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是抱怨周围的人不好,抱怨生活的不公……那么孩子的心里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亏了,而没有“付出”的概念。试想一下,难道我们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就全对?将来孩子会不会也抱怨我们?
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习惯从他人那里得到,而没有人要求他付出,久而久之,他以为一切原本就应是这样,他会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去索取。直至有一天,他长大成人,他已习惯地向亲人、朋友,甚至社会索取,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怨天尤人。让孩子学会付出,让孩子体验不同的情感,收获不同的成果。也许父母会觉得他还太小,等长大后再去付出吧!其实,父母完全可以让他从小的方面入手,让他去承受他所能承受的,这对于他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10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释义: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读: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非常用功,每天大部分都专注在课业上,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这是为什么呢?其关键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能使人博学,读书能使人聪明,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书不但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而且能使自己对未来充满希望。那么如何才能读好书呢?答案就是要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要领。这是因为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能提高孩子的读书乐趣,能让书籍成为孩子的伙伴,这样孩子才会更爱读书,读起来才会更专心,收获才会更丰富。
很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子女非常用功,每天专注在课业上,看他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这时候我们要想一想,人为什么很用功,效果那么差,可以说事倍功半,原因就是不懂得读书的要领,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弟子规》中提到南宋大儒家朱熹曾说过的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说,读书有三个要领心到、眼到、口到,这三个要领要同时具备,这样才能将书读好。它进一步提醒我们,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如果心没有专注在书本上,那么读书的效果将非常差。所以,虽然读书有三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心到,只有做到心无旁骛,才不会妨碍读书的效果。
《弟子规》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心眼口”皆到。另外,还要能这样专注的学习,再加上有坚定的信心,读书才会会读得很好。
要让孩子有很高的阅读效率,父母就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读书要学会动笔。
“不动笔墨不读书”。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手巧才能心灵,要想深入理解课文,动作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时,要鼓励他们边读书边做标记,如在重点句感兴趣的词句以及有疑问的地方点画、批注,能有效地帮助孩子理解书本内容。另外,可以让孩子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将书中的精彩句段记录下来。有时,还可以指导孩子写读后感、续写、编故事等。
(2)读书要学会思考。
读书的目的是将所学的内容吸收、消化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有些孩子读书时,只是一味地读,更有甚者心不在焉,走马观花,根本不认真读,也不动脑筋思考、理解,读完后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所以,父母在指导孩子读书时,应该引导孩子边读边思考,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并且在读之前布置读书任务,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读后让孩子谈自己的收获,使孩子逐步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和深入。
(3)读书要学会质疑。
孩子的脑瓜儿特别灵活,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地问这问那,这时,父母要鼓励他们多提问,因为多提问题恰巧能够说明他们真的在动脑思考。他们具有好奇心,具有探索精神,父母应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分析文章的内容、去讨论、去交流、去总结,最终达成共识。这样,孩子们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地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在读书时养成了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好习惯,大脑也越来越灵活,思维的火花也会迸发得更加耀眼。
(4)读书要学会交流。
每当读完书后,父母要引导孩子谈收获、谈感想。“读书生悟,悟中生情”。这样,孩子在与父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氛围里不断阅读好书,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才能让孩子把书读得更熟、更精、更透,才能逐步提高读书质量。
(5)读书要学会欣赏。
学会阅读,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学会欣赏,这样才会用心地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才会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情趣,真正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父母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的读、品、悟上,尊重并鼓励孩子独特的阅读感受,体会佳句之妙处,充分挖掘孩子的情感体验。
11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让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释义:吃东西的时候不要挑食;遇到好吃的也不要吃得太多。
导读: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孩子任性娇惯,只吃想吃的,结果饮食中出现了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喜欢吃的猛吃,看到不喜欢的饭菜就摇头,甚至有的孩子一看见不喜欢的菜就会恶心、呕吐……导致营养摄入不平衡、不全面,对孩子的身体、智力发育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这是告诫我们吃东西时不要挑食,遇到好吃的也不要吃得太多。如果孩子从小就会挑食,那么孩子的发育是很难均衡的。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孩子,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广泛,现代家庭的生活条件优越,理应不存在营养问题。但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迁就,致使孩子任性娇惯,只吃想吃的,导致许多孩子都有挑食的坏习惯,这样对孩子的身体、智力发育将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一位12岁的女孩,父亲和母亲分别任两家企业的办公室主任,由于他们天天忙于接待任务,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所以孩子是吃着奶油蛋糕、炸鸡腿、炸薯条长大的。可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孩子十二岁前身高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而十二岁以后却不见长了。并且,孩子已经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凡吃饭必要油炸鸡腿,凡外出必要带奶油蛋糕、喝功能饮料;青菜、面条、米饭等主食,孩子看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这令父母非常烦恼,他们恨孩子饮食习惯不好。可是,这能怪孩子吗?
其实,孩子是父母的缩影,孩子身上每一点每一滴的表现都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从父母自身做起,需在孩子习惯成型期抓起。一旦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再来纠正,就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应在孩子尚未养成不良饮食习惯的年龄,就让他们接受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教育。这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应该是与孩子的其他教育同步进行的。
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要养成小儿自食的习惯。
从几个月大让他抱着奶瓶吃奶,到一岁拿杯子喝水,一岁多就让他开始学习拿勺吃饭。自食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及对食欲的强烈刺激。开始时拿勺喂,慢慢地孩子能自己吃饭时,就不用喂了。两岁半以后孩子完全可以自己吃饱。
(2)培养孩子良好的就餐习惯。
一定要孩子坐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吃饭,不能跑来跑去,也不能边吃边玩。如果在饭桌上与大人一起吃,不要让他成为全桌人注意的中心,大家都吃得很香定会感染孩子。
(3)少吃零食。
少吃零食,特别是在饭前一小时。因为有些孩子只吃零食不好好吃饭,造成营养缺乏症。
(4)不挑食,不偏食。
如果孩子不爱吃什么东西,要给他讲清道理或讲有关的童话故事,让他明白吃的好处和不吃的坏处,但不要呵斥和强迫。家长也千万不要在饭桌上谈论自己不爱吃的菜,这对孩子会产生很大影响。
(5)不暴食。
好吃的东西要适量地吃,特别对食欲好的孩子要有一定限制,否则会出现胃肠道疾病或者“吃伤了”。
除了以上几点以外,如果要让孩子吃好,家长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质量,饭菜的色香味俱全会大大增加孩子的食欲。如果父母嫌麻烦,每天让孩子凑合着与大人一起吃,那么孩子有可能会养成对吃饭不感兴趣的毛病。
在家庭膳食中,父母应为孩子的全面营养做些努力。要教育、帮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从小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