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幼好学,应试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他对于政治很有抱负,但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安史乱起,赴凤翔,谒见肃宗,授左拾遗。后弃官居成都草堂,友人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贫病交加,漂泊而卒。其诗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满含爱国爱民的激情,对封建统治者的罪恶作了极为深刻的批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杜牧(803—约852)唐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字牧之,史学家杜佑之孙。大和进士,先后为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僚。后历监察御史,黄、池等州刺史,终宫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篇,颇喜谈兵。曾为宰相李德裕上疏。陈用兵河朔之策。著文反对藩镇割据,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其诗文造诣颇深,在晚唐享有盛誉。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行于世。
杜如晦(585—630)唐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市东南)人。字克明。隋末任滏阳尉,后弃官。归唐,授秦王府兵曹参军,又进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协助唐太宗取得帝位。累官至尚书右仆射,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时人称“房杜”。封蔡国公。
杨坚(541—604)隋代开国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北周时袭父爵隋国公,女为宣帝皇后。静帝继位,任丞相,总揽朝政。大定元年(581)废周自立,建立隋朝。在位期间,灭梁与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推行均田制,扩大垦田面积,编订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削弱豪强势力;政治上,改革官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丁中央集权。仁寿四年(604)被太子广(炀帝)杀死。谥日文,即隋文帝。
杨时(1053—1135)宋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字中立,晚年隐居龟山,世称龟山先生。熙宁九年(1076)进士,杜门不仕十年,后历知浏阳(今属湖南),余杭、萧山(今属浙江),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徽宗中,召为秘书郎,迁著作郎,上书请置元祜、熙丰之争不问,一趋于中。靖康中,反对割三镇与金朝议和。兼国子祭酒,上书指斥蔡京蠹国害民,今日社稷几危之祸,实启于王安石挟管,商之术,变乱祖宗法度所致。高宗中,除工部侍郎兼侍读。为学师承程颢、程颐,晚年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开南宋一代讲学风气之先,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佑并称程门四先生。卒,谥曰文靖。著有《二程粹言》、《龟山先生语录》、《龟山集》。
杨简(1141—1226)宋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字敬仲,学者称慈湖先生。乾道五年(1169)进士,以宝谟阁学士,太中大夫致仕。师事陆九渊,任官富阳(今届浙江),兴学养士,遂使文风益振。宁宗中,韩侂胄专权,罢斥赵汝愚,上书申言汝愚之忠,亦遭罢斥,主管崇道观。嘉定中,以面陈所对未行,求外补,知温州(今属浙江),移文首罢妓籍,尊敬贤士。势家宅邸障官河。命撤之,民称颂,名杨公河。任官地方以廉俭自持,奉养菲薄,民爱之如父母,画像事之。卒,赠正奉大夫。著有《慈湖易传》、《慈湖遗书》等。
杨万里(1127—1206)宋青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永州零陵丞、时张浚滴居永州,万里早年受学于张浚,浚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乃名其书室曰诚斋。淳熙十二年(1185)应诏上书十事,主张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积聚力量,防御金兵南侵,不以和议为恃。十四年,因力言张浚当配享高宗庙祀,忤孝宗,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人对进言窃权最难防者,在于近习,以示警谏。宁宗时,官至宝谟阁学士。以性刚直,反对韩侂胄专权,不与合流而卧家十五年,绍熙中致仕。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开禧二年(1026),闻韩侂胄开边用兵事,忧愤而卒。赠光禄大夫,谥曰文节。著有《诚斋集》等。
苏洵(1009—1066)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明允,号老泉。百秘书省校书郎,参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为著名古文家,成就卓著。其文简劲质朴,擅长策论。其《六国论》以六国之亡喻来赂辽之不当。著名散文《送石昌言使北引》勉出使不辱国。文论《仲兄字文甫说》颇具影响。著有《嘉祐集》。
