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成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行的修养,德行充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力量。
1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教育要使孩子内心有所触动
释义:不拿出真诚,不能打动对方的内心世界,就不能让人有所感动。
导读:当你面对喜欢打架、整天沉迷上网、说谎话、淘气、喜欢攀比、乱花钱的孩子时,收起你絮絮叨叨无休止的说教,停止你劳心费力的监管,拿出你的“精”、“诚”,找一个能触动孩子内心的教育方式,孩子自然就听你的话。
不少父母觉得,孩子若不是一个“好孩子”,他就会不听话。他们的话对于孩子来说置若罔闻,丝毫起不到教育作用。这时,父母会觉得,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问题使得他们不听父母的话。
很少有父母觉得,是自己的说教方法有问题,才使得对孩子的教育不起作用。其实,不是孩子太不听话,而是父母的说教有问题。《庄子·渔父》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就直接指出了父母在教育孩子,特别是在教育一个有问题的孩子时所存在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原因是父母的言语不能够打动孩子。
庄子从一个反面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换句话说,要人接受你的观点、看法,就必须要打动对方。用什么打动对方呢?庄子说得很简单:精和诚。诚我们很容易理解,是真诚。那么,打动一个人仅仅靠真诚还是不够的,于是庄子提出用“精”。
后人在看这句话的时候,往往很难准确理解“精”的含义,原来,“精”在这里没有一个准确的含义,有人说是精干的意思,显然不对,精干和真诚就能打动人吗?所以说,庄子说的“精”,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我们不妨理解为让对方内心有所触动的言行,一定要说得具体一点,那就是“打动内心”。因而,“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可以这样解释:“不拿出真诚,不能打动对方的内心世界,就不能让人有所感动。”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其症结往往就在于言语没有触及到孩子的内心,语言一旦触动孩子的内心,孩子才会彻底地醒悟。
魏晋年间的皇甫谧从小就过继给了他的叔叔。小时候的他是一个异常顽劣的坏孩子,他不务正业,村子里的人都称他为小霸王。一次,他摘同学家的枣子被人责骂,他就偷偷将人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不久就枯死了。这是很恶劣的做法,全村人都很讨厌他,也很少有人理睬他。皇甫谧到了十七岁,虽然长得人高马大,可整天还是东游西荡,横行乡里。叔母对皇甫谧的顽劣非常气愤。一天,她把顽劣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偷来了香瓜、甜果送给叔母,想以此来讨叔母的欢心,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气愤地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哭着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这样不争气,你要真心孝顺叔母,就变得好点。”
皇甫谧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悔过自新,后来成了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
叔母的话在今人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说教,可为什么能让皇甫谧改过自新呢?从“噙着泪花发誓”看,叔母的话肯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从偷瓜果讨好叔母看,他很在意叔母情绪的好坏,再说,那时父母在子女面前是绝对的权威,叔母“哭着说”,使皇甫谧深感叔母的慈爱,这更能打动他的心。因此,对孩子的说教,不一定要有多少大道理,关键是说教应有个适当的人,并且能找准触动点,这样就会很快转变一个人。
不难看出,不同的孩子,能让他有所触动的地方是不同的,父母要善于找准教育的角度。在笔者曾经就读的一所农村高中里,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吴大定复读了一年后依然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他没了信心,也没有了复读的勇气,决定放弃再次复读,可年迈的父亲希望孩子能上大学。父亲无法改变孩子的决定,就是七姑八婆都来劝说,吴大定依然固执己见。无奈之下,他的父亲找到了当时的校长。校长让吴大定第二天到学校找他。
吴大定如约而至,当他推开校长办公室门的时候,迎接他的竟是校长的一记耳光。校长似乎还不解气,还踢了他一脚。吴大定没有任何反应,按理校长没有理由去打他,这一下子把他打懵了。正在吴大定不知所措的时候,校长却对他喝道:“你给我跪下!”
吴大定没按照校长说得办,怒火中烧地问道:“你凭什么这样做?”
