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文化笔记
28537300000012

第12章 民族文化(4)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文化传统,存在新与旧的尖锐矛盾对立。塔哈身居欧洲多年,读到过一些欧洲学者贬低甚至蔑视阿拉伯文化遗产和文学传统的言论。他们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对阿拉伯历代诗人和散文家所树立的座座文学丰碑视而不见。在阿拉伯世界,也有人接受了“欧洲中心”和“西方文化至上”论的影响,妄自菲薄,想抛弃民族文化遗产,直接从欧洲文化的土壤上建立一种阿拉伯的“新文学”;还有另一些人,奉古代遗产为神圣,对外来的文化和现代文学一概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甚至认为外国现代文学是一种罪恶,会将“纯洁的”阿拉伯文学腐蚀和败坏掉。

摘自(黎巴嫩)穆·米尔沃《从盲童到文豪——塔哈·侯赛因传》第169页

我们这里所指的阿拉伯人,他们曾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创造过先进的、光辉灿烂的文明,对全人类的文明的发展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实现过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摘自(伊拉克)艾米尔·亚历山大《萨达姆传》第2章第117页

阿拉伯人的学术非常落后,因为学术与教育、工艺有密切的关系。阿拉伯的工艺极不发达,故学术很落后。当时有文化者,多为波斯人或为一般释奴,因此,在伊斯兰时代,执伊斯兰学术牛耳者,也多为波斯人,或深受波斯文化、波斯宗教熏陶的人。精通学术,从事著作者,也是波斯人。

摘自(阿拉伯)伊本·赫勒敦《历史绪论》第478页

第二十九条国家致力于发展和鼓励为自由、进步和和平事业服务的也门民族文化,保护进步的民族遗产为民族民主革命阶段目标服务。

国家努力在群众中最广泛地传播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此目的。建立书店及文化、社会机构和中心等设施。

第十三条国家保护阿拉伯和伊斯兰遗产。

鼓励人道主义的文化,同时使社会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反对进步的敌人所推行的腐朽观点和落后的部族意识中解放出来,从而使民族文化为民族民主革命服务。

摘自(也门)《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宪法》

如此说来,在阿拔斯时代前期,波斯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化。它的影响遍及各个方面——诗歌方面、文学方面、司法方面、故事方面、神话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以及管理制度方面。这种影响波及到各种人,包括呼吁改革的人、寻欢作乐的人、各种宗教和教义学派的信徒、学者和作家、哈里发宫廷的人员,无论上层下层、贵族平民都受到它的影响。波斯文化既有保护者,也有鼓吹者,他们常常鼓吹极端民族主义,有时也宣传行善和改革。许多鼓吹者都身居高位,能够扩充自己的权势,保卫他们时而秘密时而公开的宣传。伊本·穆加发只是他们为数众多的领袖和精明强干的英雄中的一个。他们的号召不能用温和的办法传播,因为它遇到了其他文化的猛烈反抗。阿拉伯人感到危险时便反对他们。这种斗争不仅是语言和宗教的斗争,也是风俗习惯、传统和学术的斗争。斗争的结果,各种文化各有胜负,唯其领域不同而已。这个问题我们在谈到各种文化的结合时将进一步说明。

摘自(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212页

如果说波斯文化代表了有着纷繁文明、各种典章制度、供人享受的文明设施、同时也带有某些社会弊端的波斯帝王生活的话,那么阿拉伯文化所反映的则是一种简朴、单纯而又一目了然的生活。这种生活朴实无华,语言洗炼明快,生活中充满了浓厚的沙漠气息。另一方面,阿拉伯文化又代表了一个民族。该民族在蒙昧时代生活在永无休止的部族斗争之中,自豪、赞美、诋毁、崇拜偶像是其生活的内容。后来,伊斯兰教将该民族聚集在一起,启迪其心灵,开发其智慧,开始了一种既有部族主义痕迹,又有许多新内容的生活:如认主为一,敬畏真主,惧怕惩罚,渴望得到真主的恩典;体会到了征服者的尊严和统治者的权力;对自己有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对语言和宝剑,更有着无比的信心,他们依赖的是他们正在熟悉的其他民族的文明。

