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心经
失败也是一种财富,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财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成功,也不可能事事顺心。所以,父母应告诉孩子,要正确地面对失败,要不屈不挠地面对挫折。人生经历的失败越多,积累的经验也就会越多,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也就越强。关心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能输能赢的健康心态也同样重要。
失败是教育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充分利用孩子在成长中的每一次失败,培养孩子在失败中求索的精神。孩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每个孩子都要摔上许多个跟头,经历许多次的步履蹒跚。而孩子每一次的摔倒,又能每一次坚强地爬起来,他会从中学会面对失败,他会从摔倒中寻找成功的经验。一个有经验的父母,在孩子摔倒的时候,不去管他,而是用鼓励的目光让他勇敢地从地上爬起来,充分利用这个失败的机会培养孩子自立的性格。没有经验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了,一定是马上跑过去将孩子扶起来,其不知他剥夺了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孩子没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坚强。
孩子在摔倒时,他会回头看,看一看父母的反应,以求得父母的帮助。甚至有的孩子因为摔了一跤,在那里大哭不止,来求得父母对自己的特殊安慰。如果你将他扶起,那么就意味着孩子的每一次摔倒都要你前去扶他,在孩子的心中就养成一个思维定式,我摔倒了一定要父母来扶我,不然的话我就在地上不起来。孩子的倒地,父母将其扶起来表现了孩子的无能,孩子成功站起来是孩子的一次可贵的成功。无论将来是否能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父母都无法照顾孩子的一生。父母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就一定要给孩子正确成长和发展的空间,给孩子经受失败的机会,甚至为孩子创造失败的机会,让孩子在失败中获得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适度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乃是父母的天职。但是如果孩子一有所需求时,爸妈立刻给予回应来满足孩子时,孩子很容易就养成依赖性及缺乏自制的能力,日后在控制自我的能力上也将受到影响。
“溺爱孩子”不仅对他的成长无所助益,也将影响他未来的人际关系发展,以及面对挫折的容忍度。而太过依赖父母的孩子,对任何事情总是习惯“予取予求”的态度来对待,其自我控制的能力也会相当降低。因此,让孩子养成凡事自己动手试试看的习惯,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了。
在训练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父母常会以奖品作为利诱,引导孩子学习,其实不妨以激励的方式代替奖品,进而让孩子做到自我激励,从挫折中学习并做到自我激励。如此,才能够有所进步,并能够驾驭自己的情绪,不会动不动一遇到挫折,就会有激烈的情绪反应及发脾气,或毫无耐心。此外,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都会出错、失败,一旦孩子遭受挫折时,父母可以参照以下的方法,给予孩子情感方面的支持:
让孩子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挫折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情感反应,而爸爸妈妈也会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感觉。
容许孩子愁眉苦脸,让他自己去寻找慰藉和解决的方法。
倾听孩子对于自己错误的解释,然后提出几个简单问题,帮助他理出一个头绪。
根据孩子的能力,勿揠苗助长,操之过急。此外,也不要对他施以过大的压力,当知道孩子已经尽了力之后,他真的没有办法和能力解决问题时,可以适时地向他伸出援手。
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参加各种比赛对孩子最大的考验,因为孩子在参加比赛中会经常面临失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任何情况下,让孩子先知道“为什么要做”是最重要的。因为,明确的动机是前进的动力,而盲目地参加比赛只会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陷入徒劳无益的陷阱里。让孩子多参加比赛有很多好处。比赛所传达出的竞争观念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比赛”和人类的诞生一样自然而来,人类的一生其实都离不开比赛。但是让孩子多参赛不是为了追求名次和功利性的结果,而是让孩子学会如何利用比赛提高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会面对竞争,甚至面对失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自然的状态下是容易散漫懒惰的,而比赛则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氛围,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有限性、条件的限制性和结果的排他性。其实,比赛把人生的很多问题浓缩在其中,在比赛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自我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小孩子最容易有“磨蹭”的毛病,其实这就是人类自然性的一种体现。而如果家长善于利用比赛带来的竞争气氛,孩子的积极性就容易被调动起来了。其实,在比赛中锻炼孩子的能力未必限于大家熟知的特长比赛,生活中也可以想办法创造比赛的氛围。比如说,如果早上孩子不爱起床,刷牙也磨磨蹭蹭,聪明的家长就可以和孩子搞个“起床比赛”或者“刷牙比赛”,小朋友的好胜心都比较强,如此一来,孩子的小毛病就容易被改掉了。
