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随自己心情的改变而改变的。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孩子“严”一些,而这种对孩子的严加管教往往是家长的一种自我情绪的发泄,他们把自己的不快发泄在孩子身上,他们还美其名曰自己对孩子要求是很严厉的;当自己心情很好的时候,一切教育孩子的规则和原理都会抛到脑后,孩子就会成为他们的宠儿,孩子一切不合理的举动都是可以原谅的。他们对孩子的态度一段时间是“狂风暴雨”,一段时间又会是“阳光雨露”,时间久了,孩子就会觉得,不是自己的行为的对错在决定着父母对自己态度的好坏,而是由父母的心情在决定着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孩子对父母有了这种印象后,当父母再一次对他的错误进行严加管教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这不是父母在管教自己,而是父母在发脾气,这样,孩子对父母的管教就会不屑一顾。
孩子在父母宽严失衡的教育中,就像是把一块玉石放到一个乍寒乍暖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状况下,再好的玉也会被风化。“王假有家,交相爱也。”意在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一定要宽严相济,这样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11有孚,威如,终吉
——威严和信赖不可少
释义:家人格道德:诚实守信,保持自己的尊严,最终一定吉祥。
导读:现在的很多家庭,往往在潜意识中延续了一些我国传统的父子相处方式,父母的威严是有了,但孩子却失去了对自己的信赖,这使得很多孩子与父母有代沟,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易经》中说“有孚,威如,终吉。”可见,《伊川易传》中说:“治家之道,非至诚不能也。必中有孚信,则能长久而众人自化为善。不由至诚,己且不能常守也,况欲使人乎?故治家者以有孚为本。”但是,家长也必须有威严,这样才能使得家风严谨,不至于“妇子嘻嘻,终吝”。关于这一点,程颐这样说:“治家者,在妻孥情爱之间,慈过则无严,恩胜则掩义。故家之患,常在礼法不足,而渎慢生也。长失尊严,少忘恭敬,而家不乱者未之有也。”
按照中国的传统,父与子就像古代的君与臣,他们所处的位置不可能在一个水平线上。现在的很多家庭,往往在潜意识中延续了一些我国传统的父与子相处方式,父母的威严是有了,但孩子却失去了对自己的信赖,这使得很多孩子与父母有代沟,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否有威信,可信赖,往往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换句话说,父母的威严与可信,往往又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用怎样一种关系相处。”
说“父母与孩子用怎样一种关系相处”,很多人就会觉得父母与孩子当然是父子(女)或母子(女)关系。这种关系是肯定的,但父母不能仅用这种关系与孩子相处,而是先和孩子做朋友,然后再做孩子的父母。
如果孩子与父母是纯父母关系,这将注定孩子很难与父母的关系融洽,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就会遇到很多阻碍。因为一谈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孩子自然就会想到等级、严厉、绝对等带有“独裁”意味的字眼,这在无形中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一层隔膜,而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往往就起于这种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抛开父母关系,用一种朋友的关系与孩子相处,这样,“民主、平等”等就会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体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和谐。所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境界就是“父母心中无父母,孩子心中有父母。”换句话说,就是父母像朋友一样对待孩子,孩子对父母既有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又能像对朋友一样没有任何隔膜,能对父母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孩子对父母的尊重是“自愿”的,而不是屈于传统或父母的高压,必须对父母“敬畏”——这是父母即有威严又可信赖的最高境界。
《易经》中上九在全卦最上位,是全家最高上的人物,如同老太爷,故言“有孚,威如”,意思是既有信用又有威严。“有孚”是信,“威如”是威严,如在词末时表示状态。“终吉”,受到全家包括家长在内的尊重。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将树立威信放在第一位。
具体的做法是:
(1)父母要把孩子看成朋友。
父母千万不要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要用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就要求父母放下架子,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心态,使孩子感到父母没有居高临下地对待自己。与孩子建立这样关系的关键主要是看父母的言行。比如父母在对孩子的言语中多用商量的口气,就是批评也多用建议的口气,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以可信任感。
(2)对孩子强调尊重。
把孩子看成朋友的同时,为了不让孩子变得娇纵,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尊重。让孩子尊重的是一个普遍的人群,而不仅仅只教会孩子尊重自己的父母。当孩子知道了尊重,他也就会知道应把父母放到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来,因而父母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严。
在旧中国,父母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总是板着面孔显示着自己的威严。但宋耀如的家庭不是这样,在这个家庭里,大人小孩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孩子对一些事可以据理力争,并最后使父母满足自己的合理要求。宋耀如在教育孩子时,总能保持民主和尊重,尽可能满足孩子们正当的要求。宋耀如会随孩子们一起称夫人为“妈咪”,宋耀如用这种幽默的方式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宋耀如和女儿们的志趣也十分投机。宋耀如喜欢唱歌,嗓音也很好。孩子们继承了父亲的音乐天赋,也都酷爱唱歌,很小的时候就跟父亲学会了许多中外歌曲。每逢夏日的夜晚,宋耀如还会和孩子们引吭高歌,伴着歌声,父女间的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沟通。宋氏三姐妹就是在这样具有浓厚民主思想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而且在当时,也只有这样的家庭和宋耀如这样的父母才能够培养出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等这样杰出的女性来。
父母应该看到,威严与可信是建立在民主家庭的基础上的,不然,父母就是把自己抬得再高,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相反,如果父母做得很低调,而孩子心中有父母,那么父母活得“屈”一些又何妨呢?
