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14

第14章 《道德经》中的家教智慧(2)

父母没有直接去训斥小林,他们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样子。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母亲对小林说:“孩子,这一阵子你念书也挺辛苦的,今晚我为你加些营养,走,我们买菜去。”孩子和母亲一同来到超市,买了一些孩子爱吃的菜,母亲还不忘买了一大瓶可乐。晚上,母亲做了一桌比较丰盛的晚餐。

在饭桌上,父母端起可乐对孩子说:“我们的乖小林念书很辛苦的,我们祝你学习进步。”小林很开心,端起杯子和父母一饮而尽。这时,他的父亲放下杯子,似乎有些自责地说:“唉,爸爸没有用,要是我有钱的话,我会让我们的孩子到大饭店去吃。”

“有钱也不去,去饭店多浪费呀,”母亲接过来说,“今天也只花去三十几块钱,我们不是都吃得很好吗?”

“要是天天这个生活就好了”小林插嘴说。

“挣钱哪有那么容易!”母亲对小林说,“过日子就是要节俭,天天花几十块做一顿家常便饭,我们吃不起的。”

“儿子喜欢这样,这没问题!”父亲说,“小林,明天你帮我送一天报纸,所得到的收入明天晚上我再加餐。”

小林很高兴,不以为然地就满口答应了。第二天,父亲向他交代一番后,他就兴冲冲地走了。

晚上很晚小林才回来,他为父亲送了一天报纸,当他把送报纸所得的三十块钱交到母亲手上的时候,他已经筋疲力尽了。晚餐依然很丰盛,但是小林一点胃口都没有,不是因为自己太累,而是心里有种隐隐的酸楚。看着孩子心事重重的样子,父亲觉得该是把话挑明的时候了,他一边抚摸着孩子的头,一边微笑着说:“孩子,三十块钱可以使我们全家人享受一顿美餐,可是,要是挣三十块钱又是多么的难呀!看今天把你给累的。今后,这份劳累父母来承担,你只要能做一个规规矩矩的孩子就行了……”

孩子终于忍不住了:“爸爸,我知道您的意思,我不乱花钱了。”孩子的眼睛红了。第二天,父亲收到孩子这样一张纸条:“当我艰难地爬完最后一户楼梯的时候,仿佛看到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在风雨中前行,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再也不会用你一天的工资去上网打游戏了!”

从此,小林再也没有上过网吧。

在这个故事中,父母先用给孩子加营养的事让孩子内疚,然后从侧面告诉孩子三十块钱可以做哪些事,同时让孩子自己体验父母挣钱的艰难。父母这一系列行为的目的就是让孩子自己感到花几十块钱上网是不值得的,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在挥霍父母的血汗钱。

这种教育意在引导孩子自己主动认识错误,这比对孩子责罚打骂要好得多。对待孩子的错误有时就像一场战争,最好的胜利是“兵不血刃”,既能使孩子的身心不受到伤害,又能使孩子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习常。”

所以说,要想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融洽,就不要在孩子犯错误时再去刺激孩子。当孩子与父母没有什么冲突的时候,孩子就会与父母和睦相处了。

对于孩子的错误,一些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过错听之任之,这样很容易放纵孩子;还有一些父母为的是惩前毖后,往往对孩子是严加管教,这样又很容易打击孩子。这两种都是现实生活中父母通常对待孩子错误的方式,它们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和睦相处,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不利。所幸的是,老子在这方面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只有让孩子了解了自己的缺点,正视了不足,才能让孩子不断地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

5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培养孩子始终如一的做事原则

释义:做事一直到结束都像开始那样谨慎,那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导读: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独生子女,做事不是虎头蛇尾,就是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对此,我们家长不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有了计划就必须认真执行,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这对孩子的学习、成长以及将来走上社会后的一切活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件事都会有开始和结局,那为什么有的事情尽管开始不完美,却能得到完满的结局;而有的事情尽管开始很完美,结局却不理想呢?针对这种情况,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说一旦作出了选择,就应该做到善始善终,那样就不会出现失败的结果了。

做事不能善始善终常常是孩子的最大缺点,这也是一个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认识到培养孩子始终如一的做事原则的重要性。

