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23

第23章 《弟子规》中的家教智慧(2)

一位中学的校长反映,“现在的初中生中,至少有三成学生追求名牌,有的学生甚至是一身名牌,从衣服到鞋帽,他们的穿戴比他们的父母和老师都有派”。这样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小学校中普遍存在。一些家庭条件富裕的学生,穿着讲究一点,买点名牌穿也无可厚非。但近年来,孩子之间的着装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对于经济贫困的家庭来说,孩子穿戴名牌甚至成为家庭的经济负担。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了让父母给他们买名牌服装,甚至用不买就不去上学、不买就不好好上课来要挟家长,逼家长就范。曾有一位老师跟我说,有时学生犯错误,叫家长到学校来沟通,看到的是一身名牌的学生,其父母却无比俭朴甚至寒酸,让人心中很不是滋味。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穿衣服需注意的是整洁干净,不必讲究衣服的华丽;穿着应考量场合和身份,更要衡量自己家中的情况。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攀比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十分脆弱,对孩子的人格发育有很大的不良影响,所以很多学校纷纷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上学。但这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孩子的攀比之风,不比衣着还会比用具。要想从根本上杜绝孩子的攀比心理,家长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意识到互相攀比的坏处和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让孩子从心理上拒绝攀比。

家长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注重内在修养。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衣贵洁,不贵华”。穿着打扮最主要的是整齐干净,不要重视华丽和流行。让孩子知道内在美远胜于外在美的道理。全身名牌服饰并不一定会让人看起来更漂亮,只要穿着整洁、得体,就会给人以精神奕奕、非常美丽的感觉。真正的美丽来源于人的内心,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现在的孩子除了父母给他们日常的零花钱外,过年的压岁钱,爷爷、奶奶给的补助零花钱也不少。孩子手里的钱多了,家长就要告诉他们怎么来花这些钱才是合理的,才是有意义的,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告诉孩子不要攀比消费,盲从消费。让孩子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父母挣钱养育他,供他们读书的不容易。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在处理消费时,该花的一定会花,他们真正需要的,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东西,父母一定会毫不吝啬地买给他们;而不该花的钱,父母一定要给孩子讲清楚不该花的原因,不要让孩子以为家长喜欢什么就可以买什么,而他们喜欢的东西家长却不给买。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些有关勤俭、节约的小故事,帮助孩子把握适度消费的尺度,杜绝不当消费,进而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是永不过时的美德。盲目的攀比会让人们丢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当然,家长们在积极引导、教育孩子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要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如果您做得好,还有必要担心孩子会盲目攀比吗?

5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不要让孩子养成酗酒的坏习惯

释义:年龄还小的时候,不要像大人那样喝酒;喝酒醉倒,害处很多。

导读:青少年酗酒后会严重影响其身体及智力的正常发育,除此以外大量的交通事故、杀人、自杀、暴力犯罪等一些危害他人、危害自身的行为也是在酒后发生的。青少年酗酒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研究部门、社会相关机构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酒,早已成为现代人社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东西,“酒逢知己千杯少”,很多人甚至以此来衡量彼此之间感情的深浅。殊不知,过量饮酒对身体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酒的踪迹已经跃过成人的界限进入了孩子们的世界。

为什么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呢?

据统计数据显示,从1993年至2002年期间,共有2600多名年龄在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死于因危害性酗酒伤害而引发的身体损伤或病症,比例超过同一时期同年龄段死亡人数总和的15%。简单来说,在那十年中,每六名年仅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少年因故身亡,其中便有一人是直接或间接死于酒精量的过度摄取。就这2600多名青少年的最终死亡原因,基本上都集中在危害性酗酒所导致的交通事故、暴力型冲突及非清醒意识下自杀等几方面。

看到这组数据,很多家长会很紧张地第一个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有酗酒的习惯。禁止青少年酗酒不仅是在今天,在我国古代社会也早有标榜。在浙江省浦江县,曾经有一个历经宋、元、明三朝三百多年时间,相继十五代人同财同食、和睦相处的大家族,这个家族就是曾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族。郑氏家族有着严格的家规,其中一条就是:“郑氏子孙年纪不到三十的,不许喝酒,壮年时可以少喝些,但不能贪杯,嗜酒无度,吵吵闹闹,不顾尊长,凡违反这一条例的,要用棍子打,鞭子抽以示惩罚。”