对于大型的特长比赛,比赛后的总结远比比赛本身更有意义。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我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失败的问题在哪里?哪些“门槛”成为了前进的障碍?然后帮助孩子找到答案。对于比赛的结果,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尽量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来进行总结。比如说,孩子在一个赛跑活动中只拿到了最后一名,家长应该肯定孩子说:“哇,宝贝你太棒了,你参与了比赛,本身就是值得表扬,而且妈妈也看到你尽了全力,妈妈真为你骄傲!”小孩子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经常用正面的、肯定的语言来进行教育,就容易养成孩子乐观向上的性格和自信的态度。家长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因为事实上,没有人愿意输。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虽然他不是胜者,但是爸爸妈妈一样爱他,重视他。
此外,家长也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失误和其他孩子的成就做比较。孩子很清楚自己在哪方面不如别人,这样的比较只会让他对自己更没有信心。在引导孩子参赛的时候,还要注意尽量让孩子先从简单的、容易的比赛做起,逐渐向比较困难的项目进发。
在引导孩子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家长们容易犯以下的错误:“包办代替”、“带头犯规”和“失望呵斥”。来看下面的例子:
包办代替型:小学四年级的强强被妈妈视为“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呵护备至,也被妈妈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因此,在强强的记忆里,“所有的大事发生的时候都有妈妈的影子”。最近强强的班上搞了个手工制作比赛,妈妈觉得强强笨手笨脚做不好,干脆大包大揽,帮强强剪了个剪纸让强强送去参赛了。大包大揽的家长其实是非常不自信的,“包办”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没有什么技能。真正有水平的父母,能够微笑地面对孩子的“无能”,让孩子自由选择如何去行为,亲身感受行为带来的酸甜苦辣。
带头犯规型:“下面,三岁组宝宝的拿球比赛开始,请妈妈和宝宝们做好准备!”在一场“开发宝宝智力”的比赛活动中,主持人规定,妈妈可以跟在宝宝后面保护宝宝,但不能帮助宝宝拿球。可是“预备—开始”的口号喊过之后,好几个的妈妈基本上是“越俎代庖”,两只手几乎是“提”着宝宝前进,有一个宝宝差点被自己的妈妈给弄摔了。
带着孩子以犯规的方式取得比赛的胜利,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虽然宝宝只有三岁,但是小小的心里已经有了最初的记忆。即使一时没有印象,在这样的家长的教育下成长,孩子以后也会养成投机取巧的习惯。
失望呵斥型:丽丽的妈妈和爸爸感情不好,于是妈妈把所有希望和快乐的来源都寄托在丽丽的身上,从丽丽很小的时候就带着她到处赶场子般地参加各种比赛,从学校组织的演讲赛,到社区组织的各种游戏,为了培养丽丽的“能力”,妈妈试图让丽丽不错过任何一个比赛。而如果丽丽表现不好,就会得到妈妈非常严厉的训斥。
丽丽的妈妈采取了一种“似是尽力培养孩子的方式”。其实孩子无形中成了爸妈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不但要被迫做很多事情,还要因为做得不够好而被训斥。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可能会非常不自信,甚至产生严重的逆反情绪。其实,对孩子来说,“呵斥”也是一种暴力。
延伸阅读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
父母一味地赞美孩子,事事为他代劳,如同只给孩子一件美丽的衣裳,却不让他学习如何自己穿,如此的教养方式,不但无法培养孩子独立性及自制能力,反而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最棒最好的。长此下去,孩子会目中无人,稍不顺心便大哭大闹,日后如遇到挫折时,可能就无法面对,这些都是“输不起”的表现。
怎样让孩子“输得起”呢?
1.增加孩子挫折时的承受力
虽然要尽可能协助孩子成功,但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要过分刻意地为孩子排除一些在正常环境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不要立刻插手,不妨留给孩子自己面对失利的空间和机会。比如,孩子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可不巧,快成功时“楼”塌了。看着孩子沮丧的表情,家长尽量不要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可以和他一起讨论,引导他去思考,然后让他自己去执行解决的办法。孩子克服挫折的能力和动机,常来自于遭遇过的挫折,当他的经验足够丰富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2.在集体活动中提高耐挫力
在集体游戏中,孩子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这些失败的痛苦经历能让他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长处,发展他的内省智能。他一方面要学会如何欣赏别人,和同伴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另一方面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中,他能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集体中的这些磨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耐挫力。
3.在游戏中平衡输赢心态
大人和孩子游戏时不要经常故意输给孩子,适当的时候玩一些输了也有奖励的游戏,通过这种办法,平衡孩子输不起的心态。当然奖励的前提是说出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