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三国殇吴殇
29160100000085

第85章

“这……”陈慎稍加思考,小声地说,“以慎之见,我军只能一边死守营寨,拖延时间;一边派人突围求救,请安东将军火速率大队人马前来增援。”

“固守待援?”张乔摇了摇头,气馁地说,“此丘低矮平缓,无险可守;我军营寨外又未挖掘壕沟,无遮无挡。若吴军从四面发起猛攻,只需一两个时辰,就可将我军营寨踏平。再者,据我估算,安东将军所率大队人马,此时刚刚渡过涂水,即使在得知我军有难后,立即率军前来救援,也是远水难救近火,已经来不及矣!”

“那……”陈慎沉吟有顷,再次向张乔建议道,“既然无法固守待援,就只能奋力突围。慎愿率两千精壮兵马在前,拼死杀开一条血路。都尉率五千兵马在后,乘机冲出包围。”

“参军此法亦难挽救我军之厄运!”张乔又摇摇头,沮丧地说,“此丘四周数里之内皆为平坦麦田,无任何隐身之处。我军兵马只要下了土丘,马上便会陷入吴军重重包围之中,很快就会被斩杀殆尽。”

陈慎无计可施了,悲哀地说:“守又守不得,走又走不得,难道我军七千将士就只能在此引颈待戮……”

“唉——”张乔哀叹了一声,懊悔地说:“都怪我贸然轻进,把七千将士置于了死地……”

就在张乔与陈慎毫无办法之时,一名偏将匆匆忙忙地跑上了丘顶,气喘吁吁地说:“禀都尉、参军,吴丞相张悌派人前来传话:我军若放下兵器。出寨投降,尚可保全将士性命;若是不降,半个时辰后,吴军便要发起攻击,把我军将士杀个片甲不留,血染土丘!”

“投降……”张乔像是在绝境中发现了一条可以逃生的小道,低下头去,沉思了许久,严肃地对那名偏将说,“汝去回复前来传话之人:只要能保全我军将士性命,半个时辰后,我军便出寨投降。”

“出寨投降!”那名偏将大惊失色,惊讶地问,“都尉要率军投敌?”

张乔不置可否地说:“速去回复,休要多问。”

“是。”那名偏将耷拉着脑袋走下土丘。

陈慎面色冷峻,紧盯着张乔,声色俱厉地问:“都尉真要率军投敌?”

“此乃缓兵之计耳。”张乔惨淡地笑了笑,向陈慎交了老底,“我欲借此先保住七千将士之性命,待到吴军与我大队兵马进行交战时,再临阵反戈……”

陈慎听罢张乔的打算,提心吊胆地说:“都尉此步棋太险!我军将士一旦放下兵器,就只能任人宰割。若是张悌识破都尉缓兵之计,七千将士仍性命难保。”

“我也是迫于无奈,不得不铤而走险。”张乔沉闷地说,“我闻张悌为人宽厚,且书生气十足,不会滥杀无辜。”

昨天下午,张悌率领全军渡过长江,又连夜赶到了杨荷,把张乔率领的这支晋军兵马包围了起来。天亮以后,他一边派人前去向张乔传话,让其率军出寨投降,一边命令全军将士严加戒备,准备向晋军发起猛攻。此时,他正勒马伫立于那杆高高竖起的大纛旗下,望着土丘上的晋军营寨,等待着张乔的回复。

张悌正望着土丘沉思,诸葛靓纵马驰到他的身边。跃跃欲试地说:“我军将士已经做好准备,丞相下令进攻吧。”

“仲思莫急,再等等看。”张悌扭脸瞧了瞧诸葛靓,不紧不慢地说,“孙子云:‘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我已派人前去向晋军传话,命其立即放下兵器。出寨投降。”

诸葛靓打量着不远处的敌营,困惑地说:“此土丘既不高又不险,营寨外也未挖掘壕沟,对我军十分有利,若从四面发起攻击,只需一两个时辰,便可踏平敌营,全歼守敌。丞相何必要为此而白费口舌,耽误时间!”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策也。”张悌淡淡一笑,向诸葛靓解释道,“我军四五倍于敌军,优势明显,若全力进攻,必可破之。但敌军也非乌合之众,如断绝了生路,必作困兽之斗。我军欲全歼之,亦要伤亡数千兵马,使兵力大减。我军兵马本少于北军,若再损耗数千兵马,便无法与北军主力进行决战矣。故而,我欲先收了这支晋军兵马,如能成功,不仅可减少我军伤亡,而且还能大挫北军之锐气。此一箭双雕之事,何乐而不为!”

“丞相恐未必能够如愿。”张悌的解释并没能说服诸葛靓,他蹙起眉头,劝说着张悌,“北军气势正盛,且又有四五万兵马作其后盾,岂能轻易投降?以靓之见,丞相莫要再有非非之想,应立即下令对敌营发起围攻,速战速决,赶在北军大队人马到来之前将其全歼。”

“仲思过虑矣。”张悌又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这支晋军兵马犯了兵家之大忌,冒险轻进,孤军深入,现已成为瓮中之鳖,随时都会遭到灭顶之灾,还能有何气势?北军后队兵马虽然众多,但此时刚渡过涂水,距此处有一日路程,鞭长莫及。敌军失去后援而又身陷重围,逃生无望,只能在‘死’与‘降’二者之间作出抉择。俗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

张悌正说着,前往晋营传话的校尉回来了。张悌煞住话头,急切地问道:“敌军是否愿降?”

