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为本。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更是教育的核心。
英国学校大都采用包班制,每一节课一般是一个小时左右,但也灵活变动,由老师控制。英国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组织教学以及课堂流程还是比较讲究的。老师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氛围宽松,节奏较为缓慢,目的性似乎不够强,但目标还是比较明确。这种课堂形态的出现,与英国只有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没有统一的教材和作业本有关,每个老师只需围绕标准和大纲规定的要求,自己组织教学材料,因而教学的自由度很大,风格也各不相同。
教、学、做合一而行
英国学校教育宗旨总的来说,是教育和国家经济发展密切结合。教学大纲、教材、课程、教法以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和手段方面,则以社会为学校,生活当课堂,尽量缩小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充分满足学生毕业离校后走向工作岗位时的实际能力和需要。整个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是接受教育的过程。这样,便有机地形成了“教学做合一”(work shadowing)的模式,并时时处处突出“做”的作用,以做带教,以做促学。这种特点和以课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英国小学校中比较流行的“开放式学习”(open Learning)将学生置身于独立自主的动手型学习方式之中。
在这类学校中,教师一般不给学生规定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室内座位不定,随便围坐,无拘无束。有两个孩子学写“3”这个字,用一个骰子在碗里轮流掷,出现一次“3”便在纸上写一个,看谁写得多。事实上连其余的数字也随之认识了。这个办法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连做带玩地学习,愉快有趣。教师隔一会儿四处走走,或指导学生写算,或指着布满教室四壁的手工、墙报、图片讲个故事,唱唱歌,提几个问题,仍不失其主导作用。
英国小学校课程里就包含了许多使学生边做边学的内容。除各校普遍要求开设的语言、数学、宗教、体育、史地外,还开设诸如技术、艺术、手工、图书馆、设计等选修课,很丰富,如德语、法语、商业信息、电脑、建筑、旅游、宗教、人文科学、家庭经济,就业教育等等。
教学方法也由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变成了多媒体教学,观念和手段均相当现代化。学校没有统一规定使用的教材,教师也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操作,认为那样做比较容易轻松,但并不理想,代之以自己搜集资料,编排讲义,设计教法。
有的学校和专家称课堂为workshop,即车间作坊。既然是在车间里,那就非动手操作不可,还必须出“产品”,于是乎,一张报纸即可用作语文教材,教师指导学生了解版面设计,题目字体效果,题目的语言特色,对文章主题的点拨作用等等。学生们用尺子左量右等,再拿几张别的报纸对比分析,然后写出总结报告。继而依照报纸上文体写一篇通讯报道,再以播音员角色录音播放,教师仅作一些评论指导。 历史课上可能放电视、幻灯、或到博物馆参观;地理课则让学生上街头实地测量考察;环保课也发动学生外出做现场采访,征求公众意见,然后写出个人见解;艺术课上学生做的手工完全可再用作教具模型;设计课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勾画出的乐器等图表几乎可申请生产专利;电脑设计的服装也极具备实用价值。如此教学活动和方式充满了诱惑力和创造力。 science是“科学”,即物理、化学、生物三门课合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可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内容涉及水、空气、材料、生命、电、健康、能量、感觉、力、物质等。要求学生掌握观察、质疑实验、分类、模仿、发明、测量、发现、解决等诸项技能。如:
以“水”一章为例,讲水的循环以搞清水的来源,水中物质讲水量过大会导致水灾,联系到防雨措施包括屋顶结构;讲水量过小会发生干旱,引出海水淡化问题;讲水和生命的关系涉及到了水中微生物;讲饮用水时可了解水的净化及水厂工艺流程;讲到水溶性时包括了酸、碱、盐及溶洞现象;讲用水洗涤时提到了洗衣机工作原理;讲干燥时提出了冰块可冷敷,蒸气可驱动;讲沉浮时提示了物质体积形状大小的不同作用,水的密度等;讲水的作用时举出了水可供发电、灌溉、舟楫的例子;最后讲到食物中的水分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食物贮藏和制作。这一系列的内容,全面而系统地综合了与水这一命题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丰富的图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精心设计的图表,实验和练习使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学会制作实验和练习结果图表,会做圆型、条型和线型图表,懂得何时使用这些类型的图表最为合适,能够较准确地识读测量仪器标尺,并能遵循各项实验指示。 这样的课程,学生爱听爱看爱学,更喜欢动手动脑去做。同时,各学校都具备优越的实习场所,如设备齐全的铁工、木工、烹饪、缝纫车间及植物园、养殖场,供学生动手操作、试验。