《弟子规》提醒我们,酗酒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要积极地采取措施,防止孩子染上酗酒的坏习惯。

在家里,不要让孩子学会喝酒。如果大人有饮酒的习惯,在喝酒的时候也不宜给小孩喝的,即使浅尝也不应该。为什么?因为喝酒很容易上瘾,上瘾之后要戒除就很难。爱喝酒的人喝起酒来很少知道节制,在喝到头发晕时都不知道放下酒杯,直到喝醉。酒喝多了总是很难管住自己的嘴,醉酒后,丑态百出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

1994年9月的一天,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从华盛顿飞回莫斯科,按计划他将在途中与爱尔兰总理雷诺兹进行会谈。就在离开华盛顿的前一天,美国总统克林顿宴请他,尽管餐桌上没有烈酒,但葡萄酒应有尽有,叶利钦只吃了一小块肉,却频频举杯,杯杯见底。葡萄酒喝多之后,叶利钦的话就多了起来,说了不少粗话、“三级笑话”。翻译官为了“净化”他的脏话,绞尽脑汁为他翻译。后来还不得不让副总理代表总统与雷诺兹举行短暂的会谈。当叶利钦酒醒了,知道此事后,掉下了眼泪,对陪同官员羞愧地说:“我在世界面前丢尽了脸。”

据调查,随着青少年交往面的拓宽,在他们中间普遍存在一些糊涂的观念和错误的做法,如:

①“今朝有酒今朝醉”、“借酒消愁”。这里表现的实质是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②片面理解“酒逢知己千杯少”,认为交朋友离不开饮酒作乐。事实上,“酒肉之交”、“只懂享乐”的朋友未必靠得住。

③错误地认为“男子汉天生应当会喝酒”。其实,用这种标准来衡量“男子汉”未免有失偏颇。“会酒未必真豪杰,忌酒如何不丈夫?”

④好奇、模仿心理。青少年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好奇心强,很多孩子看到他人喝酒,自己就很想尝试,尝着尝着便戒不掉了。

⑤逢场作戏,为“助兴”。即伙伴们喝了自己也要喝,否则朋友会觉得扫兴,自己也会觉得没面子。而即席端杯,或出于好奇而涉足,这种人最容易成为摆弄的对象。

这些想法都是引发青少年饮酒、酗酒的主要原因。平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让孩子们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让孩子认识到饮酒的危害,自觉地远离酗酒的恶习。

6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培养孩子事前做计划、知难而进的作风

释义: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张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苦怕难而犹豫退缩,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应付了事。

导读:俗话说,万事尽从忙里错。做事没有计划、没有条理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一个好的计划能够让复杂的事情做起来不再烦琐,一个好的计划能够让你在做事的过程中避免很多错误的发生,可以说一个好的计划是事情顺利完成的基础,而知难而进的执著则是完成事情的保证。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当自己很忙的时候,做起事情来就会愈来愈紧张,紧张到最后可以说是一点头绪都没有,所以就会错误百出。“事勿忙,忙多错”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心里都要有一个计划,也就是做事情的优先次序,哪一个应该先做,哪些比较重要的我们应该先完成,这样做起事情来才会更加顺利。千万不可以等到时间非常紧迫的时候,才匆匆忙忙非常紧张地把事情完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会做得不好,也很容易出现差错。

从前,有个人挑着一担橘子进城。天快黑了,他怕在关闭城门之前赶不到城里,心里十分着急。恰巧迎面走来一个人,便问那人能不能赶进城。那人瞧他慌张的样子,说:“如果慢慢走还可能赶得上。”挑橘子的人听了很生气,以为那人在拿他开玩笑。他想难道慢走可以进城,快走反倒进不了城吗?于是他加快脚步,不料,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橘子撒了一地。他急忙一个一个地往担子里装橘子,好大一会儿才收拾完。这时,天已经黑了,这个人果真没能及时赶进城里。

