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
29017800000006

第6章 《论语》中的家教智慧(5)

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时,一定将孩子介绍给客人,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产生自立的意识。

(5)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让孩子自己有一套随身用品,并让他自己管理,父母可以采取间接的方式去帮助孩子。这与自我意识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6)有计划、有准备地将孩子交给他人照料一段时间。

孩子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之后,必须努力地配合并适应他人家中的生活习惯。有时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得费心去说明或是说服,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非常有用。

人的一生往往离不开知识,实际上能力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要是只有丰富的知识而缺乏能力,那只会是一个书呆子。因此,父母在注重孩子文化学习的时候,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

1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释义: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

导读:学习方法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一套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经过无数次锤炼的教育方法,对于当今的家长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梦想,但家长还是需要按照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和习惯,循循善诱地培养他们学习的好习惯。那么,究竟怎样去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学习方法。

近代著名学者胡朴安曾经说过:“千古读书方法之善,当首推孔子。”此言不虚。孔子作为几千年来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读书方法科学实用,自成体系,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孔子是一个十分注重学习方法的人,那些穿越了千年的教育观点,直到今天对于家长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下面我们不妨来领略一下圣人的千古垂训。

其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学习必须立志有恒。孔子认为“立志”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少年有志,并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建立自己的人生志向与宏远目标。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确立志向后,又必须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他举例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好比堆土造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停止不做,这是自己主动停止的。又好比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尽管刚倒下一筐土,要继续往上堆,还得自己坚持下去。他教育学生应像松柏一样经得起严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导学生,先让他苦心思索,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再去启发他;当他经过思考,有所体会,但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开导他。这句话着重强调了启发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是世界上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套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这句话的主旨是: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子反对注入式的教育,主张启发式教育。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返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相当长时间还想不通时,就可以去启发他;虽然经过思考,又有所体会,但却不能用恰当的言辞表述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去开导他。开导之后,让学生再深入思考,以求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因而,家长应该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孩子去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如此,孩子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会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这是孔子从自己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规律,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现代的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温故”,在家长或者老师的点拨下,通过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就能够自动地“知新”。为什么“温故”可以“知新”?这是因为在“新”与“故”知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必然的逻辑联系,两者组成了连续的、不间断的知识序列。因此,“温故”的结果才导致自动地“知新”。如果“新”与“故”之间的差距太大,不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相互衔接,那么,“温故而知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产生疑惑。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若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那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反而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以致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孔子对于学习与思考的认识是深刻的,在论语中还记载着这样一些观点:“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在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的“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15入则孝,出则悌

——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

释义: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

导读:孔子在《论语》中说:“入则孝,出则弟(通悌)”。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习惯是对孩子道德培养最初始的奠基。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弟子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敬重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从《论语》的这段话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的德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弟子。子路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他的家里又没有稻米。于是,年幼的子路就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山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为父母做米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