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浮躁,是很难干成一番事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做事品质。试想,如果孩子今天要当作家,明天要当画家,后天要当钢琴家,那么结果就是什么也没学成。做事虎头蛇尾,对难事更是浅尝辄止,那么他们注定一事无成。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做事品质,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学好功课,而且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做事品质,不是靠父母的嘴巴说出来的,而是靠父母在诸多的小事中慢慢培养的结果。
林肯出生在一个正值败落的家庭里,虽然家里一贫如洗,但贫穷并没有使林肯的母亲放弃对孩子的期望,疼他、爱他的母亲明望林肯长大后能有所作为,当然,母亲把对孩子的期望也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中来。在林肯刚刚上学时,他的母亲就因势利导,注意培养孩子各个方面的品质,其中持之以恒的做事品质更是她培养的重点。
林肯的母亲总会花心思设计一些游戏以便从中教育孩子。有一次,母亲又给小林肯策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
在烈日炎炎下的海边沙滩上,母亲在预先划定好的区域里撒下好几斤豆子,这些豆子对于家里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她要小林肯务必一粒不剩地捡回来。在这松软的沙滩上,如果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把大豆踩入细沙中,小林肯只有在沙滩上耐心地捡拾,才有可能把所有的豆子捡回来。只有在完成任务后,母亲才会奖励他,奖品就是让他喝上一些茶水。
有一次,母亲还让他做穿针的游戏。母亲发给小林肯一把针眼儿特别细小的绣花针,让他在行进着的马车上把它们一一穿在一根又细又软的丝线上,完不成任务就不准下车。林肯被逼得头昏眼花,一不小心还会扎破自己的手指。但是,林肯还是咬着牙硬是把所有的小针穿成了非常漂亮的长串儿。
林肯的母亲让林肯做的另一个有名的游戏就是“为岁月签名”。又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她让小林肯提着水桶,用羽毛蘸水把自己的姓名在晒热的大理石地面上写365遍。火辣的太阳令林肯写的字马上就干了,但认真的林肯随干随写。他先是弯着腰写,后来又蹲下写,再后来索性坐下来写,到了最后,进入到某种状态的小林肯竟然忘记了艰辛和干渴,自己的名字也越写越流畅、越写越好看了。
他的母亲常常这样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许多失败的例子都是由于没有持之以恒精神而造的。因此,持之以恒是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和意志的试金石,持之以恒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或事业,谁能够持之以恒、耐心细致、锲而不舍,谁就是最终的成功者。
可能正是因为母亲在林肯小时候培养了他持之以恒的精神,才使得他后来在政治上表现出超人的耐力,在多次失败以后,依然执著追求,最终能入主白宫。
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事情来锻炼孩子以培养他持之以恒的精神。另外,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进行监督指导,主要是要父母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某种提示,以正确引导他们。比如,当孩子碰到难题灰心丧气的时候,孩子会因为耐心不足而偷懒,这是父母就要适时鼓励他们并严格要求他们。长此以往,孩子的能力就会慢慢地提高,习惯会慢慢地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就会有了。
在孩子的学习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耐心才能学得好的,比如最初外语的学习、烦琐的数学计算……这些事情的本身可能并不是很难,它要的就是孩子慢慢地去做。另外,孩子走向社会以后,也需要耐心才能做好工作。很多工作可能不是很难,但很多人做不了的原因就是它需要人长时间地坚持。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周澜,在没去美国之前是在一家民营企业做编辑工作,她只有本科学历,但工作还是可以胜任的。当初去这家企业求职的人很多,其中有很多人都具有高学历,但是,他们在那里干不了多长时间就被老板辞退了,原因是他们在岗位上坐不住,不能安下心来做工作。周澜则不一样,手上的工作不难,但任务很多,周澜能够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坐就是半天专心做自己的工作。于是,博士、硕士走了好几拨,而只有本科学历的周澜却最终被老板留了下来。所以说,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就对待失败的心态而言,持之以恒的精神能使人在失败面前多一份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能使人在失败面前多一些沉稳,持之以恒的精神能使人在失败面前多一份宁静……它能够使人不受以前的失败所干扰,踏踏实实地去做当下的事,这种心态是优秀者所必有的。
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让孩子学会思考
释义: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思考,运用心的思考功能才能获得仁义,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导读: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好钻牛角尖,往往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有的面对稍难的一些问题,不习惯深入思考,只求个“大概”、“差不多”,这么粗心大意也不会学好。很多孩子看似比较聪明,但在学习中就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会思考。