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立志写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了写好这部通史,他游历名山大川,寻访先人踪迹,搜集民土风情、历史传说,作了大量的资料采集。然而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遭受了人生奇耻大辱——被施以宫刑。面对这奇耻大辱,他曾想到了死,然而当他想到要写的史书还没有完成时,他毅然忍受住生活的折磨,忍辱负重地继续进行未完的事业。正是由于他的忍辱负重、善始善终的毅力,我们后人才有幸一睹“无韵之《离骚》”的这一千古绝唱。

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人是可敬的,只能善始不能善终的人是可悲的。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共享天伦之乐。

老板只得答应,但问他是否可以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答应了。

在盖房过程中,大家都看出来,老木匠的心已经不在工作上了。他用料也不那么严格了,做出的活也全无往日水准。

老板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在房子建好后,把钥匙交给了老木匠。“这是你的房子。我送给你的礼物。”

老木匠愣住了,同样,他的后悔与羞愧大家也都看出来了。

他这一生盖了多少好房子,最后却为自己建了这样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

如果他早知道是给自己建房子,那他怎么会这样呢?有时候幸运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它也会因为你最后关头一点点的漫不经心而离你而去。

与孩子一起分享这个故事吧: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却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每个人都懂得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可是理智往往被惰性战胜。一次长跑需要坚持,一个人的人生更需要坚持。最后时刻,离成功、离终点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放松懈怠,就会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之东流。

狄更斯说:“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教会孩子不畏劳苦到达光辉顶点的信念和毅力,比取得一时的成功更重要。

首先,培养孩子的恒心毅力应以鼓励为主。如果孩子做事中途退缩或逃避,家长切忌唠叨,更不要讽刺、挖苦,这样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致伤害自尊;而应细心观察,对于他们产生的困难及时予以帮助,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使其产生愉悦感和自信心,从而使孩子树立坚持完成任务的决心。

其次,要让孩子负一点责任。孩子做事往往仅凭兴趣,不爱干的事情常常半途而废。家长可故意把一些琐碎的事情郑重地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他,比如家里喂养了小动物,要求孩子给它们喂食;让孩子每天去取报纸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责任感,也就增加了克服各种困难的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事情做好,也就逐渐养成了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6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父母不要说得太多,重在言传身教

释义: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

导读:孩子有超强的模仿能力,可以说孩子很多意志品质的形成,最先都是向大人模仿得来的。在孩子教育中,重要的不是用嘴教孩子怎么做,而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怎么做。父母应该注意言传身教。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这样,才能受到孩子的尊敬,使孩子信服。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得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在老子看来,圣人要大有作为,必从无为入手:比如要想治国,先必修身,要建立民主、自由、和平社会,就从法律建设着手;圣人教化他人也不设言施教,而是让人充分运用个人的感官和大脑从实践中去感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的“不言之教”同样可以用到家庭教育中:父母以身作则,通过身教,得到的教育效果远比说教要好得多。

父母都有这样一个切身体会:要让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只通过言语的告诫,孩子往往很难做到。但是,如果全家人都有某种好的习惯,孩子往往不需要大人教,他也会自觉地养成这种习惯。

在盥洗室,母亲看见孩子的牙刷被随意地扔在漱口杯的外面,母亲生气地把孩子叫到跟前:“我说过多少次了,你的坏习惯为什么老不改。看你又把牙刷放在外面了,我不是叫你要养成把牙刷放到杯子里面的习惯吗?”

孩子回答:“这很方便的,我要是每天都花那么多的心思注意把牙刷放到杯子里面,我还不如不刷牙了。再说,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喜欢把牙刷扔在外面吗?我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我一个人这样去做。这有什么益处吗?”

