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因势利导,满足孩子自己独立尝试的要求,培养他的独立性。父母也好,教师也好,总之所有孩子的教育者,都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援助者。这样,孩子就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有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的习惯,从而就会变得坚强自立——这是令孩子独立不靠人的第一步。
孟子的话似乎是在规劝我们的父母:儿孙自有儿孙福,包办和替代不能保证孩子一生幸福,只有教会孩子独立,才有可能让孩子拥有完美的人生。
9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要循序渐进
释义:君子有志向追求正道,不达到一定的阶段不能通达事理。
导读:在学业上有成就者,正是由于他们勤于积累,循序渐进。父母要让孩子静下心来,从零开始,从基础知识入手,努力学习,循序渐进。
孟子说,“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可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曰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有志向追求正道,不达到一定的阶段不能通达事理。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有不可能有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的努力,又不能拔苗助长。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说:“一定有事做,时刻记住它,但也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一个宋国人那样,他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将其拔高,非常疲倦地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看到拔苗助长的现象。
五岁的天天是上海市一家幼儿园国际班的小朋友,父母对他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为此,父母除了送天天上最好的幼儿园外,还在一家早教中心报名让他参加两年制的幼儿EMBA班。他的父母还认为孩子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于是又到其他教育机构给孩子报了些兴趣班,如特色语言、创意逻辑、国画、围棋、游泳。这些兴趣班几乎占满了天天的“课余”时间,以至于天天的“日程安排”比他当总裁的爸爸还繁忙……
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助长”行为不但对孩子无益,反而有害。孩子身心发育都不适合高强度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的能力有限,如果被迫接受长时间的课程化学习,无异于幼小的禾苗被从温暖的土壤中残忍地连根拔起以“增加高度”。许多孩子在超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受挫,他们有的很小就产生了对学习甚至生活的畏惧心理,有的长大后被厌学心理困扰,一旦遇到挫折就放弃努力。
所以,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就是说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另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
后来,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到了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我觉得在学习上没有捷径好走,也无‘秘诀’可言。要说有,那就是刻苦钻研,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循序渐进。”上述事例不正说明了循序渐进的重要么?因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学得扎实。
从字面上来理解,循序渐进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循序,一个是渐进。
循序就是一种学习规则,一种尊重规则的过程。不同的阶段的规则、规律不断变化着,遵循规律行事就会事半功倍。
那么,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我们的孩子呢?
孩子刚生下来是不怕水的,所以只要温度合适,他是很喜欢洗澡的。然后逐步发展成每天拿温水洗澡,孩子丝毫不会抗拒。随着自主意识和运动能力的增加,孩子渐渐由被抱着洗,变成了自己坐着洗、站着洗,自己要给自己洗,以致发展到帮父母洗。在这个过程中,规则在不断地变化,而且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发展方式。怎样由脸盆变浴盆,湿毛巾变淋浴,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调整,需要我们保持着循序的状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走路的人之所以能达到千里的境地,是因为他能够坚持不懈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江河大海之所以能够永不枯竭,是由于它能够不断地汇集小溪的流水;那些在学业上有成就者,正是由于他们勤于积累、循序渐进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静下心来,从零开始,从基础知识入手,努力学习,这样就能做到循序渐进。
10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培养孩子专心为学
释义:下围棋作为一种技艺,只是一种小技巧;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好的。
导读:方仲永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沦为平庸之辈,人们把原因归结为他的父亲唯利是图,每天带着他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对学习不够专心,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人有一颗聪明的脑袋,要是在学习上不专心,也会变得很平庸。
《孟子·告子上》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飞进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尽管他与前者在一起学习,棋艺却不如前者。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当然不是。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与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
孟子认为,一个人学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用心专不专。那么,专心的作用真的像孟子说的那样吗?
一位母亲喊不下来在阁楼上埋头学习的少年,只好把饭菜给少年端上去。少年一面看书,一面下意识地将盘子里的东西往嘴里送。过了一会儿,母亲上来收拾盘子时问:“鱼子酱的味道如何?”“鱼子酱?”少年感到莫名其妙,“它是鱼子酱?”少年深感遗憾。要知道,他向往已久的就是能吃到一盘鱼子酱。
故事中的少年就是197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朱利叶斯。像这样专心学习的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朱利叶斯的身上,很多杰出的人似乎都发生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唯有专心学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有时在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但他学得却比任何人都好;虽然有的人在某一个阶段表现得比很多人都出色,但不久就成了落后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和起伏呢?其中前大的原因就是后者不会在学习的时候将自己的心思全都运用在学习上。
很多人都看过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五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不久也小有名气了。但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方仲永是一个聪明的人,但他最终还是沦为平庸之辈,人们把原因归结为他的父亲唯利是图,每天带着他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对学习不够专心,换句话说,就是即使人有一颗聪明的脑袋,要是在学习上不专心,也会变得很平庸。
孟子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意在告诉人们,专心学习才会有收获。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那么,我们父母在这方面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让孩子专心学习是孩子优秀的基本保证。若要让孩子专心学习,父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减少影响孩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