相(即鼻端或上唇)如倒在平地的树木。出入息如锯齿,而比丘仅于鼻端或口相起念而坐,不于来去的出息入息而作意,但不是不知其来去的出入息,亦知(安般念的)精勤与成就其加行,及得其殊胜。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说随念处品第253页

既如是念四界已,当以相等这样作意:“地界”有坚性的相,住立的味,领受的现起。“水界”有流动的相,增大的味,摄受的现起。“火界”有热性的相,遍熟的味,给与柔软的现起。“风界”有支持的相,转动的味,引发的现起。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说定品第333页

为通达四谛而行道的瑜伽者的——以涅槃为所缘而能断绝无明之根的慧眼为“正见”;正的见是它的特相,如界的显明是它的作用,破除无明的黑暗是它的现状。(二)具有如上述的见(的瑜伽)者的——与正见相应而破除邪思惟之心的决定于涅槃为“正思惟”;正心的决定是它的特相。令心安止是它的作用。断除邪思惟是它的现状。(三)有如上述的见及思惟(的瑜伽)者的与彼(正见正思惟)相应而断绝语的恶行的离于邪语为“正语”;和合语是它的特相,离(邪语)是它的作用,舍断邪语是它的现状。(四)有如上述的离(邪语的瑜伽)者的与彼(正语)相应而正断邪业的离于杀生等为“正业”;(离杀生等的)等起是它的特相,离(邪业)是它的作用,舍断邪业是它的现状。(五)他(瑜伽者)的——彼等正语、正业的清净,与彼(正语正业)相应,断除诡诈等——离于邪命为“正命”;洁白是它的特相,维持正当的生活是它的作用,舍断邪命是它的现状。(六)那住立于称为正语、正业、正命的戒地(的瑜伽)者的——随顺于彼(正语正业正命),与彼相应,正断懈怠的勤精进为“正精进”;策励是它的特相,未起的不善而令不起是它的作用,舍断邪精进是它的现状。(七)那如是的精进者的——与彼(正精进)相应,除去邪恶的心不忘失为“正念”;注意它的特相,不忘失是它的作用,舍断邪念是它的现状。(八)如是以无上的念而守护其心者的——与彼(正念)相应,除灭邪定的心一境性为“正定”;不散乱是它的特相,等持是它的作用,舍断邪定是它现状。

摘自(印度)觉音著《清净道论》说根谛品第475页

(黑天大神说:)(通往解脱之道是)潜心钻研纯粹的知识,坚定地控制住自己,放弃声和(触、色、味、臭等)其他感官对象。驱逐爱和恨(的感情)。

住在清幽的地方,减少饮食,限制言语,约束身体活动和心理活动,坚持做瑜伽冥想功,力争(对外界事物)不动心。

放弃自我吹嘘、暴力、傲慢、欲望、愤怒和对财物的占有,摆脱私心,内心平静——(做到这些,)人就是为他和梵的合一做了准备。

摘自(印度)《薄伽梵歌》

破钵、树根、破衣、独身和对一切无动于衷,这些是(即将)解脱者的特征。

他既不得喜对死,也不得喜对生;他应该像仆人等待期满那样等待时间。

他应该潜心于最高我,无兴趣,无欲望,只以自己为伙伴,在这个世界上漫游求安乐。

他决不可利用详异占征求得施舍,也不可利用占星术和相术,也不可利用劝善和论辩。

他不得走近聚满林居者、婆罗门、鸟、狗或者其他乞食者的人家。

他应该只乞食一次,而不得求多,因为遁世者执着于乞食就会执着于欲境。

遁世者乞食应该始终在烟消、杵停、火熄、人已食和盘已撒的时候。

他不得为无所获而悲伤,也不得为有所获而欢喜;他只可以有够活命的东西,而简脱离对于身外之物的执着。

他应该永远嫌恶通过行礼得到的施舍;通过行礼得施舍,遁世者即使已经解脱也会受结缚。

他还应该通过瑜伽亲证最高我的细不可见性,以及它在种种身体内出现的可能性。

摘自(印度)《摩奴法论》第6章44、45、49—51、55—58、65节第110—111页

诸根的过失因凋息而被灭尽,正像金属矿物的污垢经熔炼而被灭尽一样。

他应该以凋息灭尽过失,以执持灭尽罪垢,以制感灭尽执着,以静虑灭尽非自在的诸德。

这个灵魂的种种投生难以为心不净者所知,他应该以修习静虑加以亲证。

具正见者不受业的结缚,无正见者则得轮回。

通过戒杀、通过诸根的不执着、通过吠陀规定的行为、通过严厉地修苦行,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就得到它的性质。

以骨支撑、以筋连结、以血肉涂抹、以皮覆盖、气味污浊、充满粪尿、

被衰老和忧愁围困、为疾病所盘踞、受苦受难、因情欲而昏暗、无常,这么个粗大元素构成的离所,他应该脱离。

像树离岸或者鸟离树那样地脱离了这个肉体,他就解脱苦难鲨鱼。

以修习静虑把自己的所爱归因于自己的善行而把所恨归因于恶行之后,他就得到永恒的梵。

一旦他从情感上脱离对一切有情的爱,他就在今世和死后获得永恒的安乐。

依此规则逐渐抛弃一切执着以后,他就解脱一切对立体,而只潜心于梵。

上述这一切都在修习静虑的时候实现;不实现和培养上述心境者得不到行为的果报。

他应该始终诵论祭祀的吠陀经文;还有论天神的;还有论神我的,人称“吠檀多”。

这是无知者的皈依处,这是知者的皈依处,这是求天堂者的,这也是求不朽者的。

若依此过程而普行,再生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挣脱罪恶,获得最高的梵。

一旦依次序依规则全都被实行,它们就会把上述那样实行的婆罗门带往最高的归趣。

摘自(印度)《摩奴法论》第6章71—85,88节第112—113页

再生人修生主的赎罪苦行,必须三天午后不食,三天午前不食,三天不要求食,三天绝食。

吃牛尿、牛粪、牛奶、酸牛奶、酥油和吉祥草水并且绝食一天相传为瘟难赎罪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