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一本固定的教科书,而教师却有六、七本之多的课本或教辅用书,教师根据《国家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点和达标要求,选择内容,用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这就是英国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一面。
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还有更注重实践性、灵活性的方法就是他们课堂教学的延伸——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学。如中小学科技课、历史课、艺术课、道德课常去的地方——曼城科技博物馆。科技博物馆是利用曼城旧火车站改建的,很大,对学生免费开放。那里陈列着世界上第一台(汤姆杰尔本1842年设计成功的)可存储式、32位数计算机;展示着英国第一代工业机械化设备——纺纱机械设备从弹棉、纺纱、织布的全过程演示;存放着从老式列车、飞机、汽车到炼钢、排水、通气等各种设施设备的实样。那里是英国工业革命的缩影,那里有英国科技发展的沿革,那里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大课堂。
纵观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现况,我们形成了这样理性的认识:①教学面向所有的学生,不分人种、不分智力差异;②教学方式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爱好;③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国家教学大纲、更要适合学生需求;④教学要为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服务;⑤与英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重视相同,教学为了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服务。
英国中学生上课是没有课本的,他们在上课时两手空空,最多带了些纸和笔,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没有教材,而是教材先让学生阅读,然后被老师收上来,老师往往会下发很多从网上或报刊上搜集来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和思考。在英国老师看来,教材仅仅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材料而已,不会把教材当经典甚至拿来背诵。
英国中小学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是根据学生的水平,准备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材料,并有针对性地配上练习,难度控制在学生能理解,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新知识和挑战性的范围内。用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Krashen,1981)的输入假说公式来表达就是i+1,就是说如果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为i级,他能接受的语言输入难度应为i+1;如难度为i+2则会产生压抑焦虑;难度为i+0则不能激发求知欲,也没有提供所必需的新知识。因此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其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适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是教师备课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英国中小学以两三本教材为主,灵活补充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眼界,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潜力与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围着学生转
英国老师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学生一般多直呼其名,连姓都不要,更不用喊某某老师。老师最怕学生不问他问题,如果一节辅导课上没人提问,这个老师就要失业。英国人认为,老师既然拿了工资,就应该充分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学生既然付了钱,就是要学知识。因此,学生绝对不必有什么顾及,也不用讲什么感激之情,教与学是一种公平交换。但有一点要注意,如果学生在占用老师的工作外时间,老师坚决不会答应。因为那是他的私人时间 (Private time),你无权占用。课上无能,课下假积极,在英国校园中会被认为是可笑的典型。
英国的中小学生每天上六节课,一节课程50分钟(上午9时到校,下午4时放学)。在课堂上,教师极少搞满堂灌,一言堂。通常教师只讲授15—2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做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们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习获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英国教学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课程的教学伴随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英语、历史、地理、社会、外语等课程的教学则大量借助现代化视听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例如,讲生物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
北桑朴顿市的“中国周”活动
北桑朴顿市的一所学校为结合历史课和地理课教学而举办的“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这种教学形式,比起抽象讲授的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除此之外,英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有一门课叫作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如电工、水工、木工技能,家电操作和简单维修技能,汽车原理和驾驶技术等。为配合这门课程教学,普通中学都设有实习车间。实习车间拥有各种常规工具和普通车床。由于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好老师是那种能激发学生想象和才能的老师。这其实很难。可以将教学看作是教学艺术,需要具备诸多技巧。首先,好老师必须了解学生,会衡量学生的水平,与学生建立亲密合作的关系。
沟通技巧很重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手势、肢体语言、理论素养、甚至要求表演天赋。好老师要有很好的幽默感。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很闷,这对一个老师是最为可怕的事情。
好的老师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他带领学生探索从不同的方向接近这个目标,探索的过程最重要,比结果要重要得多。要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个充满刺激的过程。
好老师要会观察,他要留意学生的反馈,知道什么对他们是合适的,有益的。就像一个医生不停地做诊断,判断自己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他的课没兴趣,说明他失败了。
没有“师道尊严”的教师
英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师道尊严。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很少会给学生戴什么“帽子”,说“差生”、“无药可救”的话,更不要说什么破口大骂或者讽刺挖苦了。甚至在走廊里,老师还会给在课间匆匆赶路的学生拉门、让路,丝毫没有那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样给学生造成一个非常平等的环境。
第一,英国老师的平等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待人的态度上,更在学术上,他们始终都怀着一种平和、兼容的胸怀。
如一所中学的化学老师,他是剑桥大学化学系的硕士毕业生,毫无疑问从任何角度说,学生在化学上的认识与他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每次上课,总有学生提出一二个非常浅显、不足挂齿的问题,或荒谬可笑的假设,他总是微笑着,回答说,“在我的知识中,我能给出一个答案,但是我不知道它是否确切,我想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显然,每次的结果都是学生的观点一点即破,但老师这时总会说,“谢谢你的问题。这非常有意义。”如此礼貌的回答,让所有的学生不但弄明白了问题,更鼓励了学生有问必提的学习态度。
第二,老师的礼仪极其规范。
每个老师每天都会打扮得相当得体,男士总是穿衬衫,打领带;而女士则是身着职业套装。英国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仅仅是显示个人的修养,更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除了外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更加令人注意,“谢谢”和“对不起”几乎挂在嘴上。即使给某个学生处罚时,脱口而出的还是“I’am sorry,but I have to.”(对不起,但是我不得不这样)。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也变得彬彬有礼,学做“绅士”了。
第三,老师和学生更像是朋友。
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16岁以上者允许喝酒,所以大一些的学生往往可以和老师干上一杯,侃上一通。如果他把你当好朋友,他会和你聊很多,聊生活、聊家庭、聊爱情、聊足球,甚至跟你诉说他失恋的故事。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与老师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第四,英国老师对学生评价时从来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
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肯定。在给学生的学习报告中,所有任课老师的评价,用词优美、细致,让人感觉到自己所有的优点都被充分肯定。对于缺点,老师们的描述也是相当特别,总是提些希望,讲得十分含蓄,点到为止。如有一个学生,他的数学很差,平时成绩是E,但英国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这样的:该学生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似乎不实事求是的评语却折射出一种教育理念,好像老师的天职就是千方百计去挖掘学生的潜能。老师就是要不断地给学生一种被肯定,能成功的心理体验,也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人的自信心渐渐地建立起来了。
让每个儿童充分发展
英国中小学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通常学校对每个年级和每个班级订有整体性教学计划,整体计划规定了儿童必修课程的门类、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教师还要负责为每位儿童制订个体教学计划。除此而外,英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十分发达。几乎每一个郡都有比较齐全完备的聋、盲、哑、弱智、精神残疾、肢体残疾等特殊学校。与此同时,每一所普通中小学又都设有特殊教育教研组。特教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那些经过国家标准检测已注册的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这种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
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是儿童的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活力。例如,当陌生人走进教室时,只要教师许可,学生们会主动围上来打招呼攀谈。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们的发言极为踊跃,在实验课中学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自选的活动课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兴趣爱好和独特的技能。就像莱斯特市的一位中学校长说:“每一个儿童都有其内在的潜力和特点,因此我们的责任就是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其固有的基础和素质上获得充分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