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麦金利任美国总统时,任命某人为税务主任,但遭到许多政客反对,有的政客还派遣代表前往晋见总统,要求说明任命该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国会议员,脾气暴躁如雷,但是麦金利却熟视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和婉的口气说:“你的怒气可以平和了吧!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意详细解释给你听……”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愧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被他折服了。
这正印证了《易经》中“和”而“吉”的道理。那么,父母如何让孩子做到“兑”而“吉”呢?换句话说,父母如何做到表情上的和善呢?
《易经》中强调的和颜悦色待人接物,不外乎就是要给人快乐的感觉。生活中什么样的表情能给人愉悦的感觉呢?
我们每个人可能曾经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公共汽车上由于不小心撞到了别人的身上,这时你愿意看到一张写满讨厌和责备的冷漠的脸,还是愿意看到一张表示宽容和谅解的微笑的脸?相信每个人都期待后者,因为这样的微笑其实是在说:“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没关系。”而这时的你也只需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这样的意思:“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其实,不管你是撞人者,还是被撞者,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只需彼此微笑一下,就已经表明了道歉或原谅的意思。
很显然,“兑”而“吉”的关键是微笑。每个人都愿意面对一张微笑的脸,看到别人的微笑,会觉得他对自己很友善、和蔼可亲、彬彬有礼,自己就会感到快乐。
所以,不妨让孩子用微笑待人。微笑的实质就是亲切、温馨和鼓励。微笑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孩子养成微笑待人的良好习惯,或许微笑就是孩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和最高的武功。
那么孩子是否只要张开嘴笑就可以了呢?不是的,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微笑也不能欺骗他人。机械的、假意的微笑只会让人更加厌恶。因此,让孩子的微笑成为一种真实的微笑、热心的微笑、发自内心的微笑。
为此,做父母不妨要求孩子做到:
①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都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
②见到学校的清洁工人、门卫、食堂师傅和商店售货员以及校外来宾等也都要面对微笑。
③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和请求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④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
⑤微笑时要注视着对方的眼睛,这样才会显示出你的诚意。
微笑是沟通心灵的调和剂,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修养,更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质。一个善意友好的微笑,可以容纳多少解释,融化多少冷漠,溶入多少理解和相互尊重!
待人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点春雨,滋润着荒凉的草地;待人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待人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易经》的智慧告诉我们,“和兑”能给孩子快乐,给孩子幸福,这是父母必须让孩子得到的品质。
4君子以作事谋始
——告诫孩子祸从口出
释义:成功的人应该慎言畏出,缄默守声。
导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教导人要“慎言”,最担心“祸从口出”。于是,智者常常告诫:“群居防口,独坐防心。”意思是说,和别人在一起时,要谨防说话的错误;单独在一个人时,要防止心念的错误。
人们常说:“病由口入,祸从口出”一点不假,“病由口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父母要告诫孩子祸从口出不能小觑。
喜欢表达自己的见解是世人的一种偏好,无论是有水平的、没水平的。有知识的、没知识的。见过世面的、没见过世面的人,都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偏好并不是一种好习惯,因为祸患就隐藏在其中。因而《讼卦》指出,“君子以作事谋始。”就是告诫我们应该慎言畏出,缄默守声,不随便表达自己的心声及对外事、外物的看法,才不会惹祸上身。
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杨修,之所以被杀害,并非因为曹操不爱才,而是因为杨修爱耍小聪明,出口成祸所致。
杨修被曹操委任为主簿之职。当时,正建造丞相府的大门,门框成型,正在构建门顶的椽子时,曹操走出来察看,看完以后就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便走了。杨修看见门上的题字,马上让工匠们把门拆掉,说:“门中有‘活’是‘阔’字,这说明魏王嫌门宽了。”
