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33

第33章 《墨子》中的家教智慧(3)

一个妈妈给孩子买来苹果,孩子正津津有味地吃着,这时爸爸走过来逗孩子:“这么多好吃的,让爸爸也尝尝。”孩子不愿意,急得大哭,这时,妈妈连忙跑过来说:“孩子别哭,妈妈给买的苹果,不是给你一个人的,谁都可以吃,爸爸工作很辛苦,你一定要知道心疼爸爸,给他吃一口。”然后,爸爸在孩子递来的苹果上轻轻咬了一口说:“宝宝知道心疼爸爸啦……”这时孩子破涕为笑。

孩子不是天生冷漠的,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感恩之情,许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得爱父母,而是父母没有正确教育孩子感恩的方式。

在西方有一个感恩节,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引导人们的感恩之情。在这一天,西方人都要赶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吃火鸡等食品,以此来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著名的仁爱教育研究所的教育专家周澜,从美国留学回来深有感触地说:“美国人的生活,并不全都是随意、开放的,在一些方面,他们显得很保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美国人的感恩文化。”在美国,一些不论规模大小的集体活动,他们都会有一个短暂的感恩仪式,这种仪式通常是参会者与仪式的主持者一起朗诵感恩辞,这时的每个人都是感恩者和被感恩者。不难看出,西方的感恩文化,实际上是对人们善良品质的一种群体引导。

中国的现状有所不同,多数父母热衷于对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孩子因此认为: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的付出也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孩子甚至变得无情无义、蛮横自私、冷漠、残忍。如果父母在向孩子施爱的同时,注意让孩子理解真爱,理解父母挚爱后面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这就会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样,坏孩子往往会转变过来,好孩子会变得更优秀。

对于问题孩子感恩之情的培养,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让孩子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渐渐地把感恩之情植入孩子的心里。比如,要求孩子给刚下班的父母递上一杯热茶,为劳累一天的父母捶捶腰背,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对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孩子做了这些事以后,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爱就会在孩子的心中流动起来,就能有效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形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因此,懂得感恩,也是一个孩子品质良好的表现;感恩是情感的真实体现,会在不经意之中增加孩子优秀的因子;感恩更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将使孩子出类拔萃;感恩使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它可以改善孩子的人际关系。孩子如用感恩的心去度过每一天,它将使孩子的心灵得到净化,更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6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善于用榜样教育孩子

释义:君子不用水作镜子来照自己,而用贤人作镜子来照自己。

导读: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时,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

墨子曾说过:“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意思是说,君子不用水作镜子来照自己,而用贤人作镜子来照自己;用水作镜子,只能看见自己的长相;而用他人来作镜子,则可以发现自己言行方面的正确与过失。墨子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后来,这也作为中华传统流传下来。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古希腊也提倡榜样的作用,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

18岁的少年海格里斯,正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这时,他碰见了两位女神,一个叫“恶德”,一个叫“美德”。恶德女神千方百计诱惑他去追求能使人享乐一生、却有害他人的生活;美德女神则劝导他走为人除害造福的道路。最后,海格里斯听从了美德女神的呼唤,拒绝了恶德女神邪恶的诱惑,选择了始终为同胞做好事的人生之路。后来,海格里斯成为希腊人千古传颂的英雄。

海格里斯从美德女神身上看到了美的品质,把美德女神作为榜样,自己也成了英雄。如果他以恶德女神为榜样,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看来,古希腊寓言学家说“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并不过分。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孩子以什么样的人为榜样,他也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他们以英雄人物、伟人、智者、科学家等为榜样,就可能找到动力和方向,成为有用的人;当他们结交小人、盲目追星、盲目攀比、从父亲那里学会吸烟等,结果将非常糟糕。

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长大一些后,常常喜欢模仿同龄人中比较优秀的、自己喜欢的人,模仿他们的言行举止。这是正常的现象。美国学者哈里斯提出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认为,到了孩子的儿童期、少年期,家庭的影响渐渐在减弱、淡化,群体的影响渐渐增强。所以,每一个儿童都应该参与并认同一个社会群体,从而在群体中学习在社会公众中的行为方式。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善于用榜样来教育孩子。《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榜样,但是,父母除了给孩子当好榜样,也要给孩子寻找别的尤其是同龄的榜样。很多事实也证明,孩子有一个好的同龄榜样,终身受益。孩子能与自己的榜样(尤其是同龄榜样)充分共享有利条件,就能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形成海纳百川的胸怀。这不仅是一种学习和竞争,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人生境界。但父母在给孩子树同龄榜样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父母要注意的是,不要拿熟悉的人作为榜样来教育孩子。父母可以举书上某个孩子的故事来鼓励他,他不会反感,因为那个孩子离他太远,对他不会形成威胁。而身边的人,同学、邻居、朋友,这些人,如果你拿来和他比较,大加赞赏,树为榜样,对他就是一种贬低了,意味着你已经在两者之间作了比较,已经判定他是个失败者。

