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安排合理利用时间的方案,可以使孩子有序地进行自己的学习、生活,但很多孩子在执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就需要父母的督促。监督孩子对时间表的执行,并不是强迫孩子。有的父母用惩罚的办法来迫使孩子按表行事,这样做虽然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干了该干的事,但他的心却不在事上,对时间的合理利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对孩子的执行力要有一些耐心,更要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自觉执行时间表。
实践证明,谁能把握时间,谁就能利用好时间,谁也就最能接近成功。父母都想让孩子变得优秀,那么走向优秀的第一步不妨从教会孩子有效利用时间开始。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释义: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最明智的。
导读:孩子能不能学好,完全取决于对学习的态度。求知最忌自欺欺人,不懂装懂。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让孩子成人成才。
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孩子不愿意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认为这样做会让别人轻视自己,使自己很没面子。这种想法常常会成为孩子成人成才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因而孔子告诫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加以隐瞒,不去向别人请教,在别人面前不懂装懂,那他就是太无知、太虚伪了。人不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装懂。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生下来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人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充实自己的。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否则,若像南郭先生那样“滥竽充数”,就只能贻笑大方,最终被社会淘汰。其实,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坦率地说不知道,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一位学问高深的老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知识丰富,记忆力过人,而且还经常去各地旅行,可以称得上见多识广。然而,人们却从未听到过他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假称通晓,他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搪塞,而是亲自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作思考。老教授的这种诚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不善于同他人交往,也不受人喜欢,而敢于说“我不知道”的人,则显示出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某个问题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人们可以从“不知道”中受到教益。
但凡能成大器的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他们面对不了解的事情能够坦然地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学习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促使他们积极采取行动,进一步了解情况,求得更多的知识。
孩子的心理通常是隐恶扬善的,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来掩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宣扬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有时候,为了隐藏自己的弱点和无知,孩子喜欢摆出一副不懂装懂的姿态,殊不知这样自以为是反倒让自己学不好。
有一次,一位外国人去旁听一位美国加州大学著名教授的演讲。课上教授提出他做的老鼠实验的结果。此时,有一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提出了他的看法,并问这位教授,假如用另一种方法来做,实验结果将会怎样。所有的听众全都看着这位教授,等着看他如何评价这个他根本就没有做过的实验。结果,这位教授却不慌不忙、直截了当地说:“我没做过这个实验,我不知道。”
当教授说完“我不知道”时,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类似的情况假如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情形恐怕就会完全不同。他一定会绞尽脑汁,说出“我想结果是……”的话来。要让孩子明白,实事求是会获得人们的尊重的,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最终只会贻笑大方。
有个美术评论家总是大吹大擂,凡事不懂装懂。
有一天,那个评论家受一位知名人士邀请,参加他的家庭聚会。那天,这位名人家里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权威,他们畅所欲言,谈笑风生。
一会儿,主人拿来一幅画像说:“这是我刚买来的毕加索的画,请诸位评论一下。”
于是,那个不懂装懂的评论家马上站起来说:“色彩华丽,线条鲜明,果然是毕加索的画。你刚拿来的时候,我就看出是毕加索的画了。”
主人听完,再仔细看了一下画说:“真抱歉,刚才我拿错了,这不是毕加索的画,而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什么?米开朗琪罗的?”
顿时,在座的各位看着那个评论家捧腹大笑。那个评论家则满脸通红,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不要不懂装懂,所以孔子才告诉他的学生“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是最明智的。”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够理解先哲的教诲,让孩子老老实实做学问,踏踏实实干事情。
5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告诫孩子不要贪图小便宜
释义: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导读:贪小便宜是自私、不诚实的表现。贪小便宜的人被人瞧不起,人们不愿与这种人交朋友。贪小便宜容易上当受骗。如果养成了贪小便宜的坏习惯,发展下去,孩子往往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不要贪小便宜。
子夏当莒地的邑宰,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的意思是,不要让小利迷乱了自己,要把眼光放远。
诚然,一个人如果仅仅满足于一些小利,甚至在小恩小惠中迷失,那么他一定做不了大事。
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迅速走向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儿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得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因此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司马昭给予他一点儿好的生活待遇,他居然就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小利竟让一个人的志向沦落到了这种地步,实在令人可气可叹。
