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小时候开始说话较晚,上学后又总是学不会写字。父亲看到儿子在学校的表现,便认为他是个“笨儿子”。于是福楼拜只读完了义务教育。父亲想让儿子继承他的医生职业,就整天不离左右地看管他用功,但儿子的学习还是很糟糕。18岁时,当父亲知道福楼拜没有当医生的愿望时,便又逼迫他去巴黎学习法律。以后尽管经过多次努力,但想考进高一级学校的努力都失败了。父亲对他的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据说,父亲后来对他失望之极,干脆就对他放任不管了。这种放任使得福楼拜脱离了父亲的要求,发挥出他本来的才能。他闭门不出,阅读所有的文学著作,沉迷于幻想之中,然后就接连不断地创作出惊世骇俗的文学作品来。
福楼拜的成功并不是父母教育的结果,而恰恰相反。因此,现在的父母应该注意到:尽管我们曾千方百计地尝试使自己的孩子成才,不但没有效果,还常常事与愿违。很多父母把这种失败归于“孩子太笨”,但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潜能优势是不同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方向错了。
在《逍遥游》中提到:不中绳墨的大树、不能为瓢的瓠等,但庄子不因为“不中用”而放弃对它们的价值评价,认为大树即使无可取材,也可以用来点缀风景,让人逍遥自得地在大树下乘凉。大瓠不能为瓢,可以当做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在庄子眼里,天生之材必有用,别人认为没有用的东西,但经过价值估量,因材而用,都可以变为有用的东西。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站在孩子的高度看世界
释义: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导读:由于父母常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所做事情的对错,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委屈和冤枉,孩子与父母的心就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情感上的疏远就不言而喻了。
庄子与惠子辩游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的机智和善辩,同时我们也能从中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世界,我们常常无法用自己的感受去推知别人的内心。
可是,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根本不会注重孩子的感受,这样,常常会在无意中伤害到孩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自己不满5岁的孩子逛街,孩子从家里出发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的,可每次逛街不到一会儿,孩子就会哭闹着要回家,这让孩子的母亲很恼火。但奇怪的是,孩子只要和他的父亲一起逛街,他从来不会吵着要回家,而且孩子还会表现出非常开心的样子。因此孩子渐渐地和父亲亲近起来,当有人逗问孩子爸爸妈妈最喜欢哪一个时,孩子就会天真地说:“最喜欢爸爸,不喜欢妈妈”。这让平时花很多时间照看他的母亲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母亲思前想后,也找不到自己给孩子造成不好印象的原因,自己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能算得上是一个好母亲,她百思不得其解。
但不久,母亲终于明白了孩子疏远她的原因。有一次,在一条繁华的街道上,她蹲下身来为儿子系鞋带,母亲无意抬起头来发现,从孩子的角度看,在这个繁华的街道上,一个5岁的孩子什么也看不见。因为没有高度,落在孩子眼里的,只有一双双粗大的脚和男男女女的裤脚……都市的繁华与精彩,在孩子看来竟都淹没在周围的人群里。母亲明白了,孩子每次跟她逛街,她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在街道上,这样孩子就什么也不能看到。但孩子和他父亲在一起的时候,他父亲喜欢把他扛在肩膀上,街市上的繁华就会尽收眼底,孩子自然喜欢和父亲一起逛街。
从此这位母亲明白了,如果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就是你付出的辛劳再多,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会融洽,因为孩子更喜欢和他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的父母。
由于父母常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所做事情的对错,这样势必会给孩子造成很多委屈和冤枉,孩子与父母的心就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情感上的疏远就不言而喻了。
2000多年前的庄子提醒我们,用自己的感受不可能推知别人的感受,那么,父母怎么做才能体会到孩子的真实感受呢?
