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34

第34章 《墨子》中的家教智慧(4)

8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

——让孩子有个目标

释义: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一定的法则。

导读: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有个寓言是这样的: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马”,众驴马羡慕不已。于是很多想要成功的驴马都来找白龙马,询问为什么自己这样努力却一无所获?白龙马说:“其实我去取经时大家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西天取经,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们在磨坊原地踏步而已。”所以墨子说:“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墨子·法仪》)。墨子提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一定的法则,不然,就不会成大事、立伟业。

中国的古圣先贤,他们都先把目标放在第一位。孔子是这样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三十、四十、五十、六十,直到七十,在孔子看来,人心性的修养都有不同的目标。至今,人们还以能得到此目标为傲。没有清晰目标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人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往往会获得成功的人生。

哈佛大学对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是: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哈佛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25年后的结果是:3%的人25年间一直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10%的人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60%的人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

所以说,孔子能够成为圣人,并名垂后世,这和他对自己人生目标整体的合理策划有关。

前文说过,孩子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都不觉得疲劳。父母应该帮孩子确立一个他感兴趣并且比较擅长的目标,即使不能使孩子成名成家,也能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

目标不要过高、过远。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兴趣广泛,但缺乏耐力,需要十年八年才能完成的目标很容易让他们厌倦,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才能真正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好确立“下次考试超过你前面的人”这样的短期目标。

根据孩子的情况和目标的难易程度,做出一份详细的实现目标计划,每天分配一定的时间或者将目标再细分为几个阶段逐一实现。只有这样才能表明孩子的决心。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困难而且可能是看起来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时,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按计划坚持到底。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原因有时竟是梦想太大,让自己感觉太遥远。假如我们教育孩子把目标定小一些、定近一些,脚踏实地真正做到天天都有一点进步,天天都有一点收获,让“一厘米”成为不断鼓舞自己的现实,过了若干岁月,孩子的人生财富会壮大得连父母和孩子自己都难以置信。

2006年安徽文科状元曹姗,如愿以偿考上北大。总结曹姗成功的学习经验,曹姗的妈妈和班主任老师都认为,她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孩子,学习起来很有计划,善于总结,并且贵在坚持。

曹姗始终明确自己奋斗的方向。从初中开始,她就把天天要做的事情写在小字条上,做完一件画掉一件,哪怕有一件没做完,都绝不去睡觉。“这个习惯坚持了6年,很有用,而且让我天天都有成就感。”曹姗强调说。

确实,明智的生活目标方式应该是,用看得见的目标作为孩子的奋斗方向,用短期目标成果激励孩子去冲击另一个看得见的目标。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就是告诉我们目标的重要性。可以说,孩子有了这些合理的目标,孩子的发展就有了动力,有了方向。给孩子一个目标,孩子也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回报。

9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让孩子养成节俭的品质

释义:节俭的就昌盛,淫佚的就灭亡。

导读:事实证明,不但可以培养独生子女的节约美德,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多方面严格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能干的全面人才。

《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痛恨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靡费财物,提倡节俭。他到处宣扬自己的观点,吸引了大批人做他的弟子,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我国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家治国的美德,《尚书》说:“唯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之说。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存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因此,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毛泽东要求别人节俭的同时,自己也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穿了20年,竟然补了73次。经济困难时,他主动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20世纪60年代,有一次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有结束,他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炖白菜和几小碟咸菜,主食是烧饼。

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人做出了表率。有一首老歌唱道:“不管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好钢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持家过日子就得精打细算。一个优秀的人,往往就是一个节俭的高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前后共做了40年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苏轼被皇上降职贬官来到黄州时,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苏轼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孔明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柏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做“齐家”的训言;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因此,一个人要想发展,想获得最大的成功,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

节约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美德。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必将使孩子终身受益。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既要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也要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最后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

节约习惯如何培养呢?