有许多孩子是懒于思考的。他们不思考为何而学,如何学习,把老师所讲内容完完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然后束之高阁,好像他是一台复印机似的。他们学会了懒惰,殊不知,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就不会提高。所以,《孟子·告子上》有这样一句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对思考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他认为思考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强调思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
一个孩子能不能学得很好,还要看他会不会使用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好钻牛角尖,往往会使自己走进死胡同;有的面对稍难的一些问题,不习惯深入思考,只求个“大概”、“差不多”,这么粗心大意也不会学好。很多孩子看似比较聪明,但在学习中就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其中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会思考。
父母让孩子学会思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引导过程,父母在这方面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孩子进行思考训练。
(1)多用一些假设式的问话。
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交流时,特别是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经常向他们提出一些需要做简单的推理判断才能回答的问题,这对孩子进行因果关系的推导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而很多父母为了显示自己做长辈的威严,对孩子总是不苟言笑,在一些问题上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这种亲子之间的交流太呆板,不利于孩子思考能力的锻炼。因此,父母在平时要对孩子多用一些假设式的问话,以引导孩子思考,孩子也更容易记住事情的结果。例如,父母可以这样问孩子:“如果你不关煤气,你想会发生什么事?”“没有了太阳与没有了月亮哪个更重要?”等。
(2)父母可经常使孩子运用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练习可以使孩子思考问题更全面,一个简单的问题往往就能使孩子想半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多问一些如:“笔有什么用?”“纸除了写字还有哪些用处?”“把树上的果子弄到手有几种办法?”等问题。孩子大一些后可以问一些与物理和化学有关的问题,如:“夏天有几种办法可以使自己凉爽?”“哪些气体可以燃烧?”等问题。
(3)故意“刁难”孩子。
对于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父母可以设置一些难题,要求孩子去完成。比如,当孩子完成一道数学题后,父母要求他用另一种方法解出来。
(4)经常与孩子“抬杠”。
有时,父母知道孩子是对的,而故意装作不解,在孩子解释的过程中与孩子争辩。与孩子“抬杠”可引发孩子进行认真细致的思考,不仅能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还能提高孩子对许多问题的认识水平。
(5)让孩子学会提出问题。
人善于思考其实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提问题的水平与思维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孩子的问题提得好,不仅意味着他的思维水平处于一个较高的层次,而且说明孩子想得深、想得远,这样解决问题就不难了。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提问,促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尤其应鼓励孩子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质疑,即使孩子有时回答得很幼稚甚至错了,父母也不可给以简单地否定。
对于思考,就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所有的思考都是诗”。思考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时,要启发孩子去思考、去分析,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学得好。
一个母亲在带领孩子看电影《小兵张嘎》时,她三年级的儿子对张嘎佩服得不得了。看完电影后母亲问了孩子这样一个问题:“你知道张嘎为什么不上学吗?”孩子当然不知道那时候中国的状况,一下子就被母亲问住了,同时,孩子也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时,母亲给他找来一些有关的书籍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在母亲给的书里,其中有一本叫《珍贵的教科书》的连环画,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老师和孩子们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坚持学习的故事。孩子看了以后,马上就问他的母亲:“是不是日本鬼子把学校都给炸了呀?”可以看出,孩子从《珍贵的教科书》里看到当时念书是那样的不易,由此想到抗日时期张嘎不能读书的原因,这是孩子思考的结果。孩子因此得出的结论,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比任何人亲口告诉他都深刻得多。同时,我们也相信,当以后孩子学习那段历史的时候,他一定会学得很好。
