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约公元前468年至公元前376年,名翟(dí),鲁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不仅坚信有鬼神,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即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像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1古之善者则诛之,
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注重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释义: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
导读: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他们最富有幻想,思想和行为都不受束缚和制约。因此,他们的思维是大胆、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父母必须抓住时机,创设条件,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孩子成材。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自古以来掌握知识多少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墨子有很多观点是和儒家对立的,有的甚至对其持批评态度。儒家提倡“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而墨子则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意思是说,对古代的优秀遗产应继承,但还要有创造精神,使善的东西更多一些。这既反映了墨子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也体现了他重创新的做人态度。
墨子提倡的创新思想,可以说是从古至今息息不止的。《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大学》也提倡弃旧图新,认为这样可以让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说:“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无不透露出创新的思想。
墨子所提倡的创新,与今天人们所提倡的创新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有了创新的精神,才能发现他人不能发现的东西,做他人做不了的事——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本田研制出最好的发动机,洛克菲勒打造出了他那强大的石油帝国……所有这些天才的出现,都是因为他们有了自己的创举。因此,父母要想使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一个孩子能成长成才,往往就是他创造力的展现。同等水平的孩子,谁有创造力谁就有可能成才。父母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材,就须培养孩子的开拓创新精神。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他们最富有幻想,思想和行为都不受束缚和制约。因此,他们的思维是大胆、自由和富有创造性的。父母必须抓住时机,创设条件,从小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孩子成材。
在这里,我们不妨学习一下比尔·盖茨的祖母,看看她对比尔·盖茨的创新精神是如何培养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祖母就非常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祖母积极支持比尔·盖茨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在空闲的时候,家人和比尔·盖茨一起自编自演一些小品、话剧等,让比尔·盖茨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看谁演得最像,表演得最有创意。祖母有时还放手让孙子自己和同学、伙伴一起办一些家庭小聚会,让比尔·盖茨自己去策划。比尔·盖茨自己装饰美化房间,自己到超市购买物品等。通过这些小的活动,培养了比尔·盖茨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因此,父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就是孩子在做一些事时,父母不要用一些条条框框进行限制,更不要用一些所谓的经验对孩子强加指导,这样对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很不利。强迫孩子顺从成人的意志,这样就会使孩子经常处在外界的压力之中,孩子就不会安心地做任何事。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在大人的高压限制下做一件事时,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他总是先揣摩大人的心理,然后再试图迎合对方的做事方式和方法。他觉得指导者比自己强,他就会按照指导者的指示去做。如果他不能完全领会父母的意思,在做事时就会六神无主,他会感到这样做也不好,那样做也不合适。在这样一个心理环境下,孩子就不要说有什么创新了,就是按照正常水准完成一件事都难。
我们在看很多有才能的人小时候的故事时发现,他们很多在儿时似乎都不被父母看得很严,他们都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甚至在生活中父母还给予他们更多的散漫。他们的父母当时这样做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正是这种“放羊式”的家教方式,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为他们后来成为一个天才打下了智力基础。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父母可能没有那个胆量让孩子“自然地”去获得超人的创造精神,想让自己的孩子成才,也只有在家教中为此多付出一些精力。
安徽霍山县大沙埂中学教育研究室主任、著名特级教师万继胜认为,现代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父母是孩子创造力的主导者。万继胜主任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时认为:“父母应允许孩子‘标新立异’,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比如,父母带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走在街上时,就可以一边走一边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你觉得××看上去像什么?’当孩子对所看到的东西做出的比喻不当时,父母不应责备孩子‘胡说’,而要夸奖孩子的想象与众不同,鼓励孩子在此基础上,再去联想‘看上去还像什么’,这样增强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除了放手让他们做事以外,父母还要用丰富多彩的创造活动来增强孩子的创造能力。例如,游戏活动、欣赏活动、表演活动等都是发展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父母应全面加以运用。例如,在和孩子一起听音乐时,可鼓励孩子想一想、说一说‘这段乐曲告诉了我们什么’,并要求孩子用语言、表情,甚至是体态、动作等不同的方式将所感受到的表现出来。在孩子的世界中,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问题的答案往往超出逻辑之外。孩子的一些好奇心、新概念、新想法,也可以说他们有将事物改良或创新的能力——这或许就是墨子所说的‘欲善之益多也’。有创造力的孩子,除了有想象力、灵活的心思外,还有各种知识相辅相成,所以创造力其实不是一种单一能力,而是集合多种能力的表现。
“父母面对孩子的创造力行为时,要有耐心、会包容、会赞美,以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操作、多探索、多想象为原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好奇心,这样必将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培养。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样既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又有利于孩子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变得更聪明。”
万继胜的话道出了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精髓,我们不难看出,在很多成功教育案例里,很多都是有意无意地得到了这样的培养。事实证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往往就会在平常中做出不平常来。因此,想让孩子成材,就要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2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释义:依赖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不依赖自己的力量就不能生存。
