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12

第12章 《孟子》中的家教智慧(5)

古人说“玩物丧志”,如果孩子同时感兴趣的东西多而且杂,这样必然就不会专注于某一件事。因此,要在时间上把孩子的学习和其他的事情彻底隔离开来,这样才可以保证在某个时间段孩子能专心学习;对于小一些的孩子,不要同时给孩子买太多与文化学习无关的东西,以免孩子在学习时心有所系;在孩子的书桌上,尽量少放一些东西,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让孩子养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的习惯。另外,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尤为重要,有些家长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学习,自己却在客厅里欣赏精彩的节目,这种外在的环境干扰容易使孩子分心。为此,父母要让孩子专心学习,在方方面面都要为孩子着想。比如,教育家卡尔·威特就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学习上的专心。

在小威特学习功课时,老威特决不允许对孩子有任何干扰,在学习中,即使是妻子要向孩子问事,他也一概予以拒绝:“小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家里有客人来访,老威特也不离开座位,并吩咐道:“请让他稍候片刻。”老威特的良苦用心使小威特在学习时养成了一种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习惯。

(2)单位时间内学习任务明确。

现在父母在监督孩子学习时,喜欢有这样一个坏习惯:只要孩子说做作业,父母就对孩子满意了,但孩子做什么科目的作业、做多少、什么时候能完成,父母就不会掌握得那么细致了。这样,只要时间充足,孩子就会边玩边学习,很难专心学习。如果单位时间内孩子的学习任务明确,那么他就会集中精力去完成。如果父母再能够检查孩子作业的完成情况,那么因为有人督促,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专心了。

(3)让孩子一件事一件事地做。

现在的孩子,可能有很多爱好,但如果处理不好这些课余爱好就很容易使孩子学习分心。因此,父母要处理好在课余爱好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比如,学习任务不完成决不允许孩子干别的事,同样,在非学习时间也决不让孩子心里牵挂着学习,让孩子做完一件事以后再开始做另外一件事,这是孩子处理学习与其他事的原则。父母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父母要适当帮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做完一门功课后允许孩子休息一会儿,应使孩子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太疲劳。有些父母觉得要让孩子刻苦勤奋,就不应该让孩子休息,这样,会容易让孩子心力交瘁的。

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随后会慢慢上升,一刻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父母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等孩子注意力集中时再做较复杂的作业。

孩子有专心学习的良好品质,主要还是父母善于引导的结果,专心学习,是孩子能学得好的保证。一个人,无论他学习是多么勤奋、多么刻苦,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专心,所有的勤奋和刻苦都会失去意义。

1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绝不自暴自弃

释义:那些诋毁仁义的“自暴”者,是不可以与他们谈出有价值的话语的;那些放弃道义的“自弃”者,是不能和他们做出有价值的事业的。

导读:纵观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攀登事业的高峰,与其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难以动摇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

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意思是说,那些诋毁仁义的“自暴”者,是不可以与他们谈出有价值的话语的;那些放弃道义的“自弃”者,是不能和他们做出有价值的事业的。显然,孟子对于和那些“自暴自弃”者交往或共事,是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的。

宋代一些学者对“自暴自弃”做了更加明晰的解释和发挥,如程颐说:“唯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意思是说,那些“自暴”的人,常常拒绝接受真理和道义;而“自弃”者则总是放弃努力,明知可为而不肯为。朱熹非常赞同程颐的解释,并且指出,“自暴”者,有强悍意;“自弃”者,有懦弱意。意思是说,“自暴”之人,主动诋毁道义,表现得很强悍,而“自弃”的人,明明懂得道理却不肯去作为,表现得很懦弱。朱熹还专门写过《不自弃文》,以勉励后生。看来,古人对生活中那些“自暴自弃”的人,是持哀其无志、怒其不争的批评态度的。

按照孟子的说法,父母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就应当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抗挫力、行为力等。

一般来说,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有如下表现:

①害怕去面对新的事物。认为自己缺乏能力,总是害怕失败,给自己造成沉重的心理重负。

②总是过分依赖熟悉的成人,不敢独自去面对事情,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比如,10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是父母的“跟屁虫”,总怕家长不带他,相反大一些的孩子总怕家长带着他。

③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感到不安、烦恼,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适应这些变化。

④当有人提问时,常低头不语,害怕面对别人的关注,总想躲开别人的注意。比如在大人的社交场合,有的孩子总是往妈妈的身后躲,很难从容的问候别人。

⑤很难与伙伴建立友好关系,表现得很孤独。

⑥对自己特别挑剔,不满意自己的行为结果。

我们应该看到,缺乏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往往使得一个原本颇具才华、极有希望的孩子因怯懦退缩而得不到良好发展。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愿望,更要有能力和毅力从坚持改变自己着手,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具体做法如下。

(1)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应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流畅持续的交流渠道。因为,孩子与父母的亲情交流以及孩子的感应感知如何,比如,是否真诚,是否真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信程度。如果孩子感到父母喜欢他,对他感兴趣,爱他并且尊重他,那么他就很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有自信心。因此,作为父母,应多爱孩子而不要“爱自己”,多给孩子一些真诚的赞许、关爱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因父母的赞许和关爱而拥有自信的力量。人的心理很微妙,总是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的赞许,只要受到赞许,便会内心兴奋并形成一股力量推动他发挥出不平常的能量。比如:“你真让我们高兴!”“你做得很好!”等。这就是赏识教育对婴幼儿时期摆脱负面心理的极大作用。

(2)多用肢体语言鼓励孩子。

用肢体语言(包括表情、动作、手势、眼神等行为)进行鼓励。如摸摸孩子的头、一个微笑、一个赞许的目光或动作都能帮助孩子树立自信。

(3)帮助孩子客观、理性、全面地将自己同伙伴相比较。

人无完人,凡事不能要求完美,应学会客观评价,拓宽评价体系和标准,客观对待和接纳孩子的遗传因素、生理因素、体质因素、智商因素、性格因素、特长爱好和文化课成绩等。

(4)帮孩子树立自信。

适当分解目标,制订一些孩子易完成的事情,使孩子获得自信,否则即使孩子表现得似乎很自信,其实离自负和狂妄已经不远了。因为一个总做不好事情、总达不到目标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情感和能力的自我认同),他会减少自信心,并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去努力就越做不好,就会越发不自信,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5)避免过分保护和包办代替。

要使孩子成为有自信心的人,应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培养他的能力。一味溺爱和赏识,会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显得力不从心从而演变为自负、自大、自狂、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纵观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他们之所以能够攀登事业的高峰,与其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难以动摇的自信心是分不开的。上述这些优秀品质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父母从小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育出来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千万别忽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将有助于孩子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