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现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用与老子恰恰相反的思想看孩子,在这些父母的眼里,好孩子总是机灵、聪明的,而看似老实厚道的孩子,他们的外表就会少一份机敏,因此,很多父母更喜欢机灵、聪明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太老实,父母往往就会很失望,甚至会以为他难成大器。其实,在孩子的成长中,“老实厚道”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特质。
“老实厚道”是做人的一种态度,而聪明有时只是思考问题的一种高度。为人善良是做人的一种高度,从某些角度说,“老实厚道”也是一种聪明的表现。
一个智商极高的孩子,如果他不老实,做人缺少一些善良,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处处展示自己的聪明,更会因此出现很多缺点,像自以为是、狡猾,甚至会有一点奸诈,且不说他会因此得罪人,也许还会阻碍自己成为天才。头脑中过于复杂的思考,也会分流他的聪明才智,使他没有太多的精力用于正道。而老实厚道的孩子,会把聪明藏在心里,一边是老老实实做人,一边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正道。因为在孩子的脑海里没有太多的杂事,所以他会把所有的智慧都投入到正事上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一不小心讲错了。老师偶尔出现失误也情有可原。现在有两个孩子,一个为人厚道,待人有几分宽容;一个为人有几分狡黠,待人缺少几分宽容。那个缺少宽容心的孩子在面对老师出现的错误时,会引发出他内心很多东西。比如,他会报复老师以前对他的批评,会因此至少发出一阵嘲笑声;他会因此怀疑老师的水平,降低老师在他心里的地位……这些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他上课不能专心。更可怕的是,因为他对老师的这个失误有太多的思考,从而降低老师在他心里的信任度,如果这个孩子越聪明,老师在他面前就会越显得没有价值。试想,这样看待老师的一个孩子,他会学得好吗?而厚道的孩子则不同,他根本不会在意老师的失误,他不会因此在脑海里产生过于复杂的思维过程,宽容使他看淡他人的失误,老师在他心中的地位依旧是崇高的,待老师更正过后,他会像先前一样专心地去听课,这样,他当然会学得好。
所以说,真正的好孩子是很善良的。人因为善良而单纯,而单纯使他能装下更多的东西。一个孩子有十分的聪明,另一个孩子只有七分的聪明,但如果有七分聪明的孩子比十分聪明的孩子善良单纯,那么,七分聪明的孩子就会把自己所有的智慧用在正道上,而十分聪明的孩子,他在其他事情上就会用去五分的聪明,剩下用于正道的只有五分聪明了。因此,狡诈的孩子没有善良的孩子成长得快。
看看现实生活,就不难发现那些善于玩弄手段的人,不是妻离子散就是家破人亡,最终都没有好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机关算尽”者的共同命运通常为:以害人始,以害己终。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此,孩子的厚道往往会是他成才的基础,这种基础的培养并不难。
(1)从细节着手,培养孩子的厚道品质。
一个厚道的孩子,不是父母在一时一事中培养而成的,而是当孩子有了情感反应后,就应该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在学会走路后,父母就可以要孩子帮父母做一些事,比如:拿一双鞋子、拿一份报纸、递一个水果和捶几下背等。要启发孩子向长辈问候,比如给工作归来的父母讲故事、唱歌,把好吃的留给长辈等。家庭是培养孩子厚道品质的最佳场所,父母不可忽视在细节上对孩子的培养作用。
(2)父母要给做孩子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极力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对他人的体贴和尊重,对孩子厚道品德的养成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身为父母,时刻要记住:孩子们随时随地都在看着我们,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在潜意识中引导着自己的孩子。
(3)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活动。
一个孩子厚道品质的培养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让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既可使孩子得到锻炼,又可培养孩子的爱心。
厚道品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孩子为人处世、亲近社会的基础。如果孩子生性狡诈,他在遇见事情时,就不会先考虑别人的利益,甚至还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这样的孩子就是学习成绩再好、再聪明,他也很难成为一个人才。因此,父母要用心培养孩子的“厚道”,从家里到家外,从言语到行动,从大体到细节,事事时时都注重对孩子厚道德行的塑造。
1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要孩子注重细节
释义:解决困难,从容易的地方入手;成就大事,从细小的地方开始。
导读: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细节是一种创造,细节是一种功力,细节表现修养,细节体现艺术,细节隐藏机会,细节凝结效率,细节产生效益,细节是铸就成功的翅膀,细节决定人生的成败!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与此相类似的,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也只说了五个字:“魔鬼在细节”,他反复地强调如果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无论你的建筑设计方案如何恢弘大气,都不能称之为成功的作品。可见,对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古已有之,中外共见。
