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狭窄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即便他才华盖世,最终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例如我们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都不免会为周瑜感到惋惜和遗憾。想他羽扇纶巾,谈笑间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的雄才大略;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喝醉之后还能听出曲中的谬误,以至于有人为了能得到他的垂青,时时误拂弦;吴主孙权对他言听计从,视他为左膀右臂。按说此时,正是他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好时候,却只因为对诸葛亮的嫉妒,英年早逝,吐血而亡。
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做出一番大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是否有足够宽宏的气度和胸怀。在佛教里有一个大肚弥勒佛,他以自己大肚能容的形象教育着一代一代的世人。我们也一直把那些不因小事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人称为大器之才,认为他们能得人心,能成就大事业。事实上的确如此,对于那些没有任何价值的事不耿耿于怀的人,他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遇到令自己不满意的事情也不会满腹牢骚,不以自我为中心,能够听得进别人的忠告,在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推己及人,有接纳他人不同意见的雅量。
在当今社会里,因为孩子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的宠爱,很容易养成心胸狭窄的毛病,变得自私自利,容不下别人。心胸狭窄对孩子有极大的危害,将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数不尽的烦恼。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我们经常会看到关于一些孩子因心胸狭窄而走向极端的报道。
某学校一名初一学生,一天放学之后,边听着“随身听”边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时,一个同班同学走过来,以开玩笑的方式把他的“随身听”抢了去。当时有很多同班同学在场,他觉得自己因此很没面子,于是决心要报复。第二天,他纠集了两个社会上的“朋友”,早早就来到学校门口,对那个同学大打出手,其鼻梁也被打成了粉碎性骨折。
广州珠海区某学院一名入学没多久的新生,因为受不了同寝室里一位同学晚上睡觉的呼噜声,几天后就坠楼身亡了。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孩子从儿童长成大人,再到参加工作、结婚生子,其间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作为父母,当然希望自己孩子的人生路是一帆风顺的,可每一个成年人也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既然这样,为人父母的就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格,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里能正确地面对每一个困难。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所以最难得的是面对不如意的事情时的心态。心胸狭窄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会愤怒、暴躁、胆怯、失望、惧怕、憎恨等,从而使自己陷入恶劣的心境中无法自拔,甚至还会因不冷静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一则《马鹿争食》的寓言故事,就很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一片草地上,青草茂盛,溪水清澈,一匹马在里面自由自在地生活着。这里的水草是如此充足,它每天都能美美地享用,再也不会为吃饱肚子而发愁了。可是不久之后,有一只鹿无意中也来到了这片草地上,见这里水草丰盛,于是就留了下来。
本来这片草地上的水草足够马和鹿享用了,如果它们能好好相处下去,生活还将像以前一样美好。可惜马并不这么想,它认为这只鹿的到来危害到了它的利益,搅乱了它的生活,因此它开始焦虑不安,觉得如果不把这只鹿赶走,自己将永无宁日。于是在一天清晨,这片草地上就爆发了一场马鹿之间的战争。最后,鹿靠着自己一对锐利的角打败了马,把它赶出了这片草地。
落荒而逃的马很不甘心,可自己又确实打不过鹿,于是决定去请人来帮忙。可人并不愿意无偿帮助它,于是提出一个条件,那就是人要骑在马的身上,并给它带上辔头。
人骑着马,赶走了鹿,可马因此也被拴在槽头,失去了自由,再也不能过以前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心胸狭窄的人一般很难与人相处,因为他们只在意别人的缺点,根本不知道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的长处,结果必然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然而,每个人都有与人交流的欲望,以此来排泄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烦恼,可身边若没有朋友的话,就会形成有苦无处诉的境地,进而使情绪陷入消沉和悲观之中,如同石头掉进泥沼中一样,难以自拔。
