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02

第2章 《论语》中的家教智慧(1)

《论语》是一本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的汇编,由孔子门生及再传弟子集录整理。它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教出了许多有才华的学生,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丰富经验,《论语》一书中对此有较多的概括。《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均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当代人,尤其是家长品读借鉴。

1言必信,行必果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导读:诚信正直的品质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父母存在着“孩子太过老实容易吃亏”的认识误区,作为家长,一定要认清诚信和木讷的区分,应教育孩子以诚实但不迂腐的态度对待他人。“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对于一个人来说,诚信代表着其基本素质,诚信是为人之张本,是生存之原则。要想使孩子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让他们具备诚信的品质。

中国是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自古修身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这些饱含人生哲理的警句一直流传了几千年。

“诚信”不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法和态度,而且也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信”就是守信,意思是说,一言一行都要遵守自己的诺言,不论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凡是自己承诺的便一定要兑现。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这样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如果不讲信用,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称他为人了!好比牛车缺车兒、小车缺车兀一样,这样的车怎么能行路呢?

在孔子看来,诚信不仅是人之根本,而且还是国之根本。《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录: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如何处理政事。孔子说:“让粮食充足,使军队强大,对百姓守信。”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去掉一项,三者之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队。”子贡又说:“如果不得已要再去掉一项,二者之中先去掉谁?”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谁也免不了一死,但人不讲信用就不能立足。”

不难看出,孔子把诚信看做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可以无食,可以无兵,但绝不可以无信!君以信治天下,取信于民者得天下。越王勾践因同民耕,同民食,得天下齐心,直至“三千越甲可吞吴”;唐太宗李世民听信民心,海纳直言,得贞观之治,太平盛世之景象;康熙帝信守先皇“永不加赋”之言,得鼎盛之状,《清明上河图》之观。可见,诚信实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在我国的传统儒学伦理中,诚实守信被视为“立人之本”。不仅是孔子,许多古人圣贤也都强调要以诚信的态度来对待他人。正所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之道,诚之首也。”可见在古人的眼中,诚信被摆在了做人的首要位置。《论语》有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信而后劳其民”;《中庸》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孟子也说过:“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也有“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他事矣”的说法。可见,站在儒家文化的立场来看,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而且是处世、治国的基本原则。

那么诚实守信的意义何在?如果家长把它当做是一种迂腐过时的品格,那么就大错而特错了。诚实于己是对自身人格的一种尊重,于人则是讲求良心和正义的一种大度和自信。守信用不仅体现着相互信任,而且也体现着道德修养,它可以说是缔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若孩子没有诚信,就会失去光明的未来,失去他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污染源,要教育孩子诚实守信,父母必须首先做出榜样。在每一件大小事情上,在每一个行为举止上,都应该让孩子去感受诚信、学习诚信。父母要从细微处着手,以良好的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给孩子制造诚信的氛围,从小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到言传身教呢?《论语》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在《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患了重病,弟子们都以为他时日无多,于是子路安排弟子们以家臣的身份办理孔子的后事,想按大夫的规格来为他治丧。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吗?与其死的时候有家臣,宁可死的时候有你们在!”孔子一生坚守诚信,可是学生们却在他病重的时候弄虚作假,这让他很生气,从他的语气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愤怒程度。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人,即便在病危时也不想改变,此谓身教。

身教的同时不可缺少言传:《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其中有24次体现诚实不欺。这些格言警句被历代中国人奉为做人的标杆。

当代的父母应让孩子树立起诚信而戒欺诈的观念,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思考诚信的问题,让孩子懂得什么是诚信,什么是欺诈虚伪,要旗帜鲜明地表扬诚信的行为,批评欺诈邪恶的行为。要培养孩子从小明辨是非、爱憎分明的能力。发现孩子说谎时,应引导孩子承认和改正错误,对孩子诚信的表现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和鼓励。英国的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父母便是在孩子诚信人生中播种的人。

正如《论语》中所说的那样,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更是立国之本。教育孩子具备诚信的品质比学习一门课程更加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孩子将来一生的发展。失去诚信,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失去朋友,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发展的机会。只有诚信,才是人生的通行证。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告诉孩子,忍耐也是一种大智慧

释义: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导读: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很多父母对孩子是娇宠有加,这往往会让孩子非常随意任性。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后就会形成任意妄为的性格。事实证明,一个没有忍耐性、随意而为的人,迟早会走上人生的歧途。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的确,这句话包含有智慧的因素,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一定会禁得起考验。只有忍得小事,才能成就大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瓦特·米歇尔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对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了跟踪研究,从他们四岁起,一直跟踪了他们整整20年。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一个和蔼的陌生中年男子(瓦特·米歇尔)来到一群四岁的孩子们中间。他给每个孩子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粒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到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这个陌生人走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这粒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五分钟不到,就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也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部分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他们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头埋进胳膊肘里,有的干脆和其他的小朋友做游戏……用这些方法,来抵挡那块糖果对他们的诱惑。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了。最终,那些有足够忍耐力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后来,瓦特·米歇尔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克制欲望的孩子参加工作后,明显比那些性急的孩子具有更强的自信心、竞争力和较高的做事效率;他们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不会慌乱无措,不会轻易崩溃;他们从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并获得成功。而那些没能抵御住诱惑的孩子,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很低,自信心和责任心都不强。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米歇尔的实验则是对其最好的验证。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到底要教孩子忍什么呢?

