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20

第20章 《庄子》中的家教智慧(4)

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一直很好,从小一直到现在的大三,他和父母相处得就像朋友一样,自己有什么事都能和自己的父母交流。他的父母也是很开明的,在孩子自己的很多事情上,都会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但是,最近他的父亲似乎有些反常,总喜欢在家里挑挑拣拣、这不是那不是的,还喜欢对家人乱发脾气。孩子忍受了很多,父亲似乎也没有“自知之明”。孩子很苦恼,一直以来与父亲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眼看就要在父亲不近人情的脾气中渐渐地淡化。这时母亲就对孩子说,他的父亲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改变,是因为到了更年期,导致性格出现反常。母亲要求孩子对父亲多一些宽容和关怀,等过了更年期父亲就会变好的。从那以后,当父亲发脾气时,孩子也能用宽容的心态对待他的父亲,父亲的反常性格丝毫没有影响到父子间的关系。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也就是让孩子多对自己孝顺。

给孩子自由,常常就是给孩子腾出良好的发展空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老师在课余时间比谁种的南瓜大。为了能使种出的南瓜比对方的大,小万老师每天都非常勤快地给南瓜苗施肥、除草。但小李老师与小万老师不同,他每天只去地里转转,很少看见小李老师给南瓜施肥、除草,要是南瓜苗没什么异常,小李老师就自顾自地做别的事去了。不久,小万老师的南瓜苗相继死去,而小李老师的南瓜苗却长得格外好,最后结出了大南瓜。

小万老师不解地问小李老师:“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南瓜苗,所有的苗却都死光了,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地管理,瓜苗反而长得那么好呢?”

小李老师笑答:“看到它们都在快乐地成长,我当然不用去管它们,而你不管它们的感受,拼命地施肥、除草,它们哪有不死的道理啊!”

小李老师能种出大南瓜,关键就在于他随南瓜苗自然地生长。

父母的教育也应该顺着孩子的天性,随着孩子自由成长的规律。有个教育家曾说过:“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自由可以让孩子充满灵气和童心,充满个性和幸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自由、快乐,这是所有孩子向往的生活,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就会使孩子获得健康、纯真、充满诗意的生活。这样,孩子与父母才不会有太多的矛盾和冲突,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才会高度地交融在一起。

8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换个角度看孩子

释义: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导读:对于好孩子,父母要看到他优秀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他的缺点;对于有很多不足的孩子,父母在看到他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孩子,才能拿出合理的教育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

我们常看到,一些父母在谈论起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那么的神采飞扬,说起孩子的一点一滴,也总是滔滔不绝。每一个孩子在父母眼中都是那么的完美,即使在我们看来,好多都是夸张的形容,例如,明明孩子学习只是中上等,智力也只是普通,但是孩子的父母还总是那么自豪地向别人说自己的孩子聪明得不得了。关于孩子的点点滴滴,在父母眼里总是那么的完美,完美到自动忽略了孩子的很多缺点。

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孩子在他们眼里没有任何优点。

父母在看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走向这两个极端,他们要么就把孩子宠坏了,要么就把孩子贬“死”了。

父母往往只能看到孩子的一个方面,这样做了不但有失公允,而且不能公正地看待孩子也就不能合理地教育孩子。

庄子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意思是说,各种事物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各种事物也无不存在它自身对立的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那一面看便看不见这一面,从事物相对立的这一面看就能有所认识和了解。庄子不仅指出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更告诉人们,只有从多角度去考察一个事物,才能正确把握该事物。

庄子的话对就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好孩子,父母要看到他优秀一面的同时,更要看到他的缺点;对于有很多不足的孩子,父母在看到他同时的时候也要看到他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评价一个孩子,才能拿出合理的教育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

目前对赏识教育无限度的拉长、拉宽、加深,这更使得孩子本身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家长如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把缺点当优点来发展,这样的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要换角度来看孩子的缺点。

对于一个好孩子,父母要让他认识到自己身上的弱点和不足,能够清醒地对待外部的肯定,使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例如,父母要定期与孩子交流、谈心,引导孩子开阔视野,注意发现周围同龄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全面地认识、分析、完善自己。

那么,对于一个有很多不足的孩子,父母又该从哪个角度去看待他呢?

一座破庙,小和尚们都说不好看,只有一个小和尚把头伸到裤裆下面,倒着看:“很好看啊!”几个小和尚倒过来一试:果然好看。老和尚发现了很恼火,把他们都赶走了。见没人,老和尚也忍不住把头伸到裤裆下看,咦!破庙真的好看了!