有这样一个孩子,无论在父母还是学校老师的眼睛里,他都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因此从小在他周围就不缺少夸奖和赞美之声。在这样一个环境的熏陶下,他逐渐变得越来越娇纵,养成了心胸狭窄的性格,听不进别人一句批评的话语,容不下其他人比自己优秀。一天,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比他差的同学,这让他很生气,课下就把那名同学给打了。为此,老师对他进行了一番批评教育,他回家之后就逼着父母给他转学。
他先后转了五所学校,每次都是不能接受老师对他的批评。转到第六所学校之后,没几天,又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了口角,搞得全班人都不愿意和他交往。班主任知道以后,和颜悦色地劝说他改掉自己的毛病。可就是因为班主任的这句话,在接下来的好几天里他都吃不下、睡不着觉。后来,他告诉父母说自己不想再去学校念书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越来越细致了,可我们把注意都放在了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性格,尤其是豁达性格的培养。很多家长在认识上存在着这样的误区,那就是认为孩子的性情是天生就有的,根本不在于后天的培养。其实,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就如同一张白纸,后来的色彩都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学习。这个道理很浅显,如果一个孩子生下来耳朵是聋的,那他肯定不会说话,因为他听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也就无从模仿。儿童心理学家就曾指出:孩子性格的生成,很大一部分受到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有东西不懂得与人分享,缺乏与同龄孩子的交往和接触,就会因此养成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目中无人的狭隘性格。
为了孩子能得到良好且健康的发展,一方面,父母要尽早纠正孩子的一些“小气”行为,例如告诉他食物要分给别人一起吃,学习用具和玩具如果小伙伴借去用也应该答应;另一方面,父母也要给孩子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孩子,比如生活中和邻居融洽相处,乐意把东西借给对方。孩子有模仿的天性,而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最直接和长久的。因此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慷慨的榜样,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豁达的性格。
6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
释义: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
导读:当下,很多社会不良风气正往家庭和校园里渗透,由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旺盛的发展期,他们对一些诱惑往往是敢想敢干。孩子缺乏认识事物、分辨事物的能力,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自己误入歧途而受到伤害。
《庄子·列御寇》中说:“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有人说,庄子是在借孔子的口告诫人们人心是不可捉磨的。他同时指出,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却面容复杂多变,且情感深深潜藏。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溢,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有的人外表拘谨内心急躁却通达事理,有的人外表坚韧却懈怠涣散,有的人表面舒缓而内心却很强悍。
父母应该意识到,或许正是“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当下,很多社会不良风气正往家庭和校园里渗透,由于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旺盛的发展期,他们对一些诱惑往往是敢想敢干。孩子缺乏认识事物、分辨事物的能力,因此,他们常会因为自己误入歧途而受到伤害。换句话说,就是孩子不能抵御生活中的一些诱惑。有一些事之所以被称作“诱惑”,从字面上可以这样去解析:“诱”是诱饵的意思,也就是说表面上看似很好,很吸引人,但背后却隐藏着“杀机”;“惑”的意思就是看到诱惑的人头脑就不会清醒,他们会被那种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不能看到隐藏着的“杀机”。因此,很多人就栽倒在诱惑的面前,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辨别善恶的能力。所以,若要让孩子独立,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那么,如何教育孩子辨别善恶呢?
