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两袖清风——于谦
29243100000024

第24章 与瓦剌谈判

朱祁镇身边只有三人侍奉,一个是袁彬,一个是杨铭,另一位便是卫沙狐狸。袁彬,江西人,历任锦衣卫校尉。土木之败,为瓦剌军所俘,在雷家站遇到朱祁镇,朱祁镇喜欢他能够书写汉字,留在身边。杨铭,正统十三年二月曾同其父杨只(原名哈只)作通事,随金吾左卫指挥使王喜往瓦剌部公干。十四年春二月,父子二人又任通事,随指挥吴良赴瓦剌赏赐也先、脱脱不花、伯颜帖木儿,因双方关系破裂,被扣留瓦剌军营,英宗因其通晓蒙语,要到身边服侍。卫沙狐狸。不知所出,仅知服侍朱祁镇周到尽心。史称,英宗北狩,历时一年,往复“出塞,上下关坂,昼夜渡涧河,涉险冒冻,周旋无矢,唯赖三人。”冬夜卤帐,彬与铭尝陪寝,彬胁暖上皇足,而铭或睡熟,手加上皇胸,上皇俟其转侧,徐下之。卫沙狐狸往返取水负薪,皆叩头白也先。也先异之,得三人名,喜。彬为人温美、多计数,善言笑,时时为隐语。而杨铭、卫沙狐狸亦能谐谑以悦虏,虏益安上皇,上皇亦借以稍破岑寂。君臣四人苦中寻乐,关系很是和谐。

在老营,朱祁镇驻帐苏武庙。不知此地是否真有苏武庙一类的历史遗迹,大凡苏武当年曾历经这里。漠北深冬,天寒地冽,英宗君臣赖以御寒的仅窝儿帐房一顶,几人挤在一起席地而卧,虽有袁彬给他温脚,英宗也长夜难眠。冬夜苦长,朱祁镇出帐仰观天象,指点袁彬等说:“天意有在,我终当归”,君臣聊以自慰。据袁彬记述,也先等人待朱祁镇还较客气,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他虽是俘虏,但对方还能以礼相待。

也先并不糊涂,是有头脑的政治、军事首领,瓦剌部既然无力吞掉明朝,那么就终归无法断绝与明朝的经济文化联系,这样一来,如何处置、对待朱祁镇都将是影响瓦剌与明朝关系的重要因素。据袁彬记载,也先还要把妹妹嫁给朱祁镇,结成郎舅关系,但被朱祁镇婉言拒绝。

朱祁镇在苏武庙驻扎近四十天,十二月初在老营起帐,往来扎驻。景泰元年(1450)正月初一,是汉族传统的新春佳节,也称“正旦”。这一年又闰正月,春节自然要隆重庆祝一番了。朱祁镇羁留朔漠,遥望南天,怆然涕下。他慎终追远,念及列祖列宗,便亲手在白纸上写了表文,权代黄绫祝文,宰羊一只,祝告天地,行十六拜大礼,算是对祖宗略尽孝悌之情。这个正月过得很寂寞,既无除夕的隆重庆典,也无上元节的灯火。更无宫廷的堂会戏。常常是和袁彬、杨铭面对青灯打发时日。

二月初一,也先请朱祁镇到其帐中,奉酒弹唱,又令“三妻皆出叩头,献铁脚皮”。顾名思义,我们揣度铁脚皮可能是御寒暖足的东西。

好歹算熬过了漫长的冬日,挨到了春天。可漠北的春天,无花无绿,满目黄沙,依然春寒料峭。大自然的转机来了,人的命运转机是否也随之而至?朱祁镇切盼朝廷使臣到来。听说脱脱不花王、阿剌知院早有议和使臣赴京,也先太师也曾答应送其还京,并扶其重登九五。就是条件要得高了些,必须高级别使臣奉表迎驾,还要带来丰厚的礼物,御弟是否答应?也先已把意见转告明朝,御弟能否念及手足之情快快遣使来迎?朱祁镇很忧心。

景泰元年(1450)六月二十六日,瓦剌使臣参政完者脱欢等五人奉蒙文书表至京请和。景帝御文华殿,文武大臣恳请差人往瓦剌营地奉迎太上皇还京,景帝同意遣使,但对迎复却不积极。