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文学家,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嘉祐进士。初任凤翔府判官,后掌史馆。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贬开封府推官。又在试进士策中谤议朝政,再贬杭州通判。元丰间,因以诗议时弊,再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召为礼部郎中。寻迁翰林学士兼侍读。后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元祐六年(1091)召为翰林承旨。后多年辗转出知英州、惠州、琼州、永州等地。晚年定居常州病卒。一生宦途反复起落,跌宕坎坷。凡为官所至,体恤民疾,兴修水利,革除时弊,颇有政绩。他学识渊博,运笔自如,诗文俱佳。散文主张“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反对“太学体”。与欧阳修一起参加诗文革新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豪气四溢,独开豪放一派,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脍炙人口。善书法,行楷俱佳。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辙(1039—1112)宋眉州眉仙(今属四川)人,宇子由,一字同叔,号颍滨遗老。苏洵子。嘉祐进士,复举制科。熙宁变法,为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力陈青苗法不可行,遂出为河南府留守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应天府签书判官。元丰中,兄轼作诗讽刺新法得罪,坐谪监筠州盐酒税。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改右司谏,劾新党宰执蔡确、章悼等。历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元祐六年(1091)拜尚书右丞,次年进门下侍郎。哲宗亲政,落职知汝州,复责雷州安置。徽宗时,提举宫观,致仕。其文汪洋澹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兄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诗集传》、《龙川略志》、《龙川别志》等。
苏曼殊(1884—1918)清末民初广东中山县人。原名玄瑛,字子谷,系其父赴日经商。娶日妇所生。十二岁削发为僧,法号曼殊。1903年赴日留学,曾参加革命活动。回国后任教苏州吴中公学。又任上海《国民日报》翻译。后浪迹东南亚,以悲观颓废终。诗作多带惆怅感伤之情,早期亦有伤时忧国之作,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等。又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等六篇,皆写爱情题材,描写细腻,文辞清丽,亦带感伤情调。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文帝时,参加反击匈奴贵族攻掠的战争。为郎、武骑常侍。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等地郡太守。元光元年(前134),为卫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少时随父迁绵州彰明(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初,被召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京。安史之乱起,入永王璘幕府,璘败,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困苦飘泊,卒于当涂。其诗充分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反对不义战争,对封建贵权轻视。其诗想象丰富,热情奔放,气势磅礴,语言流畅,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誉为“诗仙”。有《李太白全集》。
李冶(1192—1279)南宋燕京(今北京大兴)人。字仁卿,号敬斋,祖籍真定府栾城(今属河北)。自幼天资明敏,喜爱读书,对数学和文学都很感兴趣。正大七年(1230)中词赋科进士,始任钧州(今河南禹)知事。为官清廉、正直。开兴元年(1232),因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北渡黄河避难,不久即定居于崞山(今山西崞县)之桐川,于公元1248年写成代数名著——《溅圆海镜》。1251年结束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并开始收徒讲学。公元1257年在开平(今内蒙占正蓝旗)接受忽必烈召见,提出一些进步的政治建议。公元1259年写成另一部数学著作——《益古演段》,至元二年(1265)应忽必烈之聘,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官职,次年辞职还乡。晚年又著《敬斋古今黄主》、《泛说》等书。至元十六年(1279)病逝于元氏县。
李贺(790—816)唐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字长吉,唐皇室远支。父晋肃,曾官陕县令。因避父讳(“晋”、“进”同音)不得应进士利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辨》。家境困顿,早岁工诗,为韩愈、皇甫浞所赏识,与沈亚之友善。曾官奉礼郎,年仅二十七岁卒。其诗对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加以揭露、讽刺,亦表现出不得志的悲愤。写作态度严肃认真,呕心沥血,多有警句。继《楚辞》和乐府民歌传统而又有所创新,为李商隐、杜牧所推重。但也不乏晦涩之处,杜牧又批评他的诗“理不胜辞”。有《昌谷集》。
李贽(1527—1602)明福建晋江人。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笃吾,别号温陵居士。二十六岁时,中举人。历官共城教谕至云南姚安知府。宦游生涯使他深感受人管束之苦,处处与上司抵触。万历八年(1580),辞去姚安知府,独居讲学。他是卓越的思想家,公开以“异端”自居,揭露封建传统教条和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解放,代表市民阶层利益。但并未摆脱王阳明甚至禅学影响。万历二十九年(1602)在北通州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次年二月,自刎于狱中。李贽曾师事王艮之子王襞,是著名的反道学思想家。代表作有《藏书》、《焚书》等。
李渊(566—635)唐朝的建立者。高祖。公元618—626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出身于关陇贵族。少袭父封唐国公。隋大业中,历任刺史、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任太原留守。当年五月发动晋阳官兵变。十一月,攻克长安,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隋恭帝),自为大丞相。次年.李渊废杨侑,在长安称帝,国号唐。继续推行均田制。武德九年(626)八月,传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五月,死于垂拱前殿。