(1)在文化艺术的学习中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
在孩子对一些文艺作品欣赏的过程中,父母要适当给孩予以辅导,让孩子了解作品的背景,抓住作品的精神实质,而不要错误地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如《历史的天空》这部电视剧,说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梁大牙从一个伙计到将军的英雄故事,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电视剧。但是,有些孩子只是看到梁大牙鲜明的叛逆性格,竟把梁大牙的叛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孩子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看什么、怎样看,应该进行指导,这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在观看影视作品、阅读文艺作品后,父母要和他们平等交谈,在交谈中帮孩子分析这些作品的思想性,使孩子正确认识这些作品的主题,引导孩子学习正面人物的好品德,对反面人物产生憎恶感。这样,孩子就会从文化艺术的学习中提高自己辨别善恶的能力。
(2)在生活的小事上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
其实,生活的一些小事最能锻炼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因为这些小事能让孩子接触社会中众多的人和事,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多增强孩子善恶观念的资源。例如在社会活动中,孩子为大家做了好事,老师和父母就会表扬他;如果发现孩子不讲社会公德,父母和老师就会立即制止,并且对孩子不对的地方提出批评……这样,就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会渐渐地明白社会崇尚的是什么,不仅辨别善恶的能力会提高,而且会身体力行。
(3)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发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
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几个英雄的形象,孩子就会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楷模。这是父母最生动、最实在的教育方法之一。榜样是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优秀典型。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喜欢拿自己与优秀的人相比,希望自己能够像优秀的人一样。父母可以抓住孩子的这种崇拜心理,帮孩子选择一个疾恶如仇的榜样,让孩子运用榜样来激励自己,从而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
总之,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将有利于他健康的成长。有这样一个希腊神话:在海上有一个海妖,它是半人半鸟的样子。当有船经过它所住岛屿的时候,它就用美妙的歌声去诱惑船员。一般缺乏判断力的船员就会被它的歌声所吸引,从而让航船接近海妖,结果,一只只航船都因被它诱导而撞到暗礁上沉没。但有一个叫奥德修斯的人,他能辨别出海妖的歌声,当他靠近海妖时,他事先用蜡封住船员们的耳朵,然后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就这样他顺利地避开了海妖歌声的诱惑,顺利地完成了海上航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辨别出善恶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很多类似“海妖”的东西,如果能辨别出来,孩子就会像奥德修斯一样在邪恶面前很好地保护自己。
世界上最复杂的是什么?是人,是人的心。所以,在我国就有“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难测,海水难量”等说法。在国外有“给人类带来最多灾祸的就是人类自己”、“人,最害怕的是人”等谚语。因此,提高孩子辨别善恶的能力,能保证我们的孩子顺利成长。
7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释义:鱼儿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导读: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自由可以让孩子充满灵气和童心,充满个性和幸福,并在不知不觉中长大。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是庄子的名言,在他看来,人对自由的渴望,犹如鱼儿离不开宽广的江湖。在这里,庄子推崇的是自由之道。庄子对自由的崇尚,也集中反映在他的名篇《逍遥游》中。对庄子来说,“游”就是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的家园,使自我“诗意”的“栖居”、自由的存在。庄子的“游”创造了一个“精神天堂”或“精神乐园”,在此,人将获得超越、永恒和宁静。
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为后人提供了精神营养。
可以说,无论是圣贤还是凡人,自由都是永恒的追求,因为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都看不到这点。
对孩子过于管教和限制已经成了我国父母家教的特点,有45%的孩子表示“父母总不让我做想做的事”,有30%的孩子表示“父母常侵犯我的隐私”……更多的孩子渴望在家里能有一片自由的天地,然而父母总是限制他们,这种矛盾往往会造成父母和孩子间不和,有的还会造成悲剧的发生。
在某少管所,16岁的李某原是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日常使用的物品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父母买什么他就用什么;自己的作息时间都是按父母的要求严格执行的,就是在星期天,李某也没有权力安排自己的时间。父母从交友、穿衣、听音乐、看电视样样都要管。李某上了中学以后,他就渐渐反感父母的这种做法了,因为他做事一点主动权都没有。父母发现孩子对他们有反感的心理以后,对李某要求就更严了,特别是父亲,李某稍有不合他的意,有时竟会暴跳如雷,这让李某与父亲经常冲突不断。
一天,因为父亲翻看了李某的日记而使李某满腹委屈,于是他就想报复一下父亲。父亲晚上加班,他有意把进门开关里的电线裸露在外面,当父亲半夜下班回来的时候,一下子就被电流击中了。就这样,李某进了少管所。
李某的做法肯定会令人发指,但其中的根源还是在于父母对他管得太死所导致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僵死”,往往就是父母自己给管死的。因此,父母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才能和孩子的关系和谐,就是有时遇到一些误会,也不会影响自己与孩子的亲近。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往往对父母越反感。可以说,有很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之所以紧张,就是父母对他们管得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