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21

第21章 《庄子》中的家教智慧(5)

第一件事还没完成之前,不要让孩子做第二件事,也不要让孩子做太多或做一些超乎孩子能力的事;否则,孩子在匆忙、心急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放弃的习惯,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

(4)让孩子轻松地学习。

只要孩子的行为有一点进步,哪怕孩子的表现和我们理想中相差得很远,父母也要鼓励、赞赏孩子,使孩子保持学习的原动力。不要要求孩子必须在紧张严肃的状态下学习,应让孩子像玩一样地学习。平时父母不要主动地提特殊的学习要求,这样能避免孩子失去学习兴趣。如果孩子学了几遍感到厌倦时,应让孩子及时休息,此时不妨和孩子做一些小游戏使孩子放松。

如果父母在孩子启蒙的时候就知道去引导孩子学习,那么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很少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引导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像是卫星从发射到进入轨道的推进器,卫星能不能在预定的轨道上平稳地运行,关键看升空的过程。孩子的学习也是如此,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引导正确了,以后孩子的学习就像卫星进入轨道一样“平稳地运行”,父母就不用为孩子的学习操太多的心了。

10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

——让孩子抛开功利性学习

释义: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为名利)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导读:让孩子远离为考试、升学而打开书籍,体验读书的快乐。只有形成一个兴趣学习、终生学习的氛围,孩子的心灵才不会干枯、精神的家园才不会荒芜,才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

当今,有一些人认为,孩子上大学是为了高官厚禄,孩子学钢琴是为了成为钢琴家,孩子练长跑是为了成为世界长跑冠军,孩子上幼儿园是为了多认识几个汉字。在庄子看来,这种学习目的是要不得的。

孔子认为,“修身”是基础,“齐家”、“治国”是目的。庄子认为“修身”是基础,同时也是目的。无论学习知识还是学习专业技艺都是为了使人性更加完美,人格更加高尚。

很显然,庄子反对学习的功利性,同时也指出,只有不带功利性的学习才能学好。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昭文是最好的古琴师,师旷是最好的拍击师,惠施是最善于论辩推理的哲学家。因为他们技艺超群,所以人人都想跟他们学习并达到他们的水平。他们也想教授别人并使之达到他们的水平。这显然是大错特错的。你不是能达到那种水平的人却偏要达到那种水平(“彼非所明而明之”),只能是浪费自己一生的宝贵时光。

庄子指出,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认识呢?这是因为他们把技艺才智当做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当做发财致富的工具。庄子认为,专业技艺本应只是才情志趣的挥洒而已,在挥洒之外不应有所需求。专业技艺谁都可以学,但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或不会什么都不要太激动,要使生活中的所需求者与所享用者都保持一种自在感。专业技艺随时可用,也可随时不用,使人处在逍遥自适的心境中。

因此,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带着功利的目的去学习,往往是学不好的。有这样一个实验,老师安排两组学生看电影,第一组在放电影之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看完电影后,叙述电影的主要情节、人物及电影的艺术手法,并写出观后感;第二组在看完电影后,老师才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结果第二组对电影的故事情节、人物的叙述更加生动、完整,作业也完成得更好;第一组虽然看电影看得很累(观看中不断地做记录等),但结果对电影的理解和记忆还不如第一组。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的效果更好?在什么状态下才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庄子告诉我们,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能把书读好的人是讲求性情,反对功利的。让功利走开,只是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

几乎每个孩子都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话,于是便有了无数个为着功名利禄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死读书、苦读书的孩子。几乎每位父母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自己的孩子“多读书才能考个好成绩”,于是便有了无数个为着金榜题名而不得不“摇头晃脑”读死书、读苦书的孩子,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则是通过课程考试,尽快拿到文凭。功利性学习动机,往往导致孩子产生忽视学习过程以及在考试考核中舞弊、弄虚作假、厌学等消极现象。

因而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感是在中小学形成的,如果在教育中没有形成精神的饥饿感,读不读书也无所谓了”。而我们的教育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掺杂了大量的功利因素,写不好作文只要看《作文指导》,做不出习题只要看参考书,这样的方式最能立竿见影,学习带来的只是实用性,只是用来对付考试,美感快意全无,因此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就会下降。

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的读书成为一纯粹的事情呢?让孩子远离因考试、升学而打开书籍,只是纯粹地体验读书的快乐。只有形成了一个兴趣学习、终生学习的氛围,孩子的心灵才不会干枯、精神的家园才不会荒芜,才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力量。要想让学习常驻孩子身边,要解决的问题也只是两个字:功利。只有抛弃功利,还原学习的本来意义,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种自觉的需求,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11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让孩子有乐观的心态

释义:一个人如果能够有乐观心态,就不会被生活中一些琐碎小事所干扰。

导读:华盛顿说:“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乐观的心态就是承认事物的不完整性,就是不被偶尔的挫折和磨难所感伤,因为感伤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他曾形象地比喻说,水泽里的野鸡,十步一啄,百步一饮;逍遥自得,情绪乐观,因此得以保生;而鸟儿关在笼中,羽毛憔悴,意志消沉,低头不鸣,因此难以全生。人如果禁锢于精神惆怅之中,必然会忧愁相接,有损健康。

庄子在《至乐》篇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

庄子自己的结发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庄子正坐在地上敲着盆唱歌呢!