在美国,父母和孩子说话总会蹲下身子。在美国的教育者看来,由于成人的身材高大,站着对孩子说话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压迫感,这样孩子就会感到不舒服,更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因此,美国很多父母在和自己的孩子说话时,他们都会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弯下腰或双脚踏实地蹲稳,眼睛尽量降至与孩子的眼睛同一高度,用温和、慈爱的眼光看着孩子,用柔和、自然的语言和孩子说话。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谈话,孩子能感到父母给他带来的快乐和踏实,更重要的是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尊重。父母能蹲下来,与孩子的距离没有了,两者之间的心就会贴得更近。
当然,父母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并不意味着对孩子的迁就。有的父母对孩子“平等”相待,什么都要依着孩子,就给孩子造成了任性的性格,孩子什么都不听父母的了。其实,这是父母追求与孩子平等时走向了一个极端所造成的。当父母和孩子站在一个高度说话、做事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给孩子多讲道理,让孩子在感受平等的同时,更保持对父母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不会偏离“平等”的轨道。
世界上所有的东西和规则都是大人设计的,他们不用像孩子那样仰视、不用踮脚、更不用坐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能看清楚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站得太高,不了解孩子的世界,以至于曲解了孩子。父母要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看世界,就需要蹲下身子,这时,也许父母才不会再嫌孩子和我们的认知不一样,怪孩子总不让父母省心,因为蹲下身子父母才知道,站在孩子的高度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天地。
就让我们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一看他们的世界。站在孩子的高度,可以和孩子一同欣赏美丽的风景,可以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思考问题……这时,父母就会发现,与孩子的沟通会变得无限顺畅,代沟会荡然无存,孩子的心与父母紧紧地贴在一起。
4不以物挫志
——让孩子学会玩
释义:不因外物扰乱自己的心志。不可玩物丧志。
导读:庄子告诫我们“不以物挫志”,关键不是罪在“物”,而是罪在“用物”的方式。为了杜绝孩子玩物丧志的发生,应该让孩子学会玩,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玩,这样,孩子不仅不会丧志,更能提高智商,增加与父母的感情,父母就彻底不用对孩子“玩物”担心了。
庄子看到了文明的负面,认为随着“文明”的进化,人类的发展迷失了方向,造成了机谋、欺诈、诱饵、陷阱,人往往死于别人的机关暗算。为避免“中于机辟,死于网罟”,庄子要求“物物(控制外物)而不物于物”、“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丧己于物”,以此保持人格的纯洁性和独立性。
庄子还有强烈的反异化思想,也就是反对人与自我、人与本性的分离,反对人被外物所驱使、控制,迷失在社会之中以及金钱、名利、灯红酒绿之中。
仅从父母教育孩子的角度看,庄子的话就很有道理。不是吗?不是有很多孩子沉溺于电脑、游戏机以及名牌时尚用品中不能自拔吗?
那么,看了庄子的话,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否就应该杜绝孩子“玩物”呢?回答是否定的。
在实际中,我们无法让孩子与“物”彻底隔绝。再者,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的成长,它就像维生素一样必不可少,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劳动同样重要的意义。”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他一定也是一个喜欢玩耍的孩子。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往往与他的“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玩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内容,孩子首先是在玩耍中认识客观世界、获得身心各方面发展的。
这时,我们的父母可能会很矛盾:一边是庄子“丧己于物”的警示,一边是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对待孩子的“玩物”,到底要采取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在一些父母看来,玩,似乎是一个孩子不能成才的根本原因,因此,很多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有太重的玩心,他们会千方百计地不让孩子去玩。于是不让孩子玩积木,不让孩子玩电脑,不让孩子玩电玩……这种做法是对“不以物挫志”的曲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与“物”隔绝,就不会“丧志”——很多父母都会这样曲解庄子的这句话,但庄子并没有这样的意思。
“不以物挫志”,仔细分析庄子的这句话会发现,庄子在这里也只是指出了“物”的负作用,警示人要与“物”保持距离,不沉溺于物,并没有完全排斥“物”,庄子隐含的意思是:人要学会用物,学会“玩物”,这样就不会“以物挫志”。
所以,庄子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这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学会玩,这样就能解决“以物挫志”的问题。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伊雷娜,二女儿艾芙。居里夫人在对她们要求严格的同时,更注意如何让孩子学会玩。在自家的花园里,居里夫人为孩子设置了吊杆、一条滑绳、吊环和秋千,她把花园变成孩子们的乐园。每天功课一完,居里夫人就让这两个孩子到外面尽情地玩耍。有时候,无论居里夫人工作得如何疲倦,她都要抽出时间陪女儿骑自行车出游。居里夫人用让孩子学会“玩”的办法,成功地发掘了两个女儿的天赋,最终使她们成为杰出人物:大女儿伊雷娜在1939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小女儿艾芙成为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
