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22

第22章 《弟子规》中的家教智慧(1)

《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是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弟子”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规”,“夫见”,意思是大丈夫的见解。所以它是每个人,每一个学习圣贤经典、效仿圣贤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弟子规》没做到,学习别的经典就很难得到真实慧。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陈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在古人看来,《弟子规》是教我们如何做人的范本。若每一个人能了解你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你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家庭也能得到幸福美满,子孙也都可以兴旺,都可以成为这些良好优秀的贤子孝孙。

1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锤炼孩子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的品质

释义: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泯灭了。

导读: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宽容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宽容大度不仅是成人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也是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所要形成的优良品质之一。宽容大度不仅有利于个人心态的调节,而且在孩子长大后的为人处世中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们从小就要培养孩子有颗宽容大度的心。

“财物轻,怨何生”原意是指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而把这句话放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则是告诉我们不仅在与兄弟相处时要把财物看轻,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利益看轻看淡些;除了钱财外,“言语忍,忿自泯”则是说在遇到不顺的事情时,互相之间不要恶言相击,要学会宽容地处理事物。

有这样两个小故事: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大部分都让给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让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三国时期的蜀国,诸葛亮去世后便任用蒋琬来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选择默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赞蒋琬是“宰相肚里能撑船”。

无论是卜式还是蒋琬,他们都凭借着自己的宽容大度赢得了后人的赞扬。所以说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智慧。宽容是善待他人的最好方式,不苛求不责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化干戈为玉帛,让爱充满在自己的周围。宽容既是一种忍耐,同时也意味着理解。宽容其实很简单,只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形成简单的思维模式,在处理事物时不要把各种关系复杂化,那么孩子便会在习惯中逐渐拥有宽容的良好品质。家长教孩子学会了宽容,那么他就掌握了一种与人相处的智慧;学会了宽容,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份很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可以让孩子更加快乐的生活。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孩子学会宽容呢?

(1)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以身示教。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在开始教育自己的子女之前,首先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要想让孩子学会宽容,父母首先应该具有宽容的品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本身是心胸狭窄、无视他人意见、习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给人改错的机会的人,那么孩子很快便能学会父母的这些坏习惯。相反,如果父母是宽容大度、不喜计较、懂得包容他人缺点的人,那么很快这些优点也会表现在其子女的身上。

(2)讲故事、举事例也是教孩子学会宽容的重要方式。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宽容大度的事例更是举不胜举,“负荆请罪”、“仁义胡洞”等故事都能充分地说明宽容在一个人成长及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家长可以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

大自然是最生动的教材,它的博大与雄浑可使人心胸开阔、性格开朗、心情愉悦。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河流、秀丽的湖光山色不仅能陶冶孩子的心灵,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更能促使他们产生宽容之心。

(4)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没有偏见的榜样。

父母在处理事物时不要对某些人或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从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也受到不好的影响,从而产生偏激的想法。

(5)父母要注意对待孩子的伙伴的态度。

当孩子的小伙伴来家里时,父母对小伙伴的态度不要过分冷落,也不要过分热情,尤其要教育孩子尊重小伙伴,让孩子平等地与人交往。

(6)要孩子学会宽容,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人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只要孩子们从小学会了“财物轻”、“言语忍”,那么仇恨和愤怒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土壤,世界也会变得更为广阔,人生才能够永远快乐。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让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释义: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

导读: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年龄和思想差距,很多时候父母费尽心思做了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可是孩子却觉得家长的做法束缚了他们的思想,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于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便开始不断地积累起来,这时如何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便成了解决矛盾的关键。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意思是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当恭敬的聆听;做错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而现在社会上的情形却大多与此相反。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几乎是对立的,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要顶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反而喋喋不休。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呢?

有位母亲曾经跟笔者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都很紧张,晚上回家后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是女儿呢,好像得了“感情淡漠症”似的,对父母的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么忙、多么累,她都跟无事人似的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连最基本的关心问候都没有。因此,这位母亲时常是一生气就斥责女儿。

这位家长一定觉得自己很“委屈”,自己对孩子全心全意的付出,换来的却是孩子如此冷漠的回应。家长和孩子处于不同的年龄段,又是在差异很大的时代背景下长大的,具有不同的思想、二者之间存在难以跨越的代沟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孩子好,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

有位女孩在她小的时候母亲就跟她讲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事,如怎么忙,怎么累,让女孩从小就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这位女孩自幼年起就比别的孩子懂事。另外,父母因工作太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把她放在姥姥那里。要是换了其他小孩,很可能会埋怨父母对自己不关心因而产生情绪。而她尽管也很想念父母,但由于有母亲平时的教育“垫底儿”,所以在父母没有时间来看她的情况下,仍不哭不闹,很听话地跟姥姥一起生活,从没有为此抱怨过父母一句话。

