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人物笔记
28577800000003

第3章 四画(2)

王怀隐宋代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人。初为道士,居汴京建隆观。太平兴国初年(976)太宗诏还俗,因精通医药授尚药奉御,后升翰林医官使。太平兴国三年(978)政府组织编修方书,与副使王祐、郑奇、医官陈昭遇等广泛收集历代名方及家传验方,以隋代《诸源源候论》为依据加以分类,附列诸方。于淳化三年(992)撰成《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太宗作序,刊刻颁行各州。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清秀才。初至上海,受罗振玉赏识。后赴日本,研习西学,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尤深。1903年起,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和艺术等,著有《静安文集》,以《红楼梦评论》最著。1907年赴北京就职学部,从事词曲研究,著《曲录》、《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多种名著。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从事考订古代史料、古文字、古文物等。1922年任职于溥仪的南书房行走,检点故宫文物。继为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著作编为《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昌龄(698—756)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山西太原人,又或江苏南京人。字少伯,开元进上,授秘书监校书郎。后中博学宏词科,授汜水尉,贬江宁尉、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安吏乱后,还乡被杀。昌龄曾赴西北边塞,亲历战场生活,故以边塞诗著称。其《从军行》、《塞下曲》、《塞上曲》各篇,除写出征士兵乡愁离恨,亦写将士英勇善战、立功报国。对统治阶级腐朽昏庸有所揭露。《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为代表之作。其诗多有佳句,广为流传。明人集有《王昌龄集》。

王实甫(1260—1336)元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以字行。曾做过官,后退职闲居。其主要创作活动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前后,为元代著名戏剧家。杂剧作品见于著录有十四种,现存有《西厢记》、《破窑记》、《丽堂春》三种,此外还有少数残折断篇。《西厢记》为其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杰作,所反映的强烈的反封建主题,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影响极大。

韦庄(836—910)唐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字端己,韦应物四世孙。唐昭宗乾宁进士,初任校书郎。后至四川投奔王建,仕蜀官至礼部侍郎。诗多伤时、怀乡、感旧之作。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名作,艺术成就较高,现实主义较强,颇具诗史价值。但表现出对黄巢起义军诋毁诬蔑的士大夫思想。尤工词,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流畅,善用白描,词作已收入《花间集》。有《浣花集》。

韦挺(?—约64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高祖时,任太子左卫骠骑,检校左卫率。唐太宗时,官至黄门侍郎、御史大夫。因失职,贬象州刺史。

韦曜三国时吴郡云阳(今江苏苏州)人。吴国大臣。字弘嗣。少好学,善属文。初任丞相掾,累官太子中庶子,曾奉太子孙和命撰文论博弈之得失。孙亮即位,任太史令,曾撰《吴书》。景帝朝,受命校定群书。后以屡谏末帝,被忌恨而诛。

韦应物(737—791)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十五岁充玄宗侍卫,狂放不羁。后折节读书,进士及第。广德元年(763)任洛阳丞,累官滁州、江州、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江州。宋人王钦臣编成《韦苏州集》。其诗多写田园风物,以山水诗见称。代表作有《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观田家》等。受陶渊明、谢灵运影响,写情细腻、赋物工致、讲究炼字。诗风高雅闲淡。宋人王钦臣编成《韦苏州集》。

公孙龙(约前305—前250)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尝为赵国贵族平原君食客,为之出谋划策,并好“形名”之学,著有《公孙龙子》一书,但大半已散失,现存六篇中,《迹府》篇为后人编集的有关公孙龙子的事迹。以公孙龙为代表的这一学派思想,强调事物之间或概念之间的差异性,但常常否定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同一性,“离坚白”“白马非马”命题,最能反映他们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特点。

长孙无忌(?—659)唐河南洛阳人,太宗长孙后之兄。字辅机,武德九年(626)帮助唐太宗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职。贞观二十三年(649)受命辅立高宗。高宗继位,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曾奉命与律学之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成《唐律疏议》三十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放逐,后自缢死。

勾践(?—前464)公元前496年为越王。吴王阖闾伐越,勾践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败吴军,阖闾因伤而死。阖闾子夫差立志报仇,公元前494年败越于夫椒(浙江绍兴北)。勾践败后,卑事夫差,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重用范蠡、文仲,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于公元前473年灭吴。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宝祐四年(1256)状元。历知瑞、赣等州。德元年(1275)元兵东下,应诏在赣州组织勤王军,入卫临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出使元军议和,遭扣留。后于镇江逃脱,至福州与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赵昰为帝,组织军队坚持抗元,转战于福建、广东一带。后被元军击败,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旋被解往大都,大义凛然,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1283年1月)被害于柴市。其著作后人辑为《文山先生全集》。

方苞(1668—1749)清安徽桐城人。字灵皋,号望溪。康熙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苞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其集被认为有悖逆语辞,因而被牵连下狱,后获赦。苞工古文,为桐城派创造始人。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司马迁《史记》,特别提倡“义法”,被当世目为古文正宗。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苞为学大抵本程、朱学说,尤究心于《春秋》、三礼等,以宣扬封建礼教为任。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方以智(1611—1671)明末清初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密之,号曼公,方孔炤之子。崇祯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曾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主盟“复社”,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弘光间,为马士英、阮大铖所阋,逃南海。后在永历政权任詹事府左中允,旋为太监王坤诬劾免职。南明亡,出家在青厚山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浮山智者、弘智、药地、愚者大师等。他博学识广,于天文、地理、历史、物理、医学、哲学、文学、音韵等无不涉猎。哲学上,他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认为宇宙是物质构成的,“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医学会通》、《浮山集》、《博依集》等。

方孝孺(1357—1402)明宁海(今属浙江)人。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初从宋濂学。洪武二十五年(1392),以荐擢汉中府教授。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后改文学博士,政事多咨询之。修《太祖实录》,命为总裁。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军入南京,将即帝位,召草即位诏书。孝儒以丧服哭殿,拒不草诏。成祖怒,被杀,累诛者百余人。著有《侯成集》、《逊志斋集》、《希古堂稿》等。

邓艾(197—264)三国时义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人。魏国大臣。字士载。初任典农纲纪,后被太尉司马懿辟为掾属,迁尚书郎。为广田积谷,受命率军屯田两淮,曾著《济河论》,建言开渠引水。屯田大见功效,迁南安太守,后转城阳太守。时并州匈奴势强,艾又上言分而治之,以弱其势,为朝廷采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名丘,字仲尼。先世为宋国贵族。曾任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牧)等小官,鲁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曾周游齐、卫、宋、陈、蔡、楚等国,不为时君所用。孔子长期聚徒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收徒不论身份,是私学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战国时代学术的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孝悌为根本,以礼为规范,对家长制的农业经济有极强的适应性,对中国文化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卒后由弟子辑录整理的《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的主要资料。

孔尚任(1648—1718)清山东曲阜人。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初隐居石门山,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时,授予国子监博士,累迁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一定的思想价值。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长昇有“南洪北孔”之称,可见其影响之大。后来罢官回乡。戏曲作品还有同顾彩合写的传奇《小忽雷》。另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