好多父母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问题,其实只是一念之差。为什么父母教得那么痛苦呢?倒过来,看到本质,也就那么简单。真理和谬论只有一步之遥,我们需要把思维“倒过来”。

生活中更多的是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学习成绩很差,就连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他们不善言谈,行动也没有聪明孩子那么敏捷;他们往往是笨手笨脚的,一件简单的事,他们做起来都会弄得很复杂……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要及时抓住他们的优点,对他们说:“你真棒!”“做得很好!”“你太有才了!”这样的话对孩子说多了,孩子自然就会得到一种心理暗示:原来自己也不笨,自己也会得到他人的肯定。这样,孩子就会不停地向这个方向努力。孩子知道主动地磨炼自己时,就会最有效果,进步得就会最快。这样,“伪笨”的孩子就释放出了聪明的灵气,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的孩子也得到了锻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很聪明了。

这种赞赏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且还能使孩子产生“我不笨”的心理暗示。相反的,如果某个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和其他人说“我这个孩子又笨又傻,什么都不会”,如果经常这样说的话,孩子不笨也变笨了。因此,换个角度看孩子的优点可以增强对孩子的激励性,使孩子感到正是因为自己聪明自己才会成功,这样孩子就会受到鼓舞而不断进步。

作为父母,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是一种智慧,它有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9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

——学会引导孩子学习

释义: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

导读:在教育中,如今的孩子不缺父母对他们教育的重视,也不缺父母对他们教育的物质投入,他们缺的是父母对他们在教育中的引导,这是很多家庭在教育中普遍所缺少的东西。

庄子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然,不教并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问,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孔夫子没有告诉我们这一境界,但庄子告诉了我们。

庄子在《庄子·德充符》中讲道:鲁国有个人叫王骀,他的教学方法与众不同。他站着不能给人教诲,坐着不能议论大事;弟子们却空怀而来,学满而归。而且不可思议的是,他的学生与孔子的学生数量差不多,几乎“与夫子中分鲁”。王骀教学法的奥妙何在呢?庄子发现,原来王骀是一个有着超凡思想境界的人物,他自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他不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永远沉浸在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探索之中,因此,他能在“立不教,坐不议”的情况下做到让学生“虚而往,实而归”。

从“立不教,坐不议”中可以看出,庄子反对灌输式教育,反对教条的说教,认为那样不是和谐的教育方法。但遗憾的是,2000多年前的庄子能认识到这个道理,当下的很多父母却意识不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往往缺乏合理的教育方法,他们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孩子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学习。

有人说,要求孩子学习有错吗?从某种程度上讲,父母把对孩子学习的态度都反应在对孩子的要求上,这种要求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很多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的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只是“要求”而已。父母的这种要求仅是在告诉孩子要搞好学习,至于如何去学习,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怎么解决,却没有给出相应的指导。

对于一个没有成年的孩子来说,在面临父母对他学习的要求时,这种接受是机械的,他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可言,更不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技巧。因此,父母仅仅要求孩子学习,这对孩子的学习是不利的,这无疑是把孩子放在黑暗的森林里,让他自己独自找一条出路。孩子是否喜欢这种摸索,孩子是否知道方向,孩子是否知道方法,这些家长全然不顾,因此更多的孩子会“死”在这片森林里。

所以说,家长要求孩子学习的这种方式不可取,这也是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厌学的原因。

要想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这其中包含着很多复杂的因素:孩子的兴趣、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孩子学习时间的分配、孩子对学习的刻苦程度……而这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就是兴趣,它是经过后天培养的一种心理状态。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上的方法、技巧、刻苦程度等就会有原动力,而这些是家长“要求”所得不到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运用一些方法,对于没有教育经验的父母来说,他们的方法收效甚微。比如,同样是对孩子严格要求,有的父母就能把孩子教育得很好,而有的父母却不行。其中的原因就是,前者的“严”是对孩子要求的一个尺度,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是在引导孩子,从而使其认同这个标准;后者的“严”是对孩子的一个态度,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让孩子对这个标准有个认同的过程——这就是在教育中有无引导的区别。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是“严”字当头,但在严的过程中缺少引导,这种严格就很难得到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中,如今的孩子不缺父母对他们教育的重视,也不缺父母对他们教育的物质投入,他们缺的是父母对他们在教育中的引导,这是很多家庭在教育中普遍所缺少的东西。

因此,对于孩子的学习,父母要改变对孩子那种呆板的“要求”为“引导”,在引导中使孩子获得学习的兴趣、技巧和方法等,这样孩子就会乐于学习,才能得到“虚而往,实而归”的效果。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学习呢?

(1)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对读书有兴趣,那么,家中应该多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书、杂志和报纸。特别在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对书籍所给予的乐趣毕竟不够熟悉,所以家长要常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益的书籍,有必要的时候还要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上的内容,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状况,也可以培育孩子的兴趣。孩子在书香环境中成长,自然会喜欢接近书,喜欢看书。但是,这个环境必须是由简单到位复杂,逐渐变化的,不能一下子提供太多的东西,这样会使孩子无法专心地看某一方面的书。

(2)用正面的语言和亲自示范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有一种好的学习习惯,那么父母最好使用正面的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该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告诉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批评他、责备他做得不对,然后再亲自指导孩子用正确的学习技巧和方法。

(3)孩子专心在做某一件事时,不要去打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