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人物笔记
28577800000009

第9章 七画(3)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字季直。光绪状元。早年入淮军吴长庆幕。1895年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后以此为基础,其实业大加扩展。还兴办了一些教育文化事业,称实业、教育为“富强之大本”。清末参与发起立宪运动,1909年被推为江苏谘议局议长。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但拥护袁世凯,1913年任袁政府农商总长。袁称帝后辞职南归。1925年大生纱厂负债破产,次年病死。著有《张季子九录》、《张謇日记》等。

张籍(7687—8307)唐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字文昌,祖居苏州,后移居和州。贞元进士,历官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官终国子司业。其乐府诗反映社会生活颇为丰富,暴露政治黑暗,同情人民疾苦。代表作有《野老歌》、《征妇怨》、《凉州词》等,为元稹、白居易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有力支持者。有《张司业集》。

张九龄(678—740)唐朝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常由他评定等第,时称平允。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张不循资格用人,设十道采访使,常评论得失。早识安禄山必反,力主翦除,玄宗不纳。为李林甫所忌,贬荆州长史。早期诗未脱台阁习气,贬后诗风大变,抒怀感事,以语言质朴,格调刚健而著称。参纂《朝类集》。有《曲江集》行于世。

张之洞(1837—1909)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后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任内致力于兴实业、强武备、设学堂等事业。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6年晋协办大学士,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注重发展教育。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1909年充实录馆总裁官。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伯行(1651—1725)清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字孝先,晚号敬庵。康熙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性格刚直,为官廉正,学宗程朱。圣祖称曰“清官第一”,赐匾曰“礼乐名臣”。排斥异端,推崇理学,受业者多达数千人。一生著述宏富,有《道学源流》、《伊洛渊源录》、《养正类编》、《困学录》、辑《正谊堂文集》等。

张居正(1525—1582年)明朝大臣。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进士,授编修。旋迁侍裕王邸讲读。穆宗即位,以讲官,迁礼部左侍郎兼武英殿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神宗即位,他结中官冯保逐高拱,遂为首辅。在任期间,整饬吏治,加强边备,改革漕运,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加强内阁和六部事权,裁省冗官等,朝政为之一新。死后被诬劾,遭削籍抄没,子弟戍边。熹宗时,复官爵。著有《书经直解》、《张太岳集》、《帝鉴图说》、《张文忠公全集》等。

张养浩(1270—1329)元山东济南人。字希孟,号云庄。元成宗(1295—1207)时出任堂邑县令,后历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为官一生清廉,曾疏时政万言,尤悯民冻馁之苦,曾作诗寄以深切同情,并身体力行,勤恳安民。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民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卒于任。遂封滨国公,谥文忠。著有诗文集《归田类稿》,《为政忠告》(即《三事忠告》)。后者代表养浩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主导思想,是元代吏道学说的专著,对后世影响颇大。并擅散曲,著有《云庄休闲自适小乐府》。

陆机(261—303)西晋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文学家。字士衡。三国吴名将陆逊之孙、陆抏之子。吴被晋灭,慨吴之亡作《辨亡论》二篇。太康末与弟云俱入洛,皆文冠一时,并称“二陆”。历太子洗马、著作郎、平原内史,因称为陆平原。后事成都王司马颖,人谮机于颖,遂被害。机诗重藻绘排偶,多拟古之作。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文论。有《陆平原集》已佚,今有明人所辑《陆士衡集》。

陆逊(183—245)三国时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吴国将领。字伯言。出身江东大族,孙策之婿。初为孙权幕府,历东西曹令史、屯田都尉,并领县事,时值连年干旱,百姓贫苦,逊开仓赈济,劝督农桑,拜定威将军。善谋略,掌吴国兵权,曾与吕蒙共谋袭取荆州。刘备倾国伐吴时,孙权任他为大都督,率军大破蜀兵于犭虒亭(今湖北宜都北)。又破魏曹休于石亭。任荆州牧,久镇武昌。复内调,官至丞相,晚年屡次上疏谏阻孙权废太子之议,多受责难,忧愤而死。

陆贾西汉楚人。官至太中大夫。认为武力可以夺取政权,却不能单靠它来维持政权。力主提倡儒学,“行仁义,法先圣”,并辅以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作为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工具。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著有《新语》。

陆贽(754—805)唐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政论家。字敬舆。大历进士,任郑尉。唐德宗即位,任为翰林学士。建中四年(783),德宗避朱沘之乱于奉天,贽草拟诏书文卷,参与机谋,时号“内相”。贞元八年(792),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勇于指陈弊政。因被裴延龄所谗,贬为忠州别驾,十年而死。著有《陆宣公奏议》。