不仅如此,许多学校还设有学生就业办公室或开设有关就业课程,或组织学生到本地公司机构参观,或开展这方面的咨询活动,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即能对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英国劳动服务委员会近年还在14—18岁的中学生中间开展了一项新的职业技术导向实验。拨出专项经费供各地教育机构在有关学校开设职业技术课程或专项实验,使学生在未就业前获得某些工作经验。这项工作受到了教育界普遍欢迎和重视,并正逐步推广到全部大中学生。 如chesterfield学院是一种遍布英国各地的三级学院,学生由16岁以上至60岁以上不等,课程几乎囊括了社会上各种职业领域。其中烹饪系事实上就是一处饭店,学生从食品加工到餐桌服务样样在行。美容美发系也即是一座沙龙,顾客来后台前一坐,学生纷纷上手,不认真是不行的。建筑系、汽车系学生个个着工作服,置身于油腻灰土之中,边干边学,干成了就是学好了。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为英国中小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动手机会。在大比郡教委组织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外活动中,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把一个个废旧塑料瓶加工成一件件花瓶、玩具或其他工艺品。大一点的学生按照说明书,分工合作,将水池中的水和油污加以分离,使污水变清。一个班的学生将一堆树枝树干砍削加工成花园中栅栏……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工作能力感到由衷高兴。
英国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非凡能力也极具挑战性。Had小学每年都举办一次“兰彼德义卖捐赠活动”“兰彼得”原是一艘救生船的名称,此处引申为互助之意。活动前,学生将各家闲置的书籍、玩具、衣物等无偿捐给学校,然后集中一天再每人出钱将这些东西买走,所得款项则用于捐助。此次活动是专为捐赠罗马尼亚儿童举办的。是日下午课后,主办活动班级开了一个短会,讨论如何组织这次活动。七、八岁的小学生经过热烈发言,自己决定物品陈列及销售方式,如书籍靠窗口可利用光线,衣物居正面,玩具陈列一侧,大厅中央则用来卖彩票等等,然后分头标价准备义卖。时间一到,家长们纷纷领孩子入室。小学生们先给每位入场者发一些不干胶义卖活动标志,并动员大家购买几张彩票,然后各点一起行动。没有多久,很多物品便纷纷出手卖掉了。结束时间一到,各摊点学生点货清款,收获颇丰。而在这场活动中,他们的教师仅召集了一下会议,协助孩子们搬运东西,并未发号施令包办代替。
“教学做合一”式的教学,能将学生“置于各种实践情景之中”,通过各自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的工作经验”,“得到一种真实感”,“通过这种学习经历,学生学到了一系列工作和生存本能”和“把握自己未来的能力”。
综前所述,我们看到的是英国学校里一派生动活泼的景象。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在20年代就把这种“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模式介绍回国。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等等。还将西方教育哲学家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修正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使之更加科学合理,以适合国情,并率先垂范,自办学校实验,以求推广。
没有一本固定的教科书
英国的基础教育,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和统考要求,但如何实施这些大纲所规定的“标准”,怎样组织参加统考,这就由学校(教师)来决定,这给学校很大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不少学校除了安排三门统考课程以外,学校自己根据地区、学生的需求,还开设了历史、体育、艺术、宗教等多门学科。英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兴趣、个性、潜能的发展。
课堂教学注重实践性与灵活性的结合,那么,英国小学的教室在哪里?在活动室、在实验室——因为他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布局和器材摆放完全适合于活动与实验。
场景一:
三年级英语课。教室里二十几个学生,随意地分散在教室的若干个地方,有坐的、有站的:转动着英文罗盘的学生是在学习英语词组链接;那挖着沙坑、摆着飞机、拼着图案的学生是在学习英语单词(他们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小牌子,上面写着的英语单词,就是他们那活动的相应内容);还有在一个类似柜台的前后,忙来忙去的学生,是在练习购物词语互动练习。他们的老师呢?哦,原来她和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正在解答学生的疑问。
场景二:
五年级科技课。老师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给了一点小物品和一张统计表,于是开始上课:
第一组学生用玩具小汽车放在一个斜面上往下滑行,看哪辆车走得快走得远,学生进行丈量、测算、统计;
第二组学生用橡皮筋放在不同长短的尺上往远处弹出,然后根据不同拉力弹出的远近,计算、分析相应的结果;
第三组学生用纸飞机举到不同的高度往下飞行,观察飞机落地的不同时间,进而测算一定的数据;
第四组学生太高兴了,他们在喝咖啡,原来三分钟以后,他们在计算着心跳的次数。
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是:实验、计数、测量、统计、结论、制表。
这些课堂教学体现了以下的理念:①应该把教与学倒过来排序——学与教,因为“学”比“教”更重要;②要善于运用多种提问技巧,激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方式;③为学生提供充实学习内容的大量信息,让学生掌握可以转移的学习内容和技巧;④推荐“背景式学习”,让学生在有十分安全感、十分放松自在、十分有信心的环境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