很显然,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变成有用之材,就要教会他如何去玩。让孩子学会怎样玩,怎样在玩中达到提高智商的目的。在孩子的玩耍中,父母要成为一个指导者,但这种指导者不是干预、控制孩子的玩耍,而是让孩子玩得更开心、更安全、更高级、更有效。父母的这种指导作用体现为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让孩子学会玩,就不会玩物丧志。
(1)父母要让孩子放开手脚去玩。
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就能够激发孩子玩耍的兴趣。因此,父母要让孩子放开手脚去玩。父母不要因为孩子在玩耍中常犯一些小错误,而限制、干预孩子的玩法。如果这样,就会淡化游戏给孩子带来的自由和愉快。另外,教孩子玩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意识,让孩子独立地玩。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就较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玩也是这样。他们会把初生的婴儿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里,让孩子自己睡,因此,一岁多的孩子大多能自己玩。父母不要怕孩子在玩中摔疼、摔伤,总陪在孩子身边,时间一长,孩子就养成了依赖成人的坏习惯。在游戏中孩子不会自己去思考问题,也就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健全发展。让孩子成为玩耍的主导者,这样才能让孩子享受到玩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2)父母是孩子游戏质量的提高者。
游戏是孩子玩的主要方式,孩子能在游戏中锻炼自己,但这种锻炼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孩子游戏的质量。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游戏作出适当的引导,使孩子玩得更健康、更有益。家长应多关心、了解孩子的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正面引导孩子去游戏,这样孩子才可以在游戏中受益。
另外,现在电视、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和因特网这些现代的东西,使孩子渐渐失去了与大自然亲近和相处的机会。所以父母要多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让孩子在自然界中进行“绿色”游戏。在户外,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玩,小伙伴们尽情嬉戏。因此,倡导“绿色”游戏,就是创造性地让孩子多接触水、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扩大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感,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
(3)父母与孩子一起玩。
父母和孩子一起玩,还可以增加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很多与自己孩子关系融洽的父母,他们都会有一些“孩子气”,这种“孩子气”实际上就是这些父母喜欢按照孩子的规则和孩子一道玩耍。和子女一起玩球、捉迷藏、野餐、放风筝,孩子看到父母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也会感到生活充实、有趣。孩子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获得了亲情给他带来的很多快感,这种快感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得到升华。可以说,很多人对童年永久的记忆,大多是与父母一起游戏的场景。其实,增强与孩子情感的活动无处不在,就是简单的郊游也能促进孩子与父母关系的亲近。比如在夏天,晚上与孩子一起外出散步,数星星、唱歌谣,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中孩子会对此终生难忘,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会使孩子对父母更依恋。因此,陪孩子一起玩,就像是“储蓄”一家人的亲密一样,它能让孩子在欢乐的氛围中成长,更能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
庄子告诫我们,“不以物挫志”,关键不是罪在“物”,而是罪在“用物”的方式。为了杜绝孩子玩物丧志,应该让孩子学会玩,选择合适的方式让孩子玩,这样,孩子不仅不会丧志,更能提高智商,增加与父母的感情,父母就彻底不用对孩子“玩物”担心了。
5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让孩子的胸怀宽广些
释义:把天地万物看成一个东西,心里就别无他物。
导读:在当今社会里,因为孩子在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宠爱,很容易养成心胸狭窄的毛病,变得自私自利,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对孩子有极大的危害,将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数不尽的烦恼。
庄子归纳“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表达“心物一元”的观点。这个“天地一指也”的“一指”,并不是一个手指,而是一个东西,是一体的意思;“万物一马也”是以宇宙万物不过是一匹马来作比方,整匹的马,有马头、马脚、马尾、马毛……所有天地间的万物,就好像马的头、马的脚、马的毛……总合起来,才叫一匹马。离开了马的头,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尾巴,也不是完整的马,离开了马的任何一样,都不是完整的马。由众归到一,由一散而为众。明朝憨山大师有两句著名的诗:“天地蜩双翼,乾坤马一毛”,他的这句名句观念也是应庄子的“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来的。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的胸襟是非常博大的:天地、万物是多么的纷繁复杂,但在庄子的眼里却都变成了“一”。他是将天地、万物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花鸟虫鱼等进行了“打包”,然后进行简单处理。
所以说,庄子之所以能成为圣贤,与他宽广的胸怀是分不开的。“心物一元”让庄子摒弃了很多烦恼,活得逍遥自在。
我们可能不能像庄子那样超脱,但从庄子这两句话中也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的心胸必须宽广一些,这样才能做出一番大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