当今社会,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沟通在前,有效的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沟通是两个灵魂的碰撞,虽说世间最无私的爱便是父母之爱,但是如果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再无私的爱也会变得无用。家长要想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有效的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家长一定会认为与孩子沟通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是有规可循的。

首先,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沟通本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有些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自己所说的话,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如果此时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在说什么,那么这样的沟通便是无效的。

其次,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让孩子知道你在说什么,还要考虑到怎么说孩子才会更喜欢听。家长要避免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式的语言,这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家长可以尝试用聊天、谈心、讲故事、做游戏、适当的肢体语言等方式,这些都是孩子较为喜欢的沟通方式。把说教内容转换成不同的方式,会大大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最后,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孩子的感受。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这些可以从孩子的行为或语言中得到。例如,当你交代孩子一件事情,孩子爽快地回答:“知道啦!”大部分父母还会追加一句:“千万别忘记啊!”像这样的嘱咐就显得多余了。

了解是理解的前提,而有效的沟通又是了解的基础。请家长们试着多与孩子进行沟通,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且也可以让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3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让孩子在长辈面前学会谦虚有礼

释义: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导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名言早已人尽皆知,其中的道理更是得到古今众多事实的验证。尊敬长辈、谦虚为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懂得尊敬别人的人,才会赢得他人的尊敬;懂得谦虚的人,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这里的“称尊长”就是称呼。我们对于长辈,如何来称呼呢?“勿呼名”、“勿”就是不可以,“呼”就是叫、称呼,“呼名”就是直接叫他的名字。不直接称呼长辈的姓名,也是我们对长辈的一种尊敬。《诗圣》杜甫,诗歌内容几乎包罗万象。然而,在他的诗中你绝对找不到一个“闲”字,也绝对找不到一句写海棠的诗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母亲的名字叫“海棠”,为了避讳,写了一辈子诗的老杜坚决不涉及这些字眼。古人的避讳之风,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有些“迂”,但对于长辈,我们在言语中不直呼其名,这一点,是绝对没有错的。

懂得尊敬长辈的同时还要学会谦虚的处世态度。有一个小女孩两岁多就开始学英文,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天,她的外婆带她去亲戚家里。

刚刚坐下不久,外婆就跟她说:“来,我们念英文给长辈听。”于是外婆就问起来了,“苹果怎么讲?”

小女孩说:“apple!”

“雨伞怎么讲?”

“umbrella!”

讲了好多个单词都没有偏差,表演得很成功。厉不厉害?大家一听,“哇,好棒呀!”还在那里为她拍手。

突然这个小女孩对她外婆说了一句话:“外婆,书本怎么讲?”

外婆一听,说:“我怎么会知道?”

小女孩说:“外婆,你怎么这么白痴啊!”

殊不知“对尊长,勿见能”的道理。这孩子从小就在很多长辈面前表现得非常出色、不可一世,好像很有能力,从小她给自己的评价就是聪明能干,她就学会了傲慢,而傲慢是求学的大忌,傲慢心一长,她就目中无人。可见,有了知识,有了技能,而没有德行,不懂得尊敬长辈必将成不了大器。

一位青年丹青爱好者千里迢迢来到法门寺向主持释圆和尚诉说:“我一心一意要学丹青,可至今没有找到一个让我满意的师傅,许多人都是徒有虚名,有的画技还不如我呢!”释圆和尚听了淡淡一笑,要求其画一把茶壶,一个茶杯。年轻人寥寥几笔就画完了,一把倾斜的茶壶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源源不断地注入茶杯中,画得栩栩如生。没想到释圆和尚说他画错了,应该把杯子布置在茶壶之上才是。年轻人说:“哪有杯子往茶壶里注水的。”释圆哈哈大笑:“原来你懂得这个道理啊!你渴望自己的杯子里能够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总是将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壶还要高,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里?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年轻人听后恍然大悟,立即改正了自己骄傲自满的态度,虚心求教,结果自己真的受益匪浅。

“谦受益,满招损”。骄傲是一种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心理状态,孩子特别是聪明的孩子常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聪明的孩子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或者某方面有特长而经常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表扬,表扬越多也就越容易误导孩子,让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于是就会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会因此夸大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且会在高估自己的同时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他们听不进别人善意的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之中,就会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此导致成绩下降,表现也就不再那么优秀了。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及时纠正,让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养成谦虚有礼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样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长。

4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让孩子学会穿戴整洁,不要因攀比一味讲究名牌

释义:穿衣服需注意整洁干净,不必讲究衣服的华丽;穿着应考量场合和身份,更要衡量自己家中的情况。

导读: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状态,开始不断地追求吃好穿美的目标。受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孩子对于衣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简单而舒适的校服已无法满足他们对于美的需求,开始要求穿戴名牌产品,甚至在孩子之间出现了盲目追求、攀比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长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