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忍小忿面就大谋。”你可以告诉孩子:忍匹夫之勇,可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

忍小利而图大业。告诉孩子“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忍辱负重。让孩子知道,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韩信受不得胯下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唐代著名高僧寒山问拾得和尚:“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视我,毁我伤我,嫌我伤我,嫌我恨我,则奈何?”拾得和尚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种忍耐里透着的是智慧和勇气。

让孩子明白,忍耐也是一种美德,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如果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必将使自己受益匪浅。当与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忍耐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这种忍耐无疑是一种大智慧。

在孩子的一生中,谁也不敢保证他总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不如意、不痛快,或者是灾难时,一个人的忍耐力往往对事情的最终结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小地方忍不住而害了大事,这是得不偿失的。

三国时,诸葛亮辅佐刘备在祁山攻打司马懿,可司马懿就是不出来应战。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极尽所能地侮辱司马懿,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侮辱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司马懿就是不出来与诸葛亮交锋。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就不得不退兵回蜀国,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出兵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司马懿之所以不战而胜,就是因为一个“忍”字。

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可能会让孩子痛,但会让孩子痛定思痛;这把刀,可能会削平孩子的锐气,但也可以雕琢出孩子的勇气。

忍耐,是父母交给孩子的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让孩子学会有效利用时间

释义: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导读:时间是把事情做好的一个重要的保证,但是,如果不会使用时间,它就会被白白地浪费掉。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如果时间安排不当,虽然很辛苦,但也许依旧一无所获。因此,孩子是否能学得好,与父母能否正确指导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时间是分不开的。

孔子这句话的内容很简单,但意义深远。时光分分秒秒地流逝,我们也正在分分秒秒地成长和老去。人生不过百年,在宇宙的历史长河中,正如沧海一粟。虽说是百年,但人能活到八十岁就很不错了,这八十年里,有十年是浑然不知世事的孩童,有十年是不能理事的老人。剩下的六十年,有一半的时间要吃饭睡觉,再加上工作、学业,真正留给我们自己的时间能有多少呢?在这不多的时间里,如果我们还要生气、埋怨、悲伤,那实在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一句“逝者如斯夫”,表达了孔子对时光不再、光阴易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孔子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人生哲学。

孔子提醒我们,时间在一天天流逝,并将永去不复返!父母是否也要让孩子紧紧抓住时间的尾巴,让他们的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呢?

父母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让孩子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

(1)和孩子一起执行时间表。

对于孩子合理利用时间能力的培养,父母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孩子制订一些制度性的要求,父母也要成为合理利用时间的参与者。这样可以使整个家庭形成一种合理利用时间的氛围,孩子也会因此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习惯。这样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非常有益。

孩子每天都会有很多细碎的事情,父母可以帮孩子制订一张时间表,让孩子把这些事情都安排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孩子不会落下某些事,便于养成良好的做事习惯;二是父母能够指导孩子把事情安排在更合理的时间来做。当然,父母在替孩子安排时间的时候,不要让这张表成为孩子的专用时间表,父母可以把自己的一些事情也安排在其中,与孩子共同执行这张时间表,这样做也有两点好处:一是对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二是起到监督孩子的作用。表的内容不仅仅要考虑到时间安排的合理性,更要显示对孩子的约束作用。其中包括: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上学和放学、什么时间休息和玩耍、什么时间做功课和什么时间功课结束等。父母要根据人的生理特点和孩子本身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时间表。当父母在安排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考虑到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比如,不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安排看电视。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的时间看书、看报,那么与孩子一起执行时间表就会显得更有意义。

(2)时间安排松紧适当。

要把时间表变成一张能合理利用时间的效率表。但是,有的父母认为,合理利用时间,就是给孩子安排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其实,这与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是两码事。一张合理的时间表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是松紧适当的,换句话说,就是在表上能体现让孩子劳逸结合。

不要让孩子把时间都安排在学习上,而没有一点儿玩的时间。父母要照顾到孩子爱玩的天性,让孩子在学习效率最差的时间段去玩,在最佳的时间段去学习。从孩子的生理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最佳的学习时间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下午三点半到五点半,晚上超过九点就应该让孩子休息,中午的小憩和夜晚充足的睡眠是孩子精力充沛的保证。

(3)把孩子的学习融入生活的情趣中。

要合理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使孩子学得更有趣。父母最好要了解孩子当前有哪些学习任务,这样就可以把孩子要学的有关知识运用到闲暇时的聊天中来。

有一位父亲,看见女儿一脚踩死一只蜘蛛,马上说:“做得对,这家伙对你来说是个罪魁祸首,你今天报仇了。”女儿不解,父亲告诉她:“笛卡儿就是看到蜘蛛在墙角上结网,受到它的启发建立了解析几何学,是这家伙让你在高中的学习又多了一份负担。”父亲的幽默不仅让孩子的闲暇生活更有情趣,而且还能让孩子对自己所学的几何学科增添一份兴趣。

因此,合理利用时间不仅体现在时间的安排上,还体现在闲暇的生活中。使闲暇的生活过得生动一些,也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部分。

(4)监督孩子对时间表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