惠子质问庄子:你妻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去世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敲着盆在那儿唱歌,你也太过分啦!

庄子淡淡地对惠子说:不是这样的啊!她刚走的时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难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观察最初的开始,人不都没有生命吗?没有生命就没有形体,没有形体就没有气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间,若有若无之际,聚起一股气息,气息逐渐变成形体,形体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这样来的。现在生命又走向死亡,这生老病死不就跟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一样吗?现在我妻子又循着这条路回去了,此时此刻她在天地之间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地睡了,我却要在这里哭哭啼啼,岂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谛了吗?

庄子告诫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守住乐观的心境,何愁前路无美景?何愁人生不丰盈?

乐观,作为一种最为积极的性格因素之一,是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即使条件和环境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坏的境遇总会过去,阳光总会再来。华盛顿说:“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与造成的。”乐观的心态就是承认事物的不完整性,就是不被偶尔的挫折和磨难所感伤,因为感伤并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如果想让孩子有一份乐观的心态,父母的培养和精神上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1)父母的乐观态度会感染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表现出乐观的心态,努力营造出一种快乐的气氛。

(2)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有资料显示,与人多交流和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都可以增进人体的健康和人的乐观情绪。当一个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或完成了某项有意义的活动时,很自然地就会感觉到快乐。因此可以说,快乐是伴随某种成就的努力而产生的,它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例如,孩子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受到了学校的表彰和同学的羡慕,此时他内心体验到的就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通过努力完成了一件事情,而且取得了成功,这样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正是这种感觉,使他得到了充沛的力量和信心,对自己有了更进一步的肯定。

快乐不是人追求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人不会因为想要快乐就会得到快乐,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教给孩子如何去快乐,而应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增长对自己的信心,会在活动和活动成果中得到更多的体验。更关键的是,孩子能够从中得到对世界、对社会和他人的信心,得到对人宽容和忍耐的力量,而这些正是一个人乐观的基础。

(3)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快乐是一种基本情绪,在人的本性中就有快乐的成分。孩子在出生后的2个月左右,就有了社会性的微笑。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叫一声“爸爸、妈妈”父母就因此高兴半天,可长大了之后,为了孩子的升学、就业,父母总会一厢情愿地做出诸多安排,对于孩子个人的想法、兴趣、爱好总是在各方面做出过分的限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设定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孩子的天性被压抑了下去,每天只能像木偶似的生活,这样又怎么会有快乐呢?因此,如果想让孩子得到快乐,就应该减轻他们身上的负担,让他们在一个自由自在的空间获取知识。

(4)不要对孩子感情冷淡。

有关专家曾指出,一个从小就没有感情体验和感情依恋的孩子,在他长大之后也不会对他人施以爱和同情,他将生活在一种冷漠无情的氛围之中,很少体验到快乐,难以与人相处,当然也就不会具备乐观的精神。因此,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繁忙,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一些时间来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戏,询问一下他觉得今天发生的哪些事情是有趣的,或者就某个问题交换一下彼此的看法。对孩子的抚养不要依赖于孩子的祖父母,甚至保姆,也不要把所有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卸给老师。

(5)让孩子持有一颗平常心。

由于现在的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所以他们从一生下来就受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重疼爱,可以说是在温室中长大的,没有经历过多少风雨,因此在他们的意识中根本就不知道有艰难困苦的存在,更不要说如何去面对和克服它们了。鉴于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给孩子多一些接触各类事物的机会,当孩子接触的事情多了,见识广博了,心胸自然也就开阔了,悲观的思想便不容易产生了。用一颗平常心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在孩子开始接触事物时,父母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让孩子主动提问、主动要求、主动学习。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父母要用表扬、奖励等方法来强化孩子的自主观念。当孩子在行动的过程中遭受到挫折和打击时,父母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且激励孩子,告诉他失败了一次不要紧,还可以重新再来。

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赶飞机,因为天气突变最后被困在了机场。孩子因为长时间的等待哭了起来,这位母亲一边把自己的衣服披在孩子身上,一边安慰哭泣中的孩子说:“孩子,你不觉得,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奇遇么?”孩子闻言停住了哭泣,开始用疑惑的眼神打量着周围。后来,这位孩子不但不哭了,还和母亲兴趣盎然地谈论着这个“神奇”的遭遇。

乐观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是人快乐的加油站,在人一生的旅途中,谁都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记住,让孩子随身携带好快乐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