孩子这样的反驳,使得这时的母亲不可能再有什么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孩子要习惯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因为无论母亲怎么说,孩子都会有理由反驳。这样,孩子就很难养成某种习惯了。

有一个孩子,做起事来总是丢三落四的,常常自己放得东西自己都找不着,他反过来怪他的妈妈整理得没条理性……孩子的任何东西都胡乱地放置,书遍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自己的鞋子不用说应是放在一起的,却常常是客厅一只卧室一只;自己的衣服更是胡乱地堆在床头……孩子自己的房间岂是一个“乱”字了得。孩子没有整理家务的习惯,这让父母看起来很是焦心,因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太差了。父母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平时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打理家务,很少有机会在家务上给孩子一个“示范”。可以说,孩子这种糟糕的现状也与父母平日没有做好榜样有关。有时,父母也会要求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但时间不长,又会恢复乱糟糟的样子,因为孩子没有养成保持室内整洁的习惯。

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养成一种保持家里整洁的习惯。于是母亲宣布,今后家里人自己的东西,都由自己收拾整理,以此来保持家里的整洁。母亲对孩子也没有特别的要求。

从此以后,孩子的父母开始注意把自己的东西摆放得整整齐齐,而孩子呢,有时也会注意收拾一下自己的东西,但时间不长,孩子东西的摆放或房间又会乱起来。父母有时也会提醒孩子收拾一下凌乱的房间,但孩子似乎并没有把父母的提醒当回事。但父母发现,孩子每收拾一次,保持的时间渐渐地长了起来。以前收拾一次,两天就变乱了,现在有时竟能保持一个礼拜。两个月过后,孩子居然能和父母保持一致了。父母似乎没费吹灰之力,就使得一个生活随意的孩子突然变得整洁起来,究竟秘密何在呢?

原来,这都是家人影响的结果。比如,以前孩子放学后进门换鞋的时候,他会胡乱地把自己的鞋子仍在鞋堆里,根本不会顾及鞋子放得整齐与否。现在不一样了,当他换鞋的时候,看到全家人的鞋子都整整齐齐地放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形,一是对孩子有个提醒作用——鞋子放整齐;二是一家人的鞋子都是整整齐齐的,要是唯独自己的鞋子东倒西歪地放置,孩子就会觉得不协调,有时也会觉得难为情。所以,孩子会不自觉地把鞋子放整齐。以前,孩子回家喜欢像他爸爸一样把外套脱下扔在沙发上,现在却不同了,好像总喜欢找有衣服的地方坐,当看到沙发有衣服的时候,还问一句:“谁的衣服?”好像衣服很碍事的样子,这时父母总是要“麻烦”孩子把衣服重新放置。渐渐地,孩子发现为了减少这种麻烦,在父母脱外套的时候就主动地把衣服放到该放的地方去。

孩子在全家人的影响下,就这样学会了归置自己的物品,时间长了,孩子就养了成保持室内整洁的习惯。因此,父母要做个好榜样,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就要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人在孩子面前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所以说,父母教育孩子时,言教不如身教。家庭教育的好坏,关键看父母能不能以身作则。

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告诉孩子慢慢积累才能成功

释义:千里的行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导读: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学会从小事做起,要想成就大事,应该多着眼于细微之事,多重视细微之事。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不要小看小事,“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的寓言故事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范本。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告诉大家,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的。同样的道理,父母要想让孩子拥有坚强的意志,就必须让孩子学会从小事做起。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人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一个由弱到强、由低入高的过程。军事上,积小胜可以为大胜;意志培养上,积小成也可以为大成。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积累出来的。

为什么说从小事做起能够磨炼人的意志呢?因为小事的成功能够强化锻炼意志的信心。比如你今天改掉了早晨睡懒觉的坏习惯,明天坚持当日事当日毕,如此坚持下去,那么你改掉坏习惯的决心和意志就会大大增强,最后,任何坏习惯都会在你的坚持下慢慢改掉。

《为学》里的那位贫僧,仅仅靠一只钵,徒步走完了上千里的路程,到了南海;而那位物质条件充裕的富和尚却一直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原因很简单,穷和尚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富和尚仅仅耽于幻想,并且不屑于徒步行走,不懂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朴素道理。

唐代诗人李贺虽然只活到27岁,却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不断地积累。他随身携带锦囊,一有灵感,便立刻将其记录在纸上,写好后放入囊中,晚上再将纸片拿出来整理,因此,他积累了许多创作素材,最终成为一位著名诗人。

马克思为写《资本论》一书,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了欧洲一切国家的语言,可以说,在他的大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坏习惯也可以毁灭一个人。习惯就是对一个人的意志潜移默化。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一切细小的良好习惯都在孩提时代养成,对于孩子来说,他将会终身受益。比如,早睡早起,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等等。这也是对孩子素养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