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教孩子谋大局,谋长远。告诫孩子不能贪图小利,因为那样会让孩子失去对高远目标的追求。
前段时间,媒体纷纷报道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在美国本土市场因贪“小便宜”而惹上了大麻烦。继沃尔玛因少算雇员工作时间而道歉并补发工资后,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劳工部门仍就此事将沃尔玛告上法庭,要求沃尔玛向员工提供更多赔偿。从单个员工看,这“小便宜”的确不多:员工午饭休息时,被要求提前几分钟开始干活;该下班回家了,也会被公司要求再干一会儿。这对每个员工来说,影响并不是特别大。按照沃尔玛的说法,最多也就是平均亏欠每位员工20多美元。但是,以沃尔玛公司100多万名员工来计算,累计起来的“小便宜”就决不是一个小数目。看似得了便宜的沃尔玛,却因此陷入法律和舆论泥潭。在重重压力之下,沃尔玛终于“认输”:不但为少算员工工作时间道歉,也与美国劳工部达成协议,向员工补发总额达3400万美元的工资。但沃尔玛面临的麻烦绝非区区3400万美元补发工资就能解决的。加州的劳工部门随后又将沃尔玛告上法庭,以沃尔玛和联邦劳工部达成的协议不能满足加州5万名员工为由,要求对沃尔玛就业记录做深入调查,为员工提供更多赔偿。算起来,沃尔玛因类似原因被告上法庭的案件已有50多起了。宾夕法尼亚州(简称“宾州”)一陪审团作出裁决,认定沃尔玛确实存在“强迫超时劳动”的行为,必须对该州在职和离职的员工赔偿共7800万美元。加州一法庭也作出类似判决,沃尔玛须为侵占员工休息时间赔偿172亿美元。而沃尔玛却表示“委屈”,它曾在宾州法庭上辩称,员工加班都是很短时间,而且许多员工是“自愿”的。但法庭却不这么看,如宾州陪审团认为,在员工休息时间要求其工作,不论时间多短,就是强迫,而“忘记”补偿,就是违反了劳工法。对于这两个裁决,沃尔玛提起了上诉。在美国,打官司旷日持久,最终的判决未必就一定对沃尔玛不利,但千夫所指的舆论氛围却让沃尔玛吃尽苦头。
古往今来,很多人只瞧见眼前的小利益,看不见身边隐藏的危机,也看不见自己生活的方向。他们陷入对蝇头小利的追逐,好贪小便宜,最终定会因此吃大亏。父母应该看到贪小便宜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在教育中秉承先哲的教诲,时时告诫孩子不要贪图小便宜。
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凡事求助别人
释义: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导读:未来是属于孩子的,孩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未来的生活要靠他们自己去创造。这一切都不是父母替代得了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无数事实证明,缺乏独立性,凡事总依赖别人的孩子,永远都长不大,也很难成熟起来。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要达到教育孩子的本质目的,首先应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具有自主性的人。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求诸人的“诸”字,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从自己方面来要求。孔子作为古代大教育家,他强调人的独立性。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自立,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孩子离开父母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
在孔子看来,“求诸己”是君子,“求诸人”是小人。言下之意,除了自己,没有人理所应当地应该帮助你。父母不妨和孩子说说这样一个故事。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
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事时,人只有求自己才能够成功,因此人要有很强的独立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不要凡事都求助别人的习惯。
但遗憾的是,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一直要持续到孩子结婚后,只有孩子成家了父母对孩子的“义务”才算完成。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自己无法独立完成事情,或担心孩子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替孩子包办到甚至有了孙子以后,他们看不到或不认为孩子有内在的潜力。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大多数孩子的依赖性比较强,独立性很差,特别是体现在孩子长大以后,他们自理能力很差,意志也很薄弱。因此,父母要想让孩子变得优秀,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走出过度保护的樊篱,多一些独立能力。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族在孩子小时候就特别注重对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洛克菲勒小时候的零花钱是要自己“挣”的,方式是他给父亲做“雇工”。父亲平时便要他到田里干活,有时还要他帮着妈妈挤牛奶。他把账目记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再与父亲一起结算。洛克菲勒做得很认真,在这中间他感到了无穷的乐趣。更有意思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按照这种方法教育孩子。
还有一次,洛克菲勒看到孙子站在梯子上,就逗孩子说:“你跳下来,我把你接住。”年幼的孙子从梯子上跳下来,洛克菲勒却躲到一旁。孩子被摔得哭起来,洛克菲勒这时告诉孙子:“别人是靠不住的,什么事只能靠自己。”洛克菲勒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让孩子记住,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依靠他人,一定会有被摔的时候。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意思是“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国外的家长看来,事事包办、代替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力,用这样的方式去培养孩子,是等于把孩子置于将来无法自主生存的危险境地,这对孩子成长是不利的,所以西方的很多父母都主张尊重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放手让孩子自主做事,以此来加强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援助者,应对孩子的独立意识因势利导,让孩子满足自己独立尝试的要求,培养他的独立性。从而使得孩子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有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的习惯,那样孩子就会逐渐变得坚强自立——这是让孩子独立的第一步。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
释义: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导读:兴趣总是和情感、愉快相联系的,没有情感的参与、愉快的支持,就不会有兴趣。兴趣乃是引发情感、产生愉快的源泉。兴趣是孩子认知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越仔细,反应也越清晰,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最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