曹操曾经由杨修陪同经过曹娥墓碑,杨修从碑背上看见“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题字。曹操问杨修:“你懂得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说:“我懂。”曹操忙说:“你先别说,等我好好想想。”接着他们离开墓碑往前走了三十里。这时曹操说:“我已懂得那八个字的意思了。”他让杨修转过身去,记下他自己知道的意思,杨修记下的意思是:“黄绢色丝,等于是一个‘绝’字;年幼的妇女,就是少女,这等于是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子女,这等于是个‘好’字;齑臼这种东西是用来盛五种辛辣调味品的器皿,这等于是个‘舌辛’(辞)字。这八个题字隐含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懂得的意思,结果与杨修的意思一样,曹操感叹地说:“我的才智与你相差三十里呀。”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是没有什么进展;要守汉中,又不会有什么建树。护军不知道是该继续前进,还是该留下来防守,曹操发出“鸡肋”二字。官员们没有人知道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什么味道,扔掉它又觉得可惜。曹公写上这两个字是说明撤兵回去的主意已经定了。”于是杨修在军营私下告诉大家整理武器行装。曹操知道后,借其扰乱军心为名把杨修杀掉了。但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常教导人要“慎言”,最担心“祸从口出”。于是,智者常常告诫:“群居防口,独坐防心。”意思是说,和别人在一起时,要谨防说话的错误;单独在一个人时,要防止心念的错误。
在周天子的太庙里立着一个铜铸的人像叫“三缄口金人”。大概是在他的嘴上封上了三道象征性的封条之类的东西,意思是敬诫人们说话的时候要慎重,不要随便信口开河。
孔子看到了这个铜人像,他仔细拜读了“三缄口金人”背部的铭文:“铜像铸的这个人,是古代的一个言语谨慎的贤人,切要记住,说话的时候要谨慎啊。人的口往往就是祸患的大门。”
孔子看完后,就对跟随的学生说:
“记住了,这金人背上的铭文虽然浅显易懂,但是却说出了为人说话的要害之处。《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要像诗中说的这样行事,我想就不会因为说话而招来祸患了。”
因此,父母要告诫孩子祸从口出的道理,给孩子传授口才知识和经验,培养孩子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确的语句表达出来的本领;同时要鼓励孩子多与别人交流,特别是与有思想、语言表达熟练的人交流。作为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说话时一定要为孩子作出表率。美国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粗话、脏话随便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语言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为此,年轻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说苑·丛谈》上记载:“口者,关也;舌者,机也。一言而非,驷马莫追;一言而急,驷马弗及。”如果孩子用舌不当,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古人说“长舌乱家,大釜破车”、“人面鬼口,长舌为釜”、“无多言,多言必败”,也正是这个道理。
5履:履虎尾,不咥人
——教育孩子做事不要太冒失
释义:谨慎行走。行走时不慎踩住了老虎尾巴,老虎却不咬人,亨通顺利。
导读:冒失的孩子性格比较急,只想尽快知道结果,而往往不考虑结果是好还是坏。有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情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道事情的后果会怎么样,也不了解事情的原因,就贸然行动。有些孩子为了急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就不顾危险,结果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人的一生之中都在“走路”,都在行事。《履卦》中所说的“履”,就是走路的意思,是小心谨慎地走路。《履卦》做了一个比喻:轻轻地走路,就是踩到老虎尾巴,也不会惊动老虎来咬你。《履卦》初九说:“素履往,无咎”;六三说“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都意在用对比的方法来强调谨慎行事的必要性。
《履卦》在孩子教育方面又能给我们的父母带来哪些启发呢?
《履卦》强调的是一种沉稳的做事态度,其中认为,凡是谨慎行事就可以规避凶险,避免失败,要是草率、唐突、莽撞,必然会遭受失败和灾祸。
在现实中,孩子做事冒失是常见的,《易经》告诫我们不要轻视孩子的这个缺点。因而,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克服草率、唐突、莽撞的缺点。
冒失的孩子,俗称“冒失鬼”,指孩子做事草率、鲁莽、莽撞、不慎重等。在生活中表现为急躁、马虎、冲动,考虑问题不全面,对事情的前因和后果不加以仔细分析和考虑,就急于下结论或采取行动。冒失的孩子办事情往往带有强烈的冲动性,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冒失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甚至出现危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冒失的孩子容易受到别人的语言欺骗、调唆,而贸然行动,导致许多错误的行为,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是《易经》中所说的“履虎尾,咥人,凶。”所以冒失是一种不良的行为方式,应该加以克眼。
冒失的孩子性格比较急,只想尽快知道结果,而往往不考虑结果是好还是坏。有些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事情缺乏应有的了解,不知道事情的后果会怎么样;也不了解事情的原因,就贸然行动。有些孩子为了急强好胜,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就不顾危险结果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因而,《履卦》中强调“履”,意在指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孩子谨慎、自制、耐心和有条理的品质。
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达到“履:履虎尾,不咥人”的境界呢?
