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贯穿着合纵与连横之争,焦点在于中国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地方分权的,还是大一统的;是封建制的,还是皇权制的。最终的结果是连横胜,而合纵败。这是否说明主张连横的张仪比主张合纵的苏秦高明呢?否。不能说秦吞并六国,是张仪政治路线的胜利,更不能说秦统一中国是连横派的胜利。实际情况是,在合纵派与连横派斗争开始的时刻,胜负就已经注定了。缺乏团结基因的中国人绝对不可能在合纵的旗帜下团结起来,维持已经形成的政治格局。
在中国,一强多弱的政治格局是维持不长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分”与“合”的斗争中,永远是“合”占据主导地位,“分”不过是插曲而已。
合纵家苏秦之口不可谓不犀利,才华不可谓不耀眼。拜六国相,充分证明了他的盖世之才。
他先游说燕文侯:与秦国作战是在千里以外作战,与赵国作战是在百里以内作战,不忧患百里以内的敌人却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没有比这更错误的了!燕文侯心悦诚服地说:
(以下变字体)予言则可,然吾国小,西迫强赵,南近齐,齐、赵疆国也。子必欲合纵以安燕,寡人请以国从。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苏秦次到赵国,向赵国讲述联合御秦的道理。赵王同样心悦诚服:
(以下变字体)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苏秦三抵韩国,夸奖韩国剑戟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激得韩王勃然作色,攘臂嗔目,按剑仰天太息曰: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以下变字体)寡人虽不肖,必不能事秦,今主君昭以赵王之教,敬奉社稷以从。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苏秦四达魏国,仍施以激将法,魏王说:
(以下变字体)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敬以国从苏秦五去齐国,见齐宣王。夸奖齐国“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说得齐宣王诺诺: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以下变字体)寡人不敏,僻远守海,穷道东境之国也,未尝得闻余教。今足下以赵王诏诏之,敬以国从。
(《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苏秦最后说服楚王,楚王同样愿意“谨奉社稷以从”。
(以下变字体)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史记·苏秦列传第九》)(变字体完了)
以苏秦之才,仅仅维持了十五年合纵的政治局面,旋即转为钩心斗角,六国相争,苏秦本人也死于非命。
张仪与苏秦相反,主张连横,完全出于偶然,就像辩论比赛,一人选择了正方,另一人就只有选择反方,没有什么道理可言。一开始,苏秦是准备连横的,未果,不得已改为了合纵;张仪恰恰是准备合纵的,由于受到苏秦的慢待,不得已走上了连横之路。他们同是鬼谷子的学生,站在不同的政治阵线上,却并不对立,一切都为了扬名立业,为此而不择手段。所以司马迁鄙夷地说他们“此二人真倾危之士哉”。
中国若是选择地方分权与自治的封建制,早在最初的诸侯国并立的时候,就应该订立规则,共同遵守,和平共处。到已经互相倾轧,只剩下七个诸侯国的时候再“合纵”,为时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