一是利用各种机会,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讲述自己家庭祖祖辈辈勤俭节约的家史,让孩子从小受到启发和教育。古今中外,有不少的仁人志士,以事业为重,不追求吃喝玩乐,以勤俭节约为荣,克己奉公,一心扑在事业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直为人们传颂和称道,这些都是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二是要让孩子真正认识勤俭节约的意义。要使孩子懂得,今天的好日子、好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还不富裕,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办的事很多。教育孩子懂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分钱、一粒粮食的作用。一滴水不算多,一滴一滴汇成河;一粒米不算多,一粒一粒堆成垛。教育孩子懂得浪费是一种犯罪,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如果从小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来一害社会,二害父母,三害自己。

三是父母要作孩子的榜样,以实际行动感染孩子。首先家长要具有良好的勤俭节约习惯,如不具备,就要自己与孩子一起来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要勤俭治家,丰年莫忘歉年苦,饱时莫忘饿时难。只有在勤俭节约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才能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

四是在实践中锻炼,从小事着手,严格要求。在家里父母应做好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小事眼前事做起,如在穿着上不要奢华,不与别的孩子比穿着。不要乱花钱,该用的钱父母给,不该给的钱不给,即使小孩自己的压岁钱也不能乱花。珍惜食品、用具、玩具,节约粮食、水、电。

五是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孩子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当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中学时,要与学校教育取得联系,互相交流沟通,密切配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一致,有利于孩子节约习惯的形成。

在节约习惯的形成上,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对孩子一生负责的高度,对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高度,去科学地培养孩子节约的美德。事实证明,不但可以培养独生子女的节约美德,还可对他们进行多方面严格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品德高尚、知识丰富、聪明、能干的全面人才。

10名不可简而成也,

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教育孩子不怕吃苦,身体力行

释义:好名声不能轻而易举地得到,荣誉不能以巧诈树立,君子要言行合一。

导读:在家里父母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愿让孩子再受第二遍罪,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父母包办了。殊不知,家长的劳动不仅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也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快乐的源泉。

君子除了英勇威武,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身体力行。力行是墨子非常看重的个人品行修养,是成为君子的必备条件。他一再强调做人既要“志强”,又要“力事”,也就是要亲力亲为地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他在《修身》里说:“君子勤奋于事”,他还说:“美名不能轻易形成,声誉不能取巧建立,君子是身体力行地表现自己品德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思想、主张固然重要,但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更重要,只说不做,或言行不一,不是君子所为。

墨子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力行君子,这也是他与先秦诸子最大的一个差别。他完全有理由有条件过安逸舒适的生活,凭他的一身本事,无论是治国之策、精妙的手工技艺,还是独一无二的守城之术,都是各诸侯国力邀的大人物。他不像孔孟老庄一样,开坛讲学、出谋划策还可以,自己动手干实事则不行,所以墨子的受欢迎程度应在其他诸子之上。如果他只是出出主意、讲讲道理,将他的本事传授给旁人,也是能混得不错的,可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力戒清谈,不仅做到了苦干、实干加巧干,而且其忍苦精神,为世人所叹服,已非一般的身先士卒、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等词语可以形容的。庄子在《天下》里还说墨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大觳”,就是太苛刻。以庄子看来,墨子事事身体力行,做得太过分了,“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是啊!你墨子能够做到,可别人能做得到吗?

以常人之心观之,庄子所言不是没有道理的。可墨子知道,要想实现兼爱天下、兼利万民的理想,自己不身体力行地去做,是不可能令人信服的;自己不树立一个标杆,弟子们就没有一个遵循的标准。在“止楚攻宋”的过程中,墨子狂奔十昼夜,脚上起了泡,用粗布裹上继续走,一刻也不敢耽误,不这样,就不能阻止楚国的暴行啊!

从墨子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空想多于实干,否认务虚多于务实。只说不做,空谈家多,实干家少。许多人有宏伟的抱负,有远大的理想,想起来令人振奋,说起来令人激动,但终究未能成事,究其原因,除了有时有外在不可左右的因素外,自己不能做到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则是最重要的内因。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子,被父母千娇百宠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里父母宁可自己吃点苦,也不愿让孩子再受二遍罪,孩子力所能及的劳动全被父母包办了。殊不知,家长的劳动不仅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也剥夺了他学习的机会、快乐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一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手是智慧的前哨。手的灵活程度反映孩子智力的发展程度。如果希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的大脑,那么从现在开始,就让他自己动手,体验劳动的快乐。

所以,现在父母不妨大力让孩子做“力行君子”:不怕吃苦,勇于做事,说到做到,敢于承担责任。孩子身体力行地去做事后就会怎么样呢?墨子告诉我们,这样的人,他的“力量日益强盛,抱负日益远大,庄敬的品行日益完善”。做到了这些,这个人的力量就会非常强大,志向更加高远,品德操守就会趋于完美。看看,孩子要是能这样,不正是父母所期望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