李斯(?—前208)楚上蔡(河南)人,与韩非同学于荀卿。入秦吕不韦任其为郎。为嬴政献离间诸侯君臣之计。得为客卿。秦下逐客令,李斯上书谓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皆因客卿而强。逐客以资敌国,有害于秦,乃止。秦攻韩,使韩非入秦,李斯自以为不如非,药死韩非。嬴政用李斯计谋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李斯坚持君主专制的郡县制,影响深远。并强化统治思想,焚“秦纪”以外的史书和《诗》、《书》百家语。嬴政死,与赵高合谋杀太子扶苏,立胡亥为二世。终为赵高所害。
李渔(1611—1679?)清初兰溪(今属浙江)人。字笠鸿、谪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家设戏班,常来往各地演出,积有丰富的戏曲实践经验,著有《闲情偶记》和多种剧作。他不仅通于戏曲,而且有不少艺术哲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文学形式。为我国戏剧史上重要的戏剧作家和理论家。另有《一家言文集·诗集·二集·别集》。
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太宗。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帝时,封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626)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当年八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间。采取“以农为本”、“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以隋为戒,重视用人和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四年(630),击败东突厥,被铁勒等族尊为“天河汗”。贞观十五年,以文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晚年,逐渐骄傲自满,奢侈放纵,赋役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李时珍(1518—1593)明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字东壁,晚号濒湖山人,世称李濒湖。其家四代业医。青年时三次参加乡试均落第,乃决意继承父业,从事医学。嘉靖三十年(1551),楚王闻其医术高超,聘为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后又荐于朝廷,授太医院判。任职一年后,托病辞归。李氏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常亲自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铃医请教,不辞辛劳,远涉湖广、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实地考察药用植物,解剖药用动物、采集和炼制药用矿物。经二十七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内容浩繁的医学百科全书。在医理上创“脑为元神之时”说和肾间命门说,对脉学亦有其重大的贡献。另撰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李伯元(1867—1906)清末江苏武进人。又名宝嘉。别署南亭亭长。以第一名号中秀才,后屡试不第。至上海,创办《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绣像小说》等、所作小说,多揭露现实黑暗,带有改良倾向。著有《文明小史》、《话地狱》、《中国现在记》等(后两种未完成)。
李商隐(813—858)唐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陨)人。字议山,号玉溪生。早为令狐楚引为幕府巡民。药岁时得楚子令狐绹奖誉,中进士第。次年,政敌王世故茂元引入墓府,商隐遂为牛党诋毁,屡受冷遇。长年奔走于四川、徐州诸镇,郁郁不得志,穷愁潦倒。45岁时殆在郑州。商隐善为诗。注重技巧、典雅华丽,属对工整,工于比兴,诗多托古讽今、讥刺时政之作,其《无题》诗,多为表现爱情,诗义颇朦胧、扑朔迷离。对后世影响甚大。有《李义山文集》5卷、《李义山诗集》6卷行于世。
李清照(1084—1155?)宋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父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母王氏亦善属文。清照自幼有诗名。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共同研究校勘金石古书,生活美满,靖康初与夫避乱江南,珍藏金石书画大都丧失,又夫死建康(今江苏南京),遂辗转飘流杭州、浙东一带,在孤苦贫困中度过晚年。工诗善文,尤以词擅长。其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二期,前期多写少女和闺情生活,靖康之后,累遭国破、家亡、夫死之痛,长期流亡,写出了更为感人的词章。她继承了婉约派词家创作道路,兼有豪放派之长。语言明白如话,重视声律。成就超过同代词家,在词坛上独树一帜,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后期作品,风格刚健清新,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有《漱玉集》。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字又陵,又字几道。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后留学英国海军学校。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总办。甲午战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文,大声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译《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论点号召救亡图存,产生广泛影响。戊戌变法后,又翻译了《原富》、《法意》、《穆勒名学》等,传播西学,并加按语。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辛亥革命后日趋保守,1915年列名筹安会。著译编为《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