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名籍。字羽。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其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兵。项梁战死后,他被楚怀王任为次将,宋义为上将军,前往救赵。宋义到安阳(今属河南)逗留不进,他杀死宋义,亲率兵渡漳水作战。摧毁了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所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自杀。著有《兵法》,已佚。
柳永(9877—10537)宋崇安(今属福建)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多游狭邪,流连坊曲,为妓女、乐工撰写歌曲。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终身失意潦倒。能诗尤以词著称,是宋词大家。柳词音律谐婉,语意妥贴,善于铺张,通俗晓畅,吸取民间口浯入词,感情真切动人。如《雨霖铃》抒写别情,形容尽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脍炙人口。其创作形式,以慢词居多,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专业词家,促进了宋词发展,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有《乐章集》。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土,授校书郎,升监察御史里行。少负济世之志。从陆质学习《春秋》,与刘禹锡、吕温诸人友善,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参与“永贞革新”。朱败后贬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吏,人称柳柳州。在哲学上,撰有《天说》、《天对》等又,提出天人相分等唯物主义思想。文学上倡导文以明道,与韩愈同为古文运动先驱,人称“韩柳”。有《柳河东集》。
胡三省(1230—1302)宋天台(今属浙江)人。字身之,宝祐四年(1256),与文天祥、陆秀大等同年举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宋亡,隐居不仕。自宝祐四年开始,即悉心著《资治通鉴广注》,临安失陷后,手稿散失。隐居期间,又重新撰修。至元二十二年(1285),写成《资治通鉴音注》二百九一十四卷、《程文辨误》十二卷,注又揭露了南宋招致灭亡的原因,斥责那些屈辱投降的败类,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书注内容繁富,训释之处亦多,此注成为后人读《资治通鉴》必不可少的参考。1959年,中华书局所出胡注点校本《资治通鉴》,卷首有胡三省序。是当前较好的刊本。
郦食其(?—前203)秦汉之际陈留高阳乡(今河南杞县)人。本为里监门吏。秦末农民战争时归刘邦,献计克陈留,封广野君。楚汉战争中,说齐王田广归汉,韩信乘机袭齐,齐王以为被他出卖,把他烹死。
郦道元(465或472—527)北魏范阳涿鹿(今河北涿县)人,字善长。少年时随父到过山东,历官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关右大使等。所到之处,“寻图访赜”、“访渎搜渠”,对当地的地理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和详细记录。以《水经》为主线,将历史上的地理变迁尽可能地记载下来,著成《水经注》。
荀况(前313—前238)又名荀卿或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后于孟轲。曾历游齐、燕、秦、赵、楚诸国。仕齐位为祭酒,仕楚为兰陵令。晚年家于兰陵,著书终老,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现有《荀子》三十二篇,其学术思想源于儒学,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家学派思想,对政治、经济、哲学、逻辑和军事等方面都作了专门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强调“物理可知”的世界可知论,成为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赵翼(1727—1814)清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字云崧,一字耘松,号瓯北。24岁中举,旋入京参与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主持的修史工作。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预修《通鉴辑览》。历官广西镇安知府、贵西兵备道。中年即以亲老乞养归,不复出仕,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长于历史考据,终老写作不缀。主要著作有《廿二史劄记》、《瓯北全集》。
赵尔巽(1844—1927)清汉军正兰旗人。字公镶,号次珊、无补。同治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安徽、陕西等省按察使、甘肃、新疆、山西布政使、户部尚书、四川总督、盛京将军、东三省总督等职。辛亥革命,赵在奉天(今辽宁沈阳)组织“保安会”代替总督衙门。阳为响应革命,阴里阻止革命蔓延。1914年3月北京袁世凯政府设立清史馆,赵并无学识而以遗老聘为总裁,即馆长。领修《清史稿》。
秋瑾(1875—1907)清浙江山阴(今绍兴)字璿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1890年随父入湘。1896年依父母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后随王廷钧去京。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1905年回国,参加光复会。7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1906年初回国,往浙江湖州南寻镇浔溪女校任教。暑假离职返沪,设立“锐进学社”。次年1月创办《中国女报》。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继与徐锡麟分头准备于浙江、皖南两地同时举事,因被告密而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凌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有《秋瑾集》。
