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当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始终坚持自己的要求时,这样的孩子也是最任性的了。这时,我们要看孩子会闹到哪一步才会罢手,另外,还要看孩子对这场演唱会的痴迷程度到底有多大。有的孩子为了在演唱会上看到自己喜欢的明星,当家人不能满足自己时,他有可能会因为买票而去偷抢,这是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虽然我们教育这样的孩子会很棘手,但这也是纠正孩子任性的最好机会。
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从生气会发展到不吃不喝,这时家长一定要“顶住”孩子的这种任性,因为此时一旦松口,且不说纵容了孩子的任性,下次父母要再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就更难了。相反的,家长这次要是能驳回孩子的无理要求,下次在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时,家长的拒绝就会容易得多。
孩子最极端的任性,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要挟家长,以此使家长答应自己的要求:不吃饭或少吃;放学有意回来晚,叫家人担心;当然还有孩子整天板着的一张脸……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去批评孩子,否则,会激发出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要有意地给孩子留出闹情绪的时间,但在这个时候,家长一方面要表明自己拒绝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要适时地开导孩子:“你这样爸爸也很难过,我也希望你能看到这场演唱会,可家里条件太差了。”“你看,爸爸是否可以从其他方面补偿你一下”……当孩子生了很长时间的气以后,他也会感到很累,从父母的态度中,他也看不到能满足自己要求的希望,这时家长抛出“从其他方面补偿你一下”,孩子刚好有个台阶下——这对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但很多家长会忽视这一点,致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有时就是为一点小事,也会和家人大动干戈。如果孩子有个台阶下,他就会放弃原有的要求。这时,孩子在心里就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父母都会允许的!这样的拒绝多了,孩子就会知道哪些要求能满足,哪些要求提了也没用,由此孩子任性的性格就会收敛起来。
“不妄为”三个字说得很好,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千万不能让孩子自作主张,任性而为,这样,你的孩子才能成为知书达理的好孩子。
9君子以惩忿窒欲
——消除孩子的叛逆情绪
释义:君子应压抑怒气,窒息贪念欲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
导读:在《易经》看来,人要有所为,就应该“惩忿窒欲”。在孩子的叛逆期期间,“忿”和“欲”表现得都很强烈,父母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惩”、“窒”手段来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现在的很多孩子说话都不知轻重,常常会出口伤人,偏激的言语常会刺伤父母对孩子的那颗慈善的心。说话不知轻重的孩子,他对父母的言语是冷漠的,父母不会得到他一句体贴和温暖的话。在孩子心里,好像总有着某种对大人的不满,他们喜欢用伤人的语言来宣泄自己不满的情绪。这种现象是孩子在逆反期常出现的,不同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自我释放”,比如频繁地大发脾气、与父母过度争吵等。孩子说话很伤人,只是孩子逆反行为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父母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地纠正,将会导致孩子更严重的叛逆情绪,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损卦》取“损”为名,有损失、受伤害之意。它的卦象上说:“君子以惩忿窒欲”——倘若一个人不能抑制自己冲动、偏激的行为,必然会遭受损失与伤害。
某高中学生小郑,父母关系破裂了,小郑跟了父亲。他原本品行兼优,由于父亲与插足的第三者结婚,让孩子心灵蒙受创伤。没有妈妈的日子,小郑无法接受,于是故意和父亲作对,父亲不让他做的他偏要做,吸烟、喝酒、赌博样样都会,还交上了社会上的不良朋友,且处处“整治”父亲和继母,为的是不想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郑的堕落,完全是由内心的坏情绪,即“忿”和“欲”引起的,因而,在《易经》看来,人要有所为,就应该“惩忿窒欲”。孩子的叛逆期“忿”和“欲”表现得都很强烈,父母一定要拿出一定的“惩”、“窒”手段,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变得叛逆,这是被自己不满情绪憋闷的结果,这时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对孩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的教育是治标不治本的,当然也就不会有效果了。父母要从排解孩子心中的怨气入手。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不要惹孩子生气。
不惹孩子生气,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很难做到。在很多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生气是两条并行线,就像火车的两条轨道始终并存。最好的教育办法是孩子能高高兴兴地接受父母的教育的同时还不会生气。
孩子“高高兴兴地”接受教育,这似乎不符合很多父母的教育习惯,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力求自己有这样一个教育基础:威信+严肃+强制,似乎这样面对孩子时,自己的教育才会收到效果。其实,孩子生气乃至于叛逆,正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威信+严肃+强制”的结果。如果家长在面对孩子时黑着一张脸,再加上命令式的说话方式,就是再温暖的言语,孩子听起来也不会舒服,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孩子叛逆的情况。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想让孩子在平和快乐中接受教育,父母的脸上就要多几分笑意,给孩子几分平等,用语要讲究几分委婉,在快乐的氛围中使孩子接受“和风细雨”式的教育。这样,在说教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不会生气,就会把孩子说话很伤人乃至叛逆的苗头扼杀掉。
不要使孩子生气,并不代表不能责备孩子,当必须要责备孩子的时候,就要尽力去责备孩子,关键是在责备后要及时“安抚”好孩子。比如,在骂了孩子以后,你马上就对孩子说:“爸爸骂你了,嘴都骂干了,快去给我倒杯水来。”这样幽默的言语不仅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而且还能使孩子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何会遭到父母的责备,孩子就不会因父母的责骂而生气。
(2)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消气”。
孩子有了叛逆的情绪以后,他就会在言语上刺激大人,此时我们就要给孩子消气。孩子生气是很多父母喜欢忽视的一个问题。他们觉得,孩子生气,只是一种“孩子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伤大雅。这是一种对孩子生气的错误看法,因为孩子一次生气就是一次不满的表现,如果孩子的“气”得不到及时地舒缓,孩子就有充足的时间去想一些自己的道理,而且生气会使孩子坚定地改变或认同一些看法,这些看法都是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思量的,这就使得孩子的这些看法中错误的较多。生气的次数越多,在孩子心里聚集的“错误”就越多。因此,孩子经常生气而又得不到排解,这会隐藏巨大的教育隐患。所以,孩子生气了,父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且父母及时给孩子消气是很有必要的。
有的父母或许会说:孩子生气了,要想他开心起来,那我们只有放下父母的架子去哄他。父母的这种做法只对了一半,父母在给孩子消气的时候,必须要放下高高在上的那份威严,但绝对不是要父母去哄孩子。
