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15

第15章 《道德经》中的家教智慧(3)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教学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律。他每天都按时起床,按时写作和讲课,以致吃饭和散步都准确地遵守时间。他每天晚上10点上床、早上5点起床的规律连续30年都没有改变过。据说他早上7点外出散步的习惯,还被当地的一些居民用来校对时间。正是这种严格的生活制度,才极大地磨炼了康德的意志力,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子在《为学》里还说:“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或许是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好的注解。要想达到某个目标,只要从小事做起,努力去做,任何难题都会被解决;如果仅仅是空想,被困难吓得停住脚步,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成难事。

父母要在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学会积极引导孩子,让孩子在小事中将自身的弱点去掉。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胆小害羞的人,从来不敢在班组座谈讨论中发言,那么你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让他(她)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孩子多说;如果你的孩子平时爱随地吐痰,爱讲脏话,那么,你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风范,并且在孩子犯此类错误的时候及时提醒。高尔基曾说:“哪怕是对自己的一点小的克制,都会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出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梦想,并将梦想变成现实。然而志大才疏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的障碍。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任何人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慢慢积累,才能凝聚起改变自身命运的爆发力。

对于家长而言,你只需要告诉你的孩子,很多时候,事情的成败只是取决于脚踏实地的态度、诚实苦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对于理想的虔诚与执著。孩子长期在这样的教育中,一定会懂得成功源于积累的道理。

8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让孩子学会取长补短

释义:天地运作的法则是削减有余的,补益不足的。

导读:有些孩子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常为此沾沾自喜;有些孩子总抓住自己的缺点不放,常为此自怨自艾。这两种看法常会引起孩子自傲或自卑——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让他们在成长中互相取益,各显其能。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互相取益,各显其能。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

老子在看待长处与短处这个问题上是这样认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他觉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人生的处世之道。从下面这则寓言故事,我们就不难感受到老子的这一人生智慧了——

一天,上帝对一个盲人、一个跛子和两个壮汉说:“你们沿着这条路一起出发,谁先把幸福之门打开,我将满足他的任何愿望。”上帝说完就一声令下,比赛正式开始。

只见两个壮汉拔腿就跑,其速度快如风驰电掣。而盲人因眼疾,只能一步步试探性的前进;跛子虽明确目标,可也只能缓缓前进。

历经无数次的坎坷摸索之后,盲人和跛子达成了共识,即盲人背起跛子,充当跛子双腿,跛子给盲人充当双眼,两人取长补短,一步步向幸福之门迈近。

眼看着两个壮汉临近终点,一个壮汉突然停下将另一个壮汉狠狠地推倒在地,而后自己又向前跑去。被推倒的人迅速爬起来追上前者,一脚踢在对方的后腿上。两人厮打起来,他们谁都不允许对方推开幸福之门。

就在他们纠缠在一起时,盲人和跛子赶了上来。两个壮汉因为互相阻挠,都没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变化。盲人和跛子因为互相弥补了自己的缺陷,慢慢地走到了前面。在幸福之门前面,他们并没有互相抛弃,而是彼此示意了以下,共同打开了幸福之门。

现在有不少孩子,由于家庭的娇生惯养,他们以自己的长处为满足点,终日骄傲无比、自以为是,对于他人的短处总是冷嘲热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让他们摒弃这种不正确的认识,让孩子做到:长处加以发扬,但不能骄傲;短处加以克服,但不能因此而掩饰。

或许有人说现代教育理念特别注重赏识教育,但赏识教育应有个度,父母不能只有赏识没有批评,在让孩子看到自己优点的时候也要让其看到自己的缺点。

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但他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很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助手。虽然开普勒在观察方面不如第谷,但他很有理论方面研究的才华。在他们的互配合作下,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显然,在他们两者中,只要有一个不存在,那么就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天文发现,也正因为他们的密切配合,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在天文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让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的道理,明白人是有着缺点和长处的结合体,人与人之间,长处和短处差距很大,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既要谦虚谨慎,时时正视自己的短处,又要不断地看到别人的长处,不能因别人有缺点或短处就紧盯着别人不放,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老子的智慧告诫我们,人生中应该多一些取长补短。广泛汲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是对待长处和短处的正确方法,也是让孩子进步的必备条件。

9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德育要从小抓起

释义:德性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

导读: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孩提时代是孩子接受知识、形成性格、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为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父母必须把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接班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重点讲的是哲学观念,但也讲了许多道德修身的问题,他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思是说,德行浑厚高尚的人,好比初生婴儿一样纯洁。可能有很多人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这样比喻德行高的人。因为在老子看来,良好的德行能够清除一个人心灵的垃圾,去除人内心的邪念,是让人生走向正道的保障。

可是一些父母往往会这样认为,孩子还比较小,很多事情未必懂,道德教育不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其实不然。正是因为孩子小,他们还没有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没有抵御不道德行为的能力,所以,他们更容易受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另外,要是从小就养成不良的道德行为,长大后就很难改掉。所以,德育教育决不能忽视,否则,就会给社会、家庭带来不可设想的恶果。

民间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位善良的母亲,她只有一个儿子。母亲对儿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一次,儿子拿了邻居家的一根针回到家里,母亲见了非常高兴,连夸儿子懂事,知道把东西往家里拿。儿子逐渐长大。一次,儿子偷了人家的一只鸡带回家里,母亲见了不但不责备他,反而夸儿子真有本事。儿子由于受到母亲的误导,胆子越来越大。后来发展到去抢别人的东西。儿子在一次抢人东西的过程中,为了逃避罪责,就将被抢人杀害了,因此犯下了杀人大罪。儿子在被执行死刑前,向执刑人员提出了要吃母亲奶的要求。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于是就解开衣服让儿子吃奶。儿子张开大嘴一口就咬掉了母亲的奶头。母亲当场晕死。当执刑人员问及为何如此时,他说:“我恨死我母亲了!当初如果母亲对我从正面引导我,我就不会落得今天的下场。”

以上这个故事不就生动地说明了对孩子道德行为正确教育的重要性吗?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人的一切罪恶往往都来自于道德的缺乏,试想,当孩子像婴儿一样纯洁的时候,他还会去做坏事吗?

因此,要防止今后孩子误入歧途,从小就要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早期教育是建立生活常规,培养孩子道德规范的重要时期,孩子在幼年的时候,性格具有很强的塑造性,就像融化了的铁水一样,将来可以打造出任何形状,而真正等到它冷却的时候,却很难再进行铸造了。

一些家长往往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嘛!错了!民间早有“从小看大”的古训。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从小就注意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对于长大成人踏入社会后能否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关系极大。

一个人的少儿时期“可塑性”很大,这个时期学好或者学坏都非常容易。若对幼小时期的“恶小”听之任之,日后往往会酿成大祸,甚至会发展成无视公德和法纪。“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古训对孩子而言,尤为重要!“祸之早由生之,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早绝之。”祖先的告诫当使每个做家长的从中受到启迪。

人的道德品质,从广义上讲,都是通过教育和修养形成的,并通过教育和修养不断提高。作为家长,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特征,对孩子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必须从小抓起。因为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越早越好。

1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培养孩子厚道为人的品质

释义: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处于浇薄之礼;立身实在,不处于浮华之礼。所以,应该去除浇薄浮华,只取敦厚实在。

导读:看看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那些善于玩弄手段的人,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关算尽”者的共同命运通常为: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培养他们为人厚道的品质。

不知什么时候“做人要厚道”这句话开始流行起来了。翻阅老子的智慧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句意思相近——“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由此看来,先哲老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很推崇这个“做人要厚道”的思想了,他认为厚道处世的人才算得上是正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