“就凭你那两分。”校长说道。
校长的这句话一下子浇灭了学生心头的怒火,吴大定愣住了。校长接着说道:“你知道吗?从你复读的那一天起,我就对你寄予厚望。你在复习的时候打架,敲诈低年级同学的钱物,我从没有亲自找过你。因为我知道你很聪明,想你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定能考上你理想的大学。可是,结果怎么样?你不是对不起我,你更对不起的是你自己和你年迈的父亲,你就是天,我也要揍你。你给我跪下好好想想!”校长说完,拉开办公室的门自己出去了,把吴大定一个人留在了里面。
十分钟以后,校长回来了,却看见吴大定跪在了那里,两眼还含着泪水,他走过去一句话也没有说扶起了他,接着,校长还给他倒了一杯水,并拿毛巾给他擦干了泪水。
……
第二天,吴大定又来到了学校。在这次再复读的一年里,他像被施了魔法,与从前大不一样了。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开大学,随后留学日本。现在在上海一家跨国公司任CEO,他成了那所乡村高中最有出息的学生之一。
原来,吴大定的父亲找到校长时,校长对吴大定并不了解,因为学校的学生太多了。他马上到吴大定原先的班主任那里了解情况,班主任告诉校长:“吴大定母亲死得早,一直和父亲生活。这个孩子有些自卑和叛逆,在学校一直喜欢打架闹事,学习没有十足地用心。但他很聪明,成绩还不错,另外,这个孩子虽然对老师不太尊重,但对含辛茹苦把他带大的父亲却十分孝顺。他不再想复习,其中也有不想让父亲再受累的原因。”最后,班主任还提醒校长:最好不要再让他来复读了,因为在去年复读的时候,吴大定就惹出很多乱子,这样的孩子是无法管教的。
在了解了吴大定的情况以后,校长决定用非常规的办法让吴大定来复读,并使他改变以往的恶习。
按道理说,这种打孩子的教育办法是任何人都不会赞同的,但这位校长以为,如果能改变一个孩子,又不会给孩子留下不良阴影的话,好方法为何不用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校长的做法。
这其中的关键是校长找到了最能触动吴大定内心的地方。一个坏孩子,常常缺少人对他的关注和赞赏,老师们就对吴大定没有好印象。家庭母爱的缺失,使吴大定感到自卑,他觉得别人瞧不起他。于是,校长用“我就对你寄予厚望”、“我知道你很聪明”、“一定能考上你理想的大学”等这样的语言来迎合吴大定的内心需求。吴大定在听完这些话认为:“原来校长这样关注和认同我呀!”这会给他自卑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触动,同时,会给吴大定带来自责:“校长对我这样的欣赏和关注,我却令他失望。”但是,如果校长仅用语言来对吴大定这样说,是不会令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信服校长“曾经给予厚望”的。吴大定明白自己已经不是学生了,就是还是,老师也不该打自己呀。校长上来给他一顿打,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法,吴大定会自己去找校长打他的理由:校长对自己的期望太大了,可能是“爱之深、恨之切”的原因。这样,吴大定反倒不会在意校长打他了,内心不仅多了一份感动,更对校长曾对他的关注深信不疑了。再加上校长说他“对不起年迈的父亲”,这又使吴大定心里多了一份愧疚。因此,校长的做法对吴大定非常有效果。
后来这位校长谈到这件事时说道:“其实,我打他也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会伤到他的。当时,我的这种做法有没有效果,就看他会不会自己跪下,他跪下了,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对自己的学习也下了决心了。”
校长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一个巴掌和一个非常规的要求,给孩子带来了三种触动,正是这些触动,才使得一个坏孩子成了才。后来校长还调侃说:“当时他要是跑到法庭告我殴打他,我校长的脸面就没有了,中国也会少了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因此,当你面对喜欢打架、整天沉迷上网、说谎话、淘气、喜欢攀比、乱花钱的孩子时,收起你絮絮叨叨无休止的说教,停止你劳心费力的监管,拿出你的“精”、“诚”,找一个能触动孩子内心的教育方式,孩子自然就听你的话。
2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傻”孩子往往会有大出息
释义: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导读:在一些父母的眼里,孩子聪明伶俐,他们开心不已,对其充满期望;孩子要是显得有些“笨”,有些“傻”,他们就会感到没了希望,有的还为此长吁短叹。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聪明伶俐,犹如桂树或漆树,总是让人喜欢对其充满希望;那些显得有些迟钝的孩子,父母对其却万分失望。父母不明白,聪明伶俐的孩子固然很好,而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傻”孩子往往会比聪明伶俐的孩子更能成大器。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的大意是: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漆树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有人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反映庄子的无为思想。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庄子的这句话所隐含的深刻的家教智慧。