导读:要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并不需要孩子有什么特殊的资质,也不要父母施展什么特别的教育手段,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着良好劳动习惯的人。
墨子已经看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认为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生存。墨翟反对孔丘将耕作嫁接式的劳动生产,看成是“小人”卑贱行为的观点,他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动物可以用自己的皮毛御寒,可以用自然的水草为食物,可以不出劳动力就能生存,而人没有天生的羽毛当服装,没有蹄爪作鞋靴,不能赤身裸露于严冬,不能光脚行走于天下,不耕种、不纺织、不劳作,就没有活路。“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飞)鸟、贞虫异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爪),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虽)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墨家的这一思想就是告诫人们要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2000多年前的墨子清醒地认识到劳动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更提出了“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的观点,他把劳动放在决定人生死存亡的重要位置上。很显然,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劳动决定人。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仅要重视文化学习,还要重视对其劳动技能的培养。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小时候的劳动会令一些人养成很多优秀品质,其间包括很多成功的特质。凡是从小爱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在他长大以后就会特别能干。翻看霍英东、李嘉诚、洛克菲勒等这些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在他们小时候没有一个不是勤快的孩子,劳动使他们受到了磨砺,因此他们能成为成功的人。
有劳动才有收获,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为孩子创造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劳动训练,让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做一些事。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这会让孩子受益终身的。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他的家族就特别注重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洛克菲勒小时候的零花钱是靠要自己“挣”的,他给父亲做“雇工”。父亲平时便要他到田里干活,有时还要他帮着妈妈挤牛奶。他把账目记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再与父亲一起结算。洛克菲勒做得很认真,在这中间他感到有无穷的趣味。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按照这种方法教育孩子。当然,孩子不是只要做了就行,家里还要定期检查孩子们做事的效果,效果不好或有谁不用心,那就一分零花钱也不要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洛克菲勒的家族让孩子这样做,当然不是因为吝啬,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想通过这种方法,鼓励并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的劳动过程更是孩子接受考验和磨炼的过程。因此,在这个家族出现了几个总统、银行家。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古人明白,只要辛勤劳动,才会更加富强,才会更加富裕。洛克菲勒家族正是印证了这句话。
美国是一个真正崇尚劳动光荣的国家。在他们的学校,有专门“收破烂”的地方。就是一些百万富翁的儿子,你也可以经常看到他在校园里拾垃圾,他们把收集起来的破纸、冷饮罐送给学校,向学校换取一些报酬。在中国,这种做法可能会遭到别人的笑话,自己也会拉不下脸来。但在美国,这样“拾破烂”的孩子不会觉得有什么难为情,反而觉得自己凭劳动挣了钱,还会在同学面前感到自豪。有的经济不好的家庭,在孩子八九岁时,家长就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里去打工、送报挣零花钱,家长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乔布斯、盖茨这样的天才,为什么世界的财富美国人能占据更多的比例,为什么很多富豪都出现在美国……这是由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注重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结果。
所以说,要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并不需要孩子有什么特殊的资质,也不要父母施展什么特别的教育手段,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着良好劳动习惯的人。
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劳动习惯也是如此。培养劳动习惯,要从孩子开始抓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会逐渐加强,他看到大人劳动,由于天性使然,他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和要求。父母要及时抓住孩子的特性,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其实,孩子天生就喜欢尝试,看到父母劳动,他就会产生尝试劳动的冲动。很多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常常会以为孩子在给自己捣乱,对其采取干预、训斥的态度,这样,孩子对于做事的积极性从小就被扑灭了。正确的方法是,父母应该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让他们动手做点事。尽管孩子做事会很不熟练,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得很糟糕,这就要求父母在让孩子做事时讲究一点方法。父母事先教会孩子一些做事的技能,然后让孩子去实践。孩子对自己生活上的一些事,他是不会把握好的。就拿洗衣服来说,一件衣服,先放多少水,放多少洗衣粉合适,泡多长时间,衣服要重点搓哪些地方,搓多长时间……这些细节在一个能够熟练洗衣的大人看来,可能是一件小事,但对于一个从来没洗过衣服的孩子来说,就是一件难事。因此,父母在事前先做一番指导,然后再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不仅会养成做事的习惯,而且还会提高做事的能力。
当然,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还要扩大孩子的劳动圈。因为劳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劳动习惯养成的效果。孩子养成了生活自理和做家务的劳动习惯,还不能说孩子就养成了很好的劳动习惯,因为这些是最基本的劳动,需要的能力和技巧都不是很大,劳动量也很小。真正能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是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父母要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和做家务的劳动习惯开始,慢慢让孩子进入社会公益劳动和生产劳动领域,这样扩大孩子的劳动圈,让孩子养成不惧怕复杂、强度很大的劳动。如果孩子能养成这样的劳动习惯,他就会创造出价值,表现出自己潜在的能力。
总之,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就像给车装上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一样,这样车子就会跑得更快、更远。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就是对所有人的一种超越,当一个人超越了所有人,他自然就成了一个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