我们以为向别人学习是应该有的美德,是一种谦虚,但孩子并不那么认为,他只觉得这是一种评价,是他的失败和耻辱,在这种心态下,他不仅不会向对方学习,还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双方的距离反而拉大,甚至把他推到相反的方向,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在评价孩子相熟的人时,一定要谨慎,表扬一方,不可贬低另一方,不要人为地将两者对立起来。

如果表扬一个人的同时,总在贬低另一个人,“你看人家……你看你自己……”如果总是用这样的语气教训孩子,那被贬低的一方就不可避免地会将“别人被赞扬”与“自己被贬低”联系在一起,别人被赞扬就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了,还怎么可能希望他欣赏别人的优点、祝贺别人的成功、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心平气和地在一起呢?他的忌妒之心、自卑之情必然生起,在心态上难免出现偏差。

7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释义:丝放于青色染料里变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料里变成黄色。

导读: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良好的人格,那么,父母就应该给他提供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德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德行。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句话来源于《墨子》,完整的语境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意思是,墨子看到染丝者叹息道:丝放于青色染料里变成青色,放入黄色染料里变成黄色。投入的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不同。丝放进五种不同的染料里,就能染出五色。因此,他认为人性的浸染不可不慎重。这句话也对我们教育者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每个孩子的天性其实都是天真善良的、并无善恶之分,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经常想想自己给孩子创造的环境是不是真正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在传统中,人们常告诫孩子不要让环境影响自己,要孩子们保持素白的心理。学善,则日趋高明;学恶,则日趋下流。类似“孟母三迁”的故事,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不要由纯洁而变成形形色色,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常常是知道规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而忽视了自己在孩子教育环境中的作用。

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德行品格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大神。”模仿是儿童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在家庭中,父母的道德人格,在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他们的道德人格状况、道德修养水平,往往成为孩子道德认知的标准。父母要常修为人之德,才能使孩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意大利诗人但丁指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当今的父母对孩子“才”的培养是不遗余力的,而对德的培养往往疏忽了。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自己“失德”的言行影响着自己的孩子。

首先,父母在公共场合的“失德”。有些父母在公共场合和孩子在一起时,他们根本不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会有怎样的影响,他们不会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一些公德心,对人更不会有一些谦让的行为。相反,他们为了教育孩子走进社会后“不吃亏”,还处处教孩子怎样进行“自我保护”,这种所谓的“自我保护”,不外乎就是教孩子对外人霸道一点,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念是“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他们用行动告诉自己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心要狠一些。当然,更多的父母并不是有意地在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言传身教,可能自己在公共场合的“失德”是由于习惯,但这给孩子的负面影响都是一样的,这是孩子在公共场合形成目无尊长的原因之一。

其次,一些父母在家里对待老人的“失德”。一个人,有时他是人的父母,有时也是人的子女。在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一些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孝顺,可他自己却不知道给孩子做出表率。有很多人不知道去孝敬家里的老人,这种“不孝”到孩子的眼里就会成为一种“家风”。因此,他在对待家中年长的人时,自然也不会有好的态度。有一个故事说的则是:

有个老人体弱多病、卧床多年,他儿子觉得老人实在是个累赘。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把老人装到箩筐里,准备把老人背到无人烟的野外去扔掉……老人的孙儿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在他爹背起爷爷跨出家门的时候,老人的孙儿开口了:“爹,记得把箩筐带回来啊!”老人的儿子觉得,一个不值几个钱的破箩筐还拿回来干什么,于是问道:“拿回来干什么?”老人的孙儿说道:“将来你老了,那箩筐还能用来背你啊!”

身为父母,时刻要记住:孩子随时随地都在看着我们,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我们怎样对待身边的人,怎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孩子的心灵是敞开的,他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所看到的一切。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一切言行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如果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良好的人格,那么,父母就应该给他提供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德行来感染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德行。

最后,一些父母嘴上的“失德”。有的父母喜欢在别人的背后、孩子的面前评价某人,这对于孩子来说危害是非常大的。当父母在家说某个人一些不好的地方的时候,可能说者无心,但听者有意,被孩子听到后,在孩子心里,这个人的威信就会丧失,孩子在心理上就会排斥某个人。在生活中,孩子要是遇见这个人,就很容易引起孩子对他的反感,这种反感会直接造成孩子在这个人面前的逆反心理。这样,即使这个人是孩子年长的至亲,孩子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好感。比如,有的家长喜欢说老师一些不好的地方,孩子听到后,他在心理上就会排斥这位老师,就不会尊重这位老师。

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是在诸多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纵观古今中外各个领域中有卓越建树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父母要意识到:孩子不仅是你的,也是国家的,所以教育好孩子也是大事,为了完成好这桩国家大事,就需要每一个孩子的父母和即将做父母的朋友们,用自己崇高的品德,良好的自身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去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