钟嵘(?—约518另480—552)南朝梁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字仲伟。齐时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参军和记室等职。其《诗品》专论五言诗,收汉至齐梁较有成就诗家百多人,别其等第,评其优劣,故有《诗评》之称。除品第评论外。亦指出前后作家间继承关系,建立了历史的批评方法。论诗强调“风力”,主张自然,又重词藻。反对堆砌典故,反对当时诗坛盛行的四声八病之说;反对诗中高谈哲理,对形式主义之弊端批判有力。
皇甫谧(215—282)西晋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人。字士安,自幼游荡无度,不学无术。后经叔母任氏教诲,就乡人席坦受业,博览群经,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魏末,相同征其任官,不就。晋武帝频诏敦逼,仍上疏恳避,终身不仕。所著诗赋诔颂甚多,时称文士。其《帝王世纪》、《列女传》等,并行于世。
洪仁玕(1812—1864)清广东花县(今花县东北)人。受学儒教,屡试不第。1843年洪秀全创上帝教,仁玕首为教徒。金田起义后,逃亡香港。转上海再返香港加入伦敦布道会,任宣教师四年,悉心学习西方科学文化。1858年到天京(今南京),洪秀全封他为干王,总理天国朝政。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准未得实施。1864年7月天京被围,护从幼王洪天福去江西。同年10月被清俘虏,11月在南昌就义,著有《资政新篇》。
洪秀全(1814—1864)清广东花县人。太平天国领袖。原名仁坤,小名火秀。早年在家乡执教塾师,三次应试秀才不举。鸦片战争后,国病民穷,便萌滋反抗情绪。1843年与冯云山创立拜上帝教,为组织群众,广泛宣传教义,因撰《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1851年在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分封诸王,1853年3月攻占南京,定都改曰天京。颁行《天朝田亩制度》,继而西征、北伐。1856年,破清军江南大营,9月爆发“杨韦内讧”,石达开带兵西去,天国由盛转衰,清政府勾结外国势力,残酷镇压,安庆失守,天京被围,苏杭二州相继失守,最后困守孤城。1864年6月病卒。
姜夔(1155—1221)宋鄱阳(今属江西)人。宇尧章。一生不仕。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之康武,与白石洞天为邻,自号白石道人。长于音律,博学,善诗文,工书法,尤以词精深,其诗初学黄庭坚,后走上独创道路。其中的《昔游》诗,较有气魄。其词多纪游与咏物之作,或写对时事之感慨,或写身世飘零、情场失意。由于作者精于音律,其自制曲问为宋词家所无与比并。《长亭怨慢》是其代表作。著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诗说》、《白石道人歌曲》。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河北人。后迁居江南,自幼好学,对天文历法、数学等兴趣很浓。青年时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对前代历法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并亲自实践,对八尺高标杆的日影长度坚持观测达十年之久,终于大明六年(462)完成《大明历》,首次应用岁差理论,成为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历法、刘宋末年再度被调回建康任谒者仆射,晚年升为齐长水校尉,曾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刻漏等;曾为《九章算术》作注,并与其子祖暅共同完成数学史上的史著《缀术》(已失传)。计算圆周率计至七位小数:3.1415926<π<3.1415927,并得到227和355113两个圆周率分数值,分别称为约率和密率。
姚鼐(1732—1815)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穀,室名惜抱轩。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日任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并任四库馆纂修官,主讲江南紫阳、钟山书院四十余年。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吏、诗文。为“桐城派”主要作家,工古文,康熙间,与方苞名重一时,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夹阐扬儒家的“义理”;并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提倡以模拟古文的“格律声色”入手,进而模拟其“神理气味”。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属。著有《惜抱轩全集》,选编《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
姚广孝(1335—1418)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幼名天禧。医家子,年十四出家为僧,因名道衍,字斯道。通儒术,工诗画。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他以宗泐荐,侍燕王朱棣,至北平,居庆寿寺。惠帝即位,议削藩,他密与燕王定策起兵,参决军机,成祖即位,论功为第一。永乐二年(1404)为太子少师。复其本姓,赐名广孝。命其蓄发,辞谢,仍居僧寺,著缁衣,唯入朝冠带,奉命监重修《太祖实录》,并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后病死。有《道余录》、《逃虚子集》。
贺知章(659—744)唐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季真。武则天证圣年间进士。授太常博士。开元中,累擢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迁太子宾客,授秘书监。天宝初还乡为道士。自号“四明狂客”。其诗清新通俗,善于造意,自成一格。擅长绝句,所作《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历来广为传诵。工书法,善草隶,曾参撰《唐六典》。
骆宾王(640—684)唐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历官武功、长安主簿,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书撰《讨武引檄》。失败后不知所终。工诗,擅长七言歌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为“四杰”中存诗最多的一人。诗中颇有政治抱负,多悲愤之词。文集毁于兵火,后人辑有《骆宾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