经过几番商议,升礼科给事中李实为礼部右侍郎任正使、罗绮升大理寺右少卿任副使、马显升指挥任通事,组成使团。景帝钦给帐房、马匹、食物,敕书准备启程。七月初一日陛辞,景帝御左顺门,召李实、罗绮面谕:“尔等去脱脱不花王、也先那里,勤谨办事,好生说话,不要弱了国势。”李实携带景泰皇帝给脱脱不花王、也先太师、阿剌知院敕书三道,每人三百两白银和二十四表里彩缎,同完者脱欢等一行二十一人,即日启程。

七月十一日,他们到达也先驻帐地,地名失八儿秃。也先接见了使臣,同意带他们去见英宗。

第二天,李实、罗绮等人在瓦剌骑士引导下到伯颜帖木儿驻帐地朝见太上皇帝。朱祁镇已近一年未见故国人,未闻故乡音,李实、罗绮虽是陌生小臣,但仍倍感亲切。人是故乡亲呀!

朱祁镇叮嘱李实道:“你们回去,上覆当今皇帝并内外文武群臣,差来迎我,愿看守祖宗陵寝,或做百姓也好。若不来接取,也先说今人马扰边,十年不休。”

李实有首《七律》描述这次君臣会面的凄凉情景:“重整衣冠拜上皇,忽闻天语倍凄凉。腥膻满腹非天禄,野草为居异帝乡。始信奸臣专国权,终教胡虏叛天常。只今来使通和好,翠辇南还省建章。”

李实、罗绮别过上皇,向也先透露了迎接朱祁镇南归的意图,也先回答:“大明皇帝敕书内只说讲和,不曾说来迎驾。太上皇帝留在这里,又做不得我们皇帝,是个闲人,诸事难用。我还你们,千载之后,只图个好名儿。你们回去奏知,务差太监一二人、老臣三五人来接,我便差人送去。”为表示送回英宗的诚意,也先立即遣尚书土木军偕副使罗绮同往大同,调回扰边骑兵。李实南归,向英宗辞行,朱祁镇再三叮咛:“你们回去,上覆圣母太后,当今皇帝,也先要者,非要土地,唯要蟒龙织金彩缎等物,可着早赍来。”朱祁镇此刻正心急如焚,切盼早日回到北京。从这些叮嘱,我们发现,朱祁镇对自己回归似有忧心。他担忧的倒不是也先,而是他的御弟。

英宗在漠北的一年间,基本上是虚掷光阴,无所事事。要说他对北京保卫战还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他参与并指导实施了智擒喜宁的计划。

喜宁,原明朝宫内御用监太监,从征至土木堡,与英宗一同被擒。《罪惟录》称他“故彝种也”,《明英宗实录》说他是“降虏”。被瓦剌骑兵擒获后,即向也先投降,尽泄九边及京师虚实。正统十四年八月,也先挟持英宗多处索取厚贿,又企图赚下宣府、大同等城,点子都出自喜宁。喜宁颇得也先信任,成了摇羽毛扇的人物。

朱祁镇在漠北苦苦挣扎,与之荣辱与共的是袁彬、杨铭。喜宁非但不服侍英宗,反而经常破坏朱祁镇与袁彬君臣的和谐气氛,甚至欲置袁彬于死地。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喜宁劝也先“挟上皇要京师,不得志”,“复欲拥趋宁夏,彬与铭止上皇勿行”,喜宁恨袁彬、杨铭入骨,多次在瓦剌部各首领面前谗陷袁彬、杨铭,因也先对二人印象较好,计不得售。一天,喜宁伙同几名瓦剌骑兵将袁彬骗到芦苇荡中,用皮条捆个结实,行将活剥。幸亏忠勇伯密令人往告英宗,英宗派杨铭找也先求情,才救了袁彬一条性命。

也先的智略远不如喜宁。

也先对奇货可居的英宗,既要利用,又不很放心,少不得要在英宗身边安插一两个耳目。也先完全可以派三两个瓦剌耳目去服侍英宗,英宗没有理由也不敢拒绝。不过这样会引起俘虏皇帝的警觉,难以窥控英宗之心。倘若把英宗心腹太监招降过来为我所用,那就再好不过了。于是也先便命人诱降喜宁。