看到炉子上的水壶盖子被水顶开,普通人会想到的是“水开了”,但有的人就会多想一点,就这一想,推动的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苹果砸了头,更多的人会骂“老子今天真晦气!”但有人多了一点思考,就在物理学界树立起了新的里程碑。
所以,如果孩子学会思考,那么做事和学习就会比较容易获得成功。孩子与孩子之间学习成绩的差距,更多的是在思考方法上有所差别,因此,要想孩子获得知识与才能,就要让孩子比别人更会思考。所以,一个会思考的人学什么也不会感到困难。
8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
释义:灾祸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寻求而来的。
导读: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意思是“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蒙台梭利看来,包办代替就不能让孩子独立,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是把孩子置于将来无法自主生存的危险境地,对孩子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他主张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足够自己独立的能力。
父母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孩子就会真的有个成功的人生吗?其实,在父母的包办下,使得大多数的孩子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独立性很差,长大以后的自理能力也很差。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成人生活会是怎样的。
父母总以为自己能为孩子今后铺一条幸福的路,其实,他们错了。
孟子说:“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意思是说,灾祸和幸福没有不是自己寻求而来的。同样的道理,孩子以后的灾祸和幸福,不是父母可以规避和给予的,一切都是靠孩子自己去把握的。
在这里,孟子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如何去避祸趋祸,他只给出了一个笼统的答案——“自己求之”。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自己求之”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意思是“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蒙台梭利看来,包办代替就不能让孩子独立,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是把孩子置于将来无法自主生存的危险境地,对孩子发展是不利的。所以,他主张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放手让孩子在活动中发展足够自己独立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在孩子教育上,孟子提出的“自己求之”,不外乎就是孩子是否学会了独立——能独立,就是福;不能独立,就有祸。
父母要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这是针对孩子的一项长期、琐碎的工作,它需要父母做到:
(1)对孩子要有一份耐心。
要孩子独立,就是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一些事。一开始孩子往往不会做,这时就需要父母给孩子做一些示范,守在孩子一边指导孩子,有时还要帮一下孩子。这样做比直接替孩子完成要麻烦得多,这就要求父母要对孩子有一份耐心,不急不躁,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
对于增强孩子的独立能力,我们对孩子的起点不能要求太高,让孩子应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把孩子引向成熟。比如,先让孩子洗手帕,再让孩子洗小衣服、大外套,最后让孩子去学习洗床单被褥。对于孩子任何一种独立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父母切不可要在孩子能力的培养上想一口吃一个大胖子。
(3)按照孩子的能力安排事情。
父母毕竟有几十年的社会实践经验,与父母比起来,孩子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远不及父母,所以,父母不要以自己的做事标准来衡量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应该按照孩子的能力为其安排事情。在孩子事情的安排上应该量体裁衣,事情太容易,孩子做事缺乏挑战性,就会没兴趣;事情太难,孩子完成的困难大,孩子做事就会缺乏信心。让孩子所做的事情应该是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事情,这样更容易锻炼孩子的做事能力。
(4)制订“越不会,越要做”的做事原则。
现在的孩子,生活上的一切都交给了自己的父母,从穿衣、洗澡、端饭到提书包、买车票,无所不包。孩子逃避做事最大的托词就是“我不会”。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制订“越不会,越要做”的做事原则。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父母不要总认为孩子还小,不会做某件事,要是孩子不会做就不做,那么孩子永远都不会做。孩子不会做,父母可以不要苛求做事的质量,只看孩子做事的态度。牛顿小时候,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做小板凳的劳技课。交作业那天,老师看到牛顿的作业后嘲笑他说:“我想这世上再也没有比这个更难看的小板凳了。”“有”,牛顿说,然后从坐椅下拿出另一个小板凳:“我的第一个作品,它就更难看。”这个故事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越不会,越要做”,这就是孩子优秀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