校尉郑重地答道:“晋军都尉张乔回复:只要能保全七千将士性命,他愿遵丞相之命出寨投降。”

“如此便好。”张悌长舒口气,吩咐着校尉,“汝再去告知张乔:让其率全体将士,空手出寨投降,我军绝不会滥杀无辜;若有敢暗携兵器者,则定斩不饶!”

“是。”校尉领命而去。

张悌犹如初战告捷一般,脸上露出了笑容,有点得意地瞅着诸葛靓,轻松地说:“我军兵不血刃,就除去了北军七千兵马,岂非幸事!”

“幸事?”诸葛靓的脸上却不见一丝笑意,小声地嘟哝道,“是幸事还是祸事,尚未可知……”

张悌愣怔了一下,不解地问:“何谓祸事?祸从何来?”

诸葛靓郁悒地说:“靓以为,张乔是因身陷绝境,既无险可守,又无路可逃,故不得不先施缓兵之计,以待后图,并非真心投降。丞相千万不可轻信其言,中其诡计,为日后作战埋下巨大隐患。”

张悌似乎明白了诸葛靓的担忧之处,沉着地问:“仲思莫非担心张乔会出尔反尔乎?”

“正是。”诸葛靓愁眉紧锁地说,“待日后我军与北军主力进行交战时,张乔若率其旧部临阵反戈,后果将不堪设想。请丞相明察。”

“此事我已有所防备。”张悌冷冷一笑,坦率地说,“我亦知张乔并非诚心归降,更没指望这七千降兵能为我军效力,只是想避免一场血战,减少我军伤亡,为日后之战保存实力。故而,我才命敌军要放下兵器,空手出降。降兵已经手无寸铁,即使张乔有出尔反尔之心,但却失去了临阵反戈之力。”

张悌的话仍没能消除诸葛靓的疑虑,他再次提醒着张悌:“七千将士即使赤手空拳,若在两军交战正酣时突然哗变,也足以搅乱战局,酿成大祸。”

“我自有妥善处置降兵之法。”张悌自以为是地说,“待敌军空手出寨之后,就将留在敌营内之战马与兵器全部收缴过来,然后让其返回营寨待命。我大队人马北进之时,留下一千兵马在此看管降兵。我军以一千兵马换敌七千兵马,远比攻打敌营所付出之代价要小。”

“不妥,不妥。”诸葛靓摇摇头,“隐患未除,后必生祸。”

“这……”张悌犹豫了一下,“以仲思之见,该如何处置这些降兵?”

“将计就计,斩草除根!”诸葛靓眼中露出两束凶狠之光,咬牙切齿地说,“待到敌军空手出寨后,立即将其全部擒捉,尽皆屠之,以绝后患!”

“不可,不可。”张悌连连摇头,“古时交战,不重伤①,不擒二毛②。若将七千降兵尽皆屠之,岂不要落下千古骂名?”

“两军交战,血肉横飞,杀人如麻,有何‘仁义’可言。况敌军并非真降。杀之又有何妨!”一向性情平和的诸葛靓,这时像是忽然变成了另一个人,激烈地说,“春秋时泓水之战③,宋襄公“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致使宋军遭到惨败,数万将士横尸泓水之滨。此前车之鉴,足以令人警醒,丞相千万不可步宋襄公之后尘!”

诸葛靓自与张悌相识以来,一直把张悌尊为师长。言听计从。如今,诸葛靓竟然一反常态,说出如此尖锐的话,这让张悌深感诧异,吃惊地问:“仲思何出此言?”

话已说到这种地步,诸葛靓也没有退路了,只好接着刚才的话茬继续说下去:“从古至今,凡作战就是杀人,不杀敌人就无法保存自己,不将敌人杀掉就要被敌人所杀,对敌‘仁’就是对己‘残’。为了国家之生存,为了三万将士之性命,就要痛下杀手,消除隐患,以免养虎伤身。丞相千万不可因书生之气。而重蹈宋襄公之覆辙!”

诸葛靓在情急之下顾不得斟酌词句,几次提到那位愚蠢的宋襄公。这使张悌心中很是不快。沉下脸来,不悦地说:“仲思以为我乃今之宋襄公乎?”

①不重伤:已受伤者不再伤之。

②二毛:斑白的头发,这里指头发斑白的人。

③泓水之战:春秋时发生在宋、楚间的一次战役。宋襄公十三年(前638),宋国出兵伐郑国,与援救郑国的楚军战于泓水(古水名,在今河南柘城西北)。楚军还未渡过泓水时,宋将目夷说:“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宋襄公不许。楚军已经渡过了泓水,但尚未列成阵势,目夷又说:“击之。”宋襄公说:“待其已陈。”等到楚军列成阵势后,宋军才进行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伤股。国人皆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宋臣子鱼说:“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第二年,宋襄公伤病而死。

“丞相莫要误会。”诸葛靓自知言语欠妥,慌忙辩解着,“靓绝无此意,请丞相……”

诸葛靓一语未了,张乔自举着白旗,带领着七千赤手空拳的晋军将士走出了营寨。张悌见晋军果然空手来降,顾不得再去听诸葛靓的辩解了,板着脸说:“两军交战,不杀降俘,古今皆然。仲思不必再言。”说罢,便驱马前去受降。

诸葛靓呆呆地瞅着张悌的脊背,万般无奈地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