在一些父母的眼里,孩子聪明伶俐,他们开心不已,对其充满期望;孩子要是显得有些“笨”,有些“傻”,他们就会感到没了希望,有的还为此长吁短叹。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聪明伶俐,犹如桂树或漆树,总是让人喜欢对其充满希望;那些显得有些迟钝的孩子,父母对其却万分失望。父母不明白,聪明伶俐的孩子固然很好,而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傻”孩子往往会比聪明伶俐的孩子更能成大器。
在庄子看来,“有用”中的“之用”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无用”中的“之用”是一种潜能,是人们看不见的能力或用处。“无用之用”往往会比“有用之用”要大得多。
因而,父母可以用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句话来提醒自己:聪明伶俐的孩子能成才,而发挥出孩子的潜能,“傻”孩子往往会有大出息!
现在可以这样告诉一些认为自己孩子很笨的父母:不是你的孩子笨,而是你没有发现孩子聪明的地方。
法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这里所说的“普通的孩子”,就是人们所说的“笨孩子”;这里所说的“教育得法”,就是告诉人们,要针对孩子的“潜能优势”进行教育。有的孩子不是真的智商有问题,而是孩子隐藏了自己的优势,展示了自己的劣势。因此,要使孩子聪明起来,父母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
毕加索小时候是一个笨孩子。老师认为他根本就不具备学习的智商,好多次跑到毕加索的父亲何塞面前说毕加索有“痴呆症”。就连同学们也常常嘲笑毕加索:“呆子,二加一等于几?”面对这种状况,毕加索和他的父亲都陷入了深深的苦恼之中。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年幼的毕加索不知为什么对母亲大起来的肚子发生了兴趣。
他好奇地问妈妈:“妈妈,里面装了什么?”
“一个弟弟或妹妹。”母亲说。
“谁把他们装进去的?”
“是你的爸爸。”妈妈回答。
“那么,妈妈,爸爸是怎么装进去的?”
大人们发出了哄堂大笑,旁边的两个未婚女孩红着脸跑开了。
毕加索却用画笔描绘着自己的母亲,看到画上的妈妈挺着一个大肚子,大人们都笑弯了腰,没有人再回答毕加索的问题,毕加索更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但是,他的父亲何塞却发现了毕加索绘画的天赋。父亲认定,自己的这个“笨儿子”一定会在绘画方面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于是,何塞就把自己这个笨蛋儿子送到当地一所有名的美术学校学习。毕加索在绘画时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力,他可以一连几个小时不放下画笔。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被发现后,使这样一个连“二加一等于几”都不一定知道的孩子,却在艺术的长廊里与达·芬奇齐名。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有巨大的潜能有待挖掘,关键看父母是否能及时发现。你的孩子或许原本是一匹很好的“千里马”,但由于你没有及时地发现,没有及时地挖掘好孩子的潜能,使原本很好的一匹“千里马”,因没有伯乐而默默无闻。当然,孩子的潜能和天赋更不会一目了然,而且一个孩子究竟有多少潜能和天赋,没有人能测量和估计得到。它需要教育者去发现和培养。为了发现孩子的潜能,父母要对孩子保持赏识的心态和积极的言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观察孩子做一件事或与别人交往中的特征……把这些表现记录下来,就能归纳出孩子的特长,从而来引导他。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和特长后,别忘了给孩子练习的机会。有些父母不要孩子做事,父母把孩子的表现机会“洗劫”一空,这样,父母就无法让孩子显现优势。
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一个正常的健康人只运用了其潜能的10%,并称这一观点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潜力,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每个孩子在聪明面前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