如果说,波斯文化早在古代就已有了文字记载,虽历经沧桑,到了伊斯兰时代,部分典籍仍能完好地保存下来。然而,阿拉伯文化在蒙昧时代全靠记忆和传述,到了伊斯兰时代。受到重视的也只是《古兰经》和部分圣训。至于文学和语言仍如蒙昧时代的诗歌和文学一样,大都是口耳相传,直到倭马亚王朝末期和阿拔斯王朝初期,学者们才着手加以记载和整理。

如果说希腊文化已经经历了学术发展的各个阶段,即从个别问题入手、到系统地分类,到归纳总结,到经过逻辑加工,经历代希腊哲学润色后而传到穆斯林手中的话,我们所写的这个时代的阿拉伯文化,从语言到文学、到历史等其他学科,都尚处在学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当时语言著作中的杂乱无章的现象便是证明,《辞章集成》一书也有这种缺陷。阿拉伯文化只是到了阿拔斯时代前期结束或即将结束时才走完这个过程。

总而言之,阿拉伯文化所使用的语言既是统治者的语言,又是宗教用语言。阿拉伯文化是当时世界诸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诸文化中的一个至少不亚于其他文化的重要部分。

摘自(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295—297页

伊斯兰教产生后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穆圣的传记,正统哈里发的历史,对外扩张与征服,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诗歌、文学和故事,投靠哈里发和王公大臣们的诗人及其作品,哈瓦立及派、十叶派、麦尔吉阿派、穆阿台及勒派等宗教派别及其相应的文学,还有政党的出现和诗人及演说家对政党的依附,这些都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容。

这就是阿拉伯文化,是当时真正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罗马、希腊人用以受教育的阿拉伯文化。总之,凡在伊斯兰帝国境内生活的,尤其是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学习了阿拉伯语的人,要想出人头地、有所作为,就必须了解并掌握一些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是当时阿拉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自(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288—289页

有人说得好:各民族尽管信仰同一个宗教,但各民族对宗教内含的理解和认识却是不一样的。每个民族都是从本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从以前所信奉的宗教,从语言、传统、文化及教育等方面来理解和认识宗教的。所有穆斯林都讲“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这句话,但是,博学的学者和愚昧无知的普通老百姓对这句话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而这两种人的看法与苏非派人的见解不同,如此等等。甚至,埃及穆斯林——从整体上说——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与印度穆斯林和土耳其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民族的观点和思维都有自己的特点。人们对伊斯兰教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发生变化。笔者很欣赏布哈里和泰尔米齐对艾奈斯·本·马立克的下述记载——马立克说:“对于穆圣时代的宗教礼仪,我一无所知,有人问:难道连礼拜都不知道吗?答:不就是你们每天所履行的仪式吗?”马立克熟知先知和倭马亚时代的情况,尽管这两个时代相隔不远,马立克还是发现了两个时代在对伊斯兰教的认识和做法上的区别。如果他看到了阿拔斯人及其后人对宗教的态度和做法,真不知会做何评论了。

摘自(埃及)艾哈万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241页

阿拉伯文化有两个重要的方面:(1)宗教、即对《古兰经》、圣训和教法的研究;对伊斯兰文化在帝国居民中的传播及对他们思想、精神上产生的影响。这些问题本书将一一谈到。(2)语言和文学即本章要谈的内容。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语的发源地,是伊斯兰教的故乡。阿拉伯人走到哪里就将阿拉伯语带到哪里;征服到什么地方,就将语言带到什么地方。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是阿拉伯人,《古兰经》是用阿拉伯文写的,最早号召各民族信奉伊斯兰教的也是阿拉伯人。在弄清了宗教及语言的来源以及阿拉伯人的贡献之后,不言而喻,应将由此而产生的文化称做阿拉伯文化。

摘自(埃及)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近午时期)第268—2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