12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释义:有威而获吉祥,是由于上九反身修己的缘故。
导读: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母亲爱虚荣,女儿也会这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这样;父亲品德败坏,儿子也不会有好的行为。所以说,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大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结果。
“上九:……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程颐说“治家之道,以正身为本,故云:……威严不先行于己,则人怨而不服,故云‘威如’而‘吉’者,能自反于身也。孟子所谓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也。”
《家人卦》上九讲述了治家、处理家庭问题的效果体现了领家人的“信”,信又产生了领家人的威,所以爻辞说:“有孚威如”。当家人有了使大家心服口服的威信时,今后处理家庭问题就会更加顺利,故“终吉”。信,从哪里来,从个人修养中来。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求诸己,反身自省,才会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品德;而当家人的美好的品德本身又是对家人的最好教育。所以,威,归根结底来自个人修养。故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本爻旨在说明,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必须重修身、有威信。威德并重,才能有效化解矛盾,带出好的家风。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当家人要以身作则。
俗话说: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为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极强的,他们有大量时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父母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父母的兴趣爱好、习惯方式和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腔调等,都可能成为孩子习惯行为的模式。他们向父母的各种行为模仿和学习,并且他们的行为也主要受父母的规范。不论父母的行为规范与否,孩子都可能会模仿和学习,甚至成为孩子人际交往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因而,在教育孩子时,每一位父母都应向自己提出下列问题:我们的心理健康吗?我们的言行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哪些好的或不好的影响?孩子学到了我们哪些行为?
柏拉图曾说:“任何坏人都不是出于本人意愿成为坏人的。”每个孩子天性都是愿意向好的一面发展的,只是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一天天变坏。
对于这一点,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翻版”。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实实在在的规律。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母亲爱虚荣,女儿也会这样;父亲好喝酒,儿子也会这样;父亲品德败坏,儿子也不会有好的行为;所以说,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大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结果。
一位小学生的父亲抱怨,孩子老是在外面打架惹事,几乎每天都有其他孩子或父母找到家里告状。他说,孩子从小做错事,在外面打架,回家都要挨揍。可是越揍,他在外面打架打得越厉害。后来问这位父亲,才知道,他不仅经常打孩子,也经常打妻子。孩子的行为正是从小向父亲学来的,是父亲教给他解决人际问题的方法——靠“打”。孩子对父母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受父母对孩子态度的影响;孩子是根据父母对他的态度,认同、学习和模仿的。
现在,社会上没有专门培养孩子品德方面的机构,这个任务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父母的身上。那么,父母的言传身教如何,便成了孩子成为好人或坏人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父母是离孩子最近的人,是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地成为养成孩子好行为的引导者。
有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得到命运的收获。”这种说法完全正确。如果父母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的好品德,就会为孩子的美好前程创造条件。这样的父母是值得人尊敬的。
13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说教不要太啰唆
释义:简单的做法能让人清楚明了。
导读: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过于啰唆,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的话就会置若罔闻,如同没听到一样。不管你是叮嘱、吩咐还是劝阻,都起不到作用。
父母在说教孩子的时候,如果过于烦琐,孩子就不便于执行,或者在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差错。所以说,简易原则是有效说教的保障。关于这一点,古人早有明确的判断。
《易经·系辞上传》中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说教,简单让孩子容易明白,简化之后会变得结构清晰、内容明晰,使孩子容易掌握和贯彻。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它还有更深的含义:易简有力的话语,孩子容易接受,否则,孩子对父母的话会置若罔闻。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过于啰唆,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的话置若罔闻,如同没听到一样。不管你是叮嘱、吩咐还是劝阻,都起不到作用。原因是由于父母太唠叨,孩子会认为是家长对他不放心,要反复说来提醒他,情感上受了伤害。孩子知道父母爱唠叨的习惯后,不管父母说什么,他都不会注意去听。
大多数父母为使自己的孩子懂得更多的道理,往往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正面说教,有时甚至一说就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来说,自然是无可非议的,但效果却总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研究结果表明,过于频繁的正面说教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甚至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造成某种病态心理。专家们认为,孩子一般不能预先考虑到行为的后果,只能从不间断的探索和体验中,逐渐得出一些相应的结论。因此,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讲一套套与其年龄不相适应的道理,无疑是枉费精力。譬如,当你发现孩子去做某件有害的事情时,不宜用威胁的言辞加以训斥或讲一番冗长的大道理。威胁与训斥,如不恰当将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大为厌烦的冗长的说教,也足以将主要问题掩盖忽视掉。正确的做法是,只需对他简单地说一声“不要这样做”或“这样做不行”之类的话就够了。待孩子稍大后,你可以再向他讲一些有关的道理。如果孩子追问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你的解释也应当简单明了,不可夸大其危险性,或随便找个理由搪塞。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唠叨是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表现。对自己说的话办的事不放心,才不断地重复。软弱和紧张型的人特别容易唠叨。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很容易成为一个不自信的浮躁的人。那么,家长怎样才能防止在教育孩子时说话啰唆呢?
(1)不要事事、处处叮嘱。
家长没完没了的反复叮嘱,不但干扰了孩子正常的生活,还会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家长应该和孩子制订一个共同遵守的家规和家务分工制度,给孩子创造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环境。家长负责检查和总结。
(2)说前考虑周到,说后不要改变。
只要家长在说话前考虑成熟,才能建立自信,意志才能坚强。这是防止唠叨的基础。
(3)要注意提要求时的态度。
家长对孩子提要求时,态度要坚定,不要让孩子产生误解,又要表示出对孩子的信任。
家长若能做到以上几点,不但可以大大减少唠叨,还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