陆游(1125—1210)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务观,号放翁。自幼受抗金士大夫影响,壮年参加川陕一带抗金斗争。始兴二十四年(1154)应礼部试,名列前茅,因论恢复,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后又因主张抗金,于淳熙十六年(1189)被劾罢还乡。嘉泰二年(1202)被召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三年完成,升宝谟阁待制,旋即致仕。工诗词、散文和史学。著作有《胃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龟蒙(?—881)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鲁望,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举进士不第,做过幕僚,后一直隐居松江甫里。其诗多写水乡隐居生活,颇有乡土色彩。少有忧念民生之作。用语刻求奥博,故每多纤巧冷僻,在晚唐诗中别开僻涩一体。散文多讽刺之作,收入《笠泽丛书》。其中《野庙碑》、《登高文》、《记稻鼠》、《田舍赋》等多是忧时愤世、尖刻辛辣之作。著有《甫里集》。

陈平(?—前178)汉初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旋归刘邦,任护军中尉,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笼络大将韩信,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曲逆侯。惠帝、吕后时任丞相,以吕氏专权,不理政事。吕后死,他与周勃定计,平定了诸吕叛乱。迎立文帝,任丞相。

陈寿(233—297)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字承祚。初在蜀汉师事名士谯周,任观阁令史。蜀亡入晋,为张华所重,推为著作佐郎,转著作郎。西晋太康间(280—289),采摭三国时官私著作,撰成《三国志》,开纪传体正史国别史先河。

陈群(?—236)三国时颍川许昌(今河南许昌)人。魏国大臣。字长文。初为刘备别驾,后归曹操,征为司空西曹椽属。魏建国,迁为御史中丞。曹丕即位,封昌武亭侯,徙为尚书。旋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曾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选任官吏。明帝时,任司空。

陈子昂(661—702)唐诗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字伯玉,少任侠,光宅进士。曾任右拾遗。解官后,被诬入狱死。其诗充分体现了“骨端气翔”,反对“彩丽竞繁”之旨,推崇汉魏,菲薄晋宋齐梁,一反南朝专写浅薄艳情之宫体诗。《登幽州台歌》脍炙人口。风格高峻,开盛唐朴素雄健诗风。敢于直陈时弊,揭露黑暗统治。有《陈伯玉集》。

陈天华(1875—1905)清湖南新化人。字星台,又字过庭,别号思黄。幼入蒙塾。1896年,入资江书院就学。1900年,入省城岳麓书院。1903年4月,被资送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爱国运动。写血书抗议俄国侵占东三省,参加抗俄义勇队,回国策动武装起义。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1904年2月,和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参与策划在湖南起义,事泄复逃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东京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参加组建中国同盟,拟定《革命方略》。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他奋起反对,并于12月8日在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以激励同志,誓死救国。有《陈天华集》。

陈师道(1053—1102)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早年受业于曾巩。元祐初,苏轼荐为徐州教授,又为梁焘荐任太学博士,召为秘书省正字。一生潦倒失意而有节气,死于寒疾。喜作诗,自云学黄庭坚,是江西派诗著名代表作家。陈诗推崇杜甫,但只停留在五言诗的炼字、格律的技巧上,虽也写出了一些感情深沉,用词严谨之作,如《别三子》、《送内》、《寄外舅郭大夫》等篇,但却没有更好地继承杜诗忧国忧民的精神,终无深刻反映现实生活之名作。七言古诗则推崇韩愈亦间黄庭坚。有《后山集》、《后山谈丛》、《后山诗话》。

努尔哈赤(1559—1626)清太祖。姓爱新觉罗。女真酋长猛哥贴木儿的后裔。塔失之子。青年时投明朝辽东将领李成梁部,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万历十一年(1583),明廷授他为建州左卫(今辽宁新宾县西南)都指挥使。他以遗甲十三副起兵,历时三十余年,统一女真各部,并创建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四十四年(1615),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于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兴师,反抗明王朝的民族压迫。次年,在“萨尔浒之役”中重创明军。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改名盛京。第二年,围攻宁远,为明将袁崇焕所败,受重伤死。有《太祖高皇帝圣训》。

纳兰性德(1654—1685)清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因避东宫嫌名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康熙年进士,授乾清门侍卫。少负才名,好倚声填词,为清初大家。卒年三十一。其《纳兰词》,人争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