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孩子错误的一种让步,他们用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来舒缓孩子犯错所带来的压力,这样使孩子开心起来,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纵容。
所以,孩子不高兴了,我们可以这样直接问孩子:“我的儿子(女儿)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呀?”当然,也可以间接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然后,在和孩子平等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对问题的看法,用道理来说服孩子,直到孩子认同原先因自己不理解而使自己生气的那些道理。孩子道理想通了,心里的气也就消了。
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孩子就会常以心情舒畅的状态出现在父母的面前,对父母的尊重、孝心也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当叛逆的孩子喜欢用偏激的语言对待父母的时候,先不要下“孩子变坏了”的结论,应首先想到“孩子又生气了”。这样,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不会抓住孩子的问题不放,而是直接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这是很有效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试想,孩子言语不好,只是生气的原因,我们不让孩子生气不就行了吗?或者孩子心里有气,我们能学会替孩子消去心中的怨气,孩子不就变得温顺了吗?
“君子以惩忿窒欲”,《易经》用简短的语言告诉父母,当孩子出现“忿”、“欲”时,父母应该想办法进行“惩”、“窒”,这样,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君子,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
10王假有家,交相爱也
——教育要关爱与严厉相结合
释义:在家庭内部交相爱也,才能使全家人都生活在爱的阳光和空气中,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发育。
导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尊重关爱与严格要求孩子的尺度。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年龄、身心特点,只是片面地尊重关爱孩子,不严格要求孩子,就会使孩子渐渐轻视自己,使自己的威信打折扣;而如果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孩子一点都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爱,也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更不利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
《象》曰:“王假有家,交相爱也。”程颐对此进一步解释道:“王假有家之道者,非能使之顺从而已,必使其心化诚合,交相爱也。”意思是说,在家庭教育中,仅仅让孩子听话、顺从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家长与孩子必须互相尊重,互相体贴,让孩子心悦诚服,自觉地接受父母的影响。从《易经》给我们的启示看,合理地教育孩子,就应该严厉与关爱相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往往很难把握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也很难做到不偏不倚。太宠、太惯、太随意地对待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变得娇纵任性,这是父母关爱过了头;太严、太狠、太传统地对待孩子,往往会使孩子变得压抑胆怯,这是父母管教孩子过了头。所以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要做到不温不火,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父母最难做到的。
“尊重关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是家庭教育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结论》中所说的:“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作为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无论怎样的不成熟,他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你的孩子,因此,父母必须极大地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虚心听取孩子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合理建议。对于正确意见要虚心接受,不正确的意见要给予耐心地解释,切不可趾高气扬、一概否定,更不能以偏赅全、以点盖面。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父母要放下长辈的架子,以平等的、友善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以聊天、游戏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活,深入到孩子内心,当关爱的使者,做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知心人,这样才能使孩子从情感上接纳你、听从你,你也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父母严格要求孩子,这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严格要求首先应该具有客观合理性,它既是符合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又是能够促进孩子的思想品德、智能、体质等方面健康发展的;其次,它是真诚的、善意的,是出于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提高的由衷的关心,即使是对孩子的过失所做的严厉批评,也应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焦虑,而绝非“竖子不可教”的怨愤;最后,它应该能使孩子真切地意识到这种严格要求对其立身处世的必要性。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应贯穿于孩子的整个生活,从思想品德、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对孩子有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孩子出现的任何背离培养目标的现象或倾向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进行细致耐心地分析、说服和教育。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具体、明确,要合法、适度,有进还要留有余地。也就是说,这些要求应该是孩子能够做到的。学生实现了父母的要求,就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促使他进一步实现父母的要求。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过高过急,孩子不容易做到,就会失去教育的效果,不仅会使要求成为空话,而且会使孩子认为父母的要求不切实可行,可以不完成,从而钻父母教育上的漏洞,养成一些坏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尊重关爱与严格要求孩子的尺度。如果不考虑孩子的年龄、身心特点,只是片面地尊重关爱孩子,不严格要求孩子,就会使孩子渐渐轻视自己,使自己的威信打折扣;而如果对孩子要求太严格,孩子一点都感觉不到来自父母的尊重与关爱,也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不利于父母对孩子的管教。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对孩子“严加管教”和“关爱”是同时进行的,这也是很多父母因为对这方面的忽视而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