喜宁这个人也四十多岁了,不过他既没有什么信念,也没有什么操守。当初净身当太监也是迫于生计,为了能混出个人样来。好不容易混到了皇上身边,谁知又有王振这座山压在头上,多一句话都不敢说,更不敢有争宠之念。如今王振死了,头上的大山没了,可是皇上当了俘虏,身边的靠山也没了,叫他好不懊恼。

当也先刚派人策反时,喜宁断然拒绝,说一些誓死忠君之类的话。他自己也对这些话感到陌生,好像不是他喜宁说的。其实他早已心中窃喜,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抬高身价,让瓦剌人知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瓦剌人果然按喜宁的路子走下来,直到也先亲自召见他。

也先说:“如今你们南朝不行了,完蛋了,我们北朝正在兴旺之中,现在正缺人。你一直在皇上身边,知道不少朝廷里的事,对朝廷政务和发兵打仗,对南朝的强弱虚实都清楚,人又机灵。凭这些长处,要是为我效力,要官有官,要钱有钱,官钱都要,官钱都有。再到南朝去,你就不再是太监,而是北朝重臣,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谁敢看不起喜宁?”

也先的话全说到喜宁心里去了。喜宁忙跪倒在地,叩头致谢道:

“小人乃刑余之人,一向为人轻辱,今得遇太师,备极恩宠,敢不效犬马之力?今后愿肝脑涂地,君视太师,任由驱使就是。”

喜宁叛变后,又把英宗身边另一个蒙古族太监跛儿干也拉到也先手下。这两个叛变的阉逆摇身一变,便成了也先的亲信,成了英宗身边的密探。

喜宁撺掇也先进侵北京,说大明京师空虚,羸卒瘦马不足十万,不如一举拿下,弄个天子当当。

也先被他说得心里痒痒的。接着问道:“这回再杀回去,总得有个由头吧?”

喜宁悠悠地说:“送还皇上。”

也先猛喝一口酒,一拍案,说:“好,就这么定了。我当了皇上,你就是太师!”

喜宁多次引导瓦剌扰边,危及其君臣的安全,朱祁镇早想除掉他。一天,他借北京久无信息,欲差人回京问候并索取春衣为名,遣袁彬到也先处说:“爷爷有旨,要差总旗高斌、太监喜宁同瓦剌使臣纳哈出回京。”也先不察其中有计,依请而行。

喜宁多次导引也先犯边,北京方面也有所察觉,只是他随瓦剌骑兵同来同去捉他不到。朱祁镇致景帝书讲了喜宁些好话,像是为其申请赏赐,骗过了喜宁。朱祁镇又命袁彬密写喜宁谋叛各种罪行,函藏于木片内,系于高斌腿上,令其到宣府时与总兵等官合作相机擒拿喜宁。

景泰元年二月十二日,先头瓦剌使团三人行至万全右卫。十四日又有五十余人近边墙而行,独有一人到城下说话,此人便是总旗高斌,自称回北京奏事。总兵官朱谦已知此行的目的,委托宣府右参将相机依计而行。杨俊连夜四更赶到宣府右卫城内。十五日,杨俊令都指挥江福、内官阮华州、陈纶到使团必经的野狐岭埋伏人马。巳时,有瓦剌骑兵一千余人近边南行。高斌走到城下,杨俊问喜宁来了没有,高斌回答在后边队伍中。杨俊叫高斌会通报喜宁,官军们已备好酒席礼物,请使团入城一叙,喜宁怀疑有诈,拒绝入城。杨俊又叫高斌去说,不劳太监及使团入城,只到城下一会,备下薄酒,各表心意,喜宁才领了数名瓦剌骑兵来到城下。

高斌与杨俊密约,当在城下向喜宁进酒时,城上放短枪为号,火铳一响,随行几个瓦剌骑兵惊逃,高斌奋起抱住喜宁,滚下城壕,遂将其擒获。

同行的正使纳哈出逃回,报知喜宁被擒的消息。也先十分沮丧。

英宗听后却喜出望外说:“干戈久不息,人民被害,皆喜宁所为。今后边防宁靖,我南归亦有日矣。”

喜宁被押解到北京,明廷历数其罪行,磔于市,三日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