父母要教育孩子凡事要动脑筋,在处理事情时要仔细考虑周全,脑筋里面要多一根“弦”,不要被表面的事物所蒙蔽,不要被人欺骗。不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或者只看到一点成功的希望就贸然行动、作出重大决策。要养成抑制盲目冲动的习惯,在下决心或行动以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对事情发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一个估计,再想一想自己是否可以承受得起。不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有一个心理准备,事先考虑清楚。对于别人的话,要听清楚,弄明白,不要一知半解就开始行动。冒失者有时就是因为没有听清楚别人的意思而盲目行动,反而弄巧成拙,或者没有认真分析别人的意图就贸然行动,结果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易经》看来,这些损失就是“虎咥人”。
《女儿经》中告诫人们,要“淑身涉世,谨行慎言。”对于冒失的孩子,可以从让他们“谨行慎言”做起,以此戒除冒失的缺点。可以让孩子看一些有关那些冒失的人的书籍、电视或者电影,讲一些有关的典故、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认识冒失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在电视、电影或者书籍中,那些冒失的人常常行事不加考虑,别人的三言两语就信以为真,匆匆采取行动。在这些故事情节中,孩子往往已经事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因为故事已经事先交代清楚了,可故事主角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急急忙忙,不加了解,做出错误的决定和行动,造成了损失。孩子在看这些故事的时候,往往还会为主角着急,认为他们不该轻信别人,或者匆匆做出决定。此时,父母再加以正确引导,指出孩子这方面的不足,孩子就很容易体会到冒失的弊端了。
父母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出题目让孩子思考解答的方法让孩子习惯于在行动前多思考。这种题目的内容可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需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多思考几种可能的结果来口答,看看孩子能够提出多少种可能的回答。父母也可以把可能的答案事先写在一张纸上,最后来看看孩子答对了多少条。如果孩子答得比父母列出来的多,就表扬孩子考虑问题全面;如果比父母列出来的少,就告诉孩子还有哪些可能性是孩子没有想到的,教育孩子下次应该多想一下。这种方法不但能训练孩子在行动之前多思考的习惯,还能够锻炼孩子分析事物、处理事物的能力。例如,父母可以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如果有人向你告状说另一个人说你的坏话,你应该怎么办?”“如果骑车骑得很快,会出现什么可能?”等等。
父母还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导孩子进行深思,对假想的情况进行模拟操作,在对话中不断地向孩子提出应该考虑的问题,使孩子做事的时候具有系统、全面的思维能力,避免做事冒失的行为。
由于孩子有时会记起父母的教导,所以这种情景对话在家中可以经常进行,设想各种事情出现的可能性及其应付的办法,又简单,又可以作为休闲的娱乐活动,效果又非常好。上述对话的情景也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冒失的行为。例如,父母在外面给在家的孩子打一个电话,让孩子来接父母,然后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作出适当的评价和分析。通过实际行动检验和训练孩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做事比较冒失,还可以用其中发生过的某些事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孩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冒失行为。一方面可以提醒孩子,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冒失的不良习惯。对于比较大的冒失事件,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写成文字或日记,好好保存起来,留做日后孩子自己提醒自己的警钟,避免重犯类似的错误。平时,父母应该与孩子多沟通,了解孩子的各种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有冒失的征兆,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原委以前就准备采取行动时,父母应该加以阻拦,然后与孩子一起仔细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考虑分析清楚了,再让孩子行动。这种分析,只是做合理快速地分析,不是要让孩子做事优柔寡断,一点小事都要考虑许久。如果不是什么重要事情,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例行事务,就应当干脆利索,毫不犹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的是一种稳健的做人品质,曾国藩在《治心经·殚心篇》中说道:“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守其道,尽己之性而知天命。天下事患不思耳,何患不可为;天下才患不求耳,何患世无人。”这正是对《履卦》最好的诠释。看过《履卦》之后,唯一要谨记的就是:让孩子杜绝冒失,谨慎行事,这样任何时候就都不会错了。
6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剪去孩子骄傲的羽翼
释义: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
导读:拥有谦虚的美德可以使百事顺利,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这种道德的。因而,父母在戒除孩子的骄傲情绪、培养孩子具有这种美德的过程中,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