培根曾说过:“敏捷而有效率地工作,就要善于安排工作的次序,分配时间和选择要点。只是要注意这种分配不可过于细密琐碎,善于选择要点就意味着节约时间,而不得要领地瞎忙等于乱放空炮。”可见,有计划地做事情对于事情的顺利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家长从小培养孩子事先做计划的习惯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事前做计划、做事条理分明的好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因此家长们不能心急,要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好习惯。例如,一到假期,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终于轻松了,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于是便只顾整日与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喜欢玩自然是小孩子的天性,但玩得过头了,便把假期作业、课外实践等统统扔在脑后。直到开学临近,才匆忙地狂补作业,在这种情况下作业的正确率自然会受到怀疑。如果假期一开始,家长就帮助孩子制订一个假期学习生活计划,让孩子每天定量完成作业,并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执行。我相信如果这样做,孩子在假期里既能玩好,也能学好。同时在孩子的课余时间也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饭后要怎样进行整理,大扫除时要先做哪些准备等。让孩子在参与和观察家长做事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事才是合理的,什么才是最优的次序安排。

在教会孩子学会做事前计划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精神。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大都具有这种优秀的品质。爱迪生出生于劳动人民家庭,只读了三个月的书,他却十分喜欢发明,然而有一次,爱迪生在火车上做实验,因不小心,科学物品倒在地上遇到空气导致火车起火,火车司机给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耳朵打聋了,并把他的科学物品全扔了,但他并不放弃发明,经过多次困难,终于成为一位发明家。

爱迪生之所以成为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并不因为他一生下来就是天才,而是因为他不怕困难,勇于面对困难,所以他一生中遇到的不计其数的困难都一一解决了。在学习上是这样,做事时也是如此,如果一遇到困难孩子就退缩了,那就很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孩子在学习时,遇到难题很容易投降,首先想到的就是找长辈或者哥哥姐姐来帮忙。这时家长不要急于告诉孩子答案,要耐心地和他一起来解决难题。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原来这些难题只要自己用心都是可以解决的。当然,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家长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坚定信心,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

“世间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遇到困难时,只要我们用心去想,合理计划,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养成事前做好计划的习惯、形成知难而进的做事精神,这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7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让孩子学会接纳别人的友善批评

释义:如果一个人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失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欢喜,那么坏朋友就会来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渐疏远退却了。

导读: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了家里唯一的“宝贝”,孩子大多养成了满意就笑,不满意就哭闹的脾气。在孩子的心里,自己的所作所为就是唯一的标准,完全没有想过要接受他人的指责或批评。从而在家长的无限宠爱之下,孩子们养成了越来越多的坏习惯,影响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所以作为家长,要在爱护孩子的同时教会他们接纳别人的批评,并积极地改正过错,不断地完善自己。

人生在世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成人是这样,小孩子更是如此。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一些小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他能够接受别人的批评,懂得如何去改正错误,那么他仍旧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比较兴盛的时期要数唐代的贞观年间了。这一段时期,边境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唐诗至今仍是我国诗歌的最高峰。唐太宗李世民最善于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但是有时由于大臣的言语过于尖锐,他也有十分生气的时候。有一次,唐太宗从外边回来往寝室里边走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我一定要把这个乡巴佬杀了!”长孙皇后问他在生谁的气,太宗气愤地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天天在朝廷上当面指责我的不是,还当面顶撞我,气死我了。”长孙皇后听到后,马上换上朝服,走到太宗面前说:“恭喜皇上,贺喜皇上,一定有明君出现,臣子才敢直谏。”太宗听后怒气渐消了。正是由于魏征这样正直的大臣和长孙皇后的贤明,才有唐朝时期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发达,社会安定,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孩子往往也喜欢听表扬而反感批评。而法国科学家一项历时20多年的研究表明,那些在孩提时代难以接受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会对批评持“敬而远之”,或干脆“拒之门外”等消极态度。由此,他们进而认定,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是对一个人的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其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既然让孩子接纳他人善意的批评对他的成长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接纳他们的批评意见呢?

(1)教育孩子不必对他人的批评大惊小怪。

教育孩子,当然应该坚持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的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但在批评孩子时要注意语气一定要温和,分析要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有意识地使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是同样常见的!事实上,在儿童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其中包括拥有正确对待来自他人的批评乃至非议的平和心态,以及较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