世界上许多惊世骇俗的发现,往往是在一些细节中获得的。很多天才也正是把握了这些细节,才使得他们成为天才。一般人看到澡盆里的水溢出,最多会说一句:“水太多了。”而阿基米德却悟出浮力定律;一般人看见苹果砸在自己的头上,他们最多会骂上一句:“太晦气了。”而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一般人看见雷鸣电闪,最多会以为那是上帝在发怒,而富兰克林却因此探得电的本质。因此,要让孩子成才,就要培养他们把握细节的能力。让孩子利用物与物间的相似现象进而探究其内在的联系,这是孩子成为一个天才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小事中,应该让孩子做到:
(1)让孩子学会观察小事情。
从心理学来说,良好的观察力是一个人智力高的重要体现,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经过多年对大脑条件反射研究得出一条至理名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可见,观察是一个人提高智商的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父母对孩子观察力的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
很多天才在一些领域之所以能取得成就,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聪明,而是他们比其他人更会观察生活的小事。安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一次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参观。她在喷水池边发现一个人正目不转睛地盯着水柱落下,头还不停地左右摇摆,他的右手指还在自己的眼前不停地晃动。他看见安就对她说:“孩子,科学就是像这样子去观察的。”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就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说,他的聪明才智很大部分都是靠后天对小事的观察得到的。
卡尔·威特曾经这样说:“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莫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大量的感性知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孩子聪明并不是天生的,是在对世界万物观察中锻炼的结果。如果培养了孩子的观察力,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厌倦,相反,对生活会多一些热情和好奇,并会不断地观察探索各种自然现象。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孩子发现问题,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孩子因此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天才。
因此,当孩子喜欢看成群结队的蚂蚁,喜欢待在池边看游来游去的鱼儿时,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没有看头”,或因会给孩子带来危险而阻止孩子。其实这是孩子在通过对平凡小事的观察来认识这个未知的世界,父母不但不要阻止,更要鼓励孩子的这种行为。
(2)比较小事情。
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地给他一些语言提示,引导孩子对事情学会比较。经过这种细致的比较,可以使孩子记住事物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差别。如让孩子在观察时学会比较,不仅可以提高孩子对事物观察的细致程度,还可以提高观察水平。
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对不同的事进行比较,还要让孩子学会对同一件事的前后做比较。有很多东西可能让孩子看几分钟就能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有的东西想要孩子全面地了解,就需要很长时间,比如蝌蚪变青蛙、蚕结茧变蛹成蛾的过程。父母要想提示一个几岁的孩子对其有所比较,父母可以说:“看看蝌蚪有什么变化没有”、“看看茧子破了没有”,等等。在整个事件中,父母隔一段时间对孩子做一次提醒,这样来督促孩子比较事物的前后变化。我们这样做的意义可能会超出观察事物的本身,目的是为培养孩子的这种比较观察的习惯。在孩子观察比较时,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因此斥责孩子:“你烦不烦?”“你哪来那么多问题?”这些不耐烦的话,就会给孩子的做事热情泼冷水,孩子就会因为做事而做事,不会对事情做深入的思考了。
(3)在小事中养成思考习惯。
思考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孩子所遇到的更多的是那些小事情,如果能对小事情进行不断思考,这更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在小事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父母让孩子学会思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引导过程,父母在这方面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对孩子进行思考训练。
如果孩子会在小事中思考,那么学习、事业就容易获得成功。天才与庸才之间的差距,更多是在思考方法上存在差别,因此,要想孩子成才,就要比别人更会思考。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这种联系常常表现为它们之间的各种相似点,抓住这个相似点也即抓住了它们的纽带,伟大的发现常常由此而始。李嘉诚从一个茶馆跑堂儿的到亿万富豪,人生能有如此大的飞跃,就是李嘉诚从给人端茶倒水的细节中学到了真本事。因此,让孩子学会如何对待小事,在小事中锻炼自己,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取到令自己成为天才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