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铁马红颜:萧燕燕
29252000000012

第12章 陈家谷之战,生擒杨业

如前所述,宋军东路军主力在大战初期,一路高歌猛进,势不可当。就在宋东路军连战连捷之时,宋中、西两路大军也同样进展顺利。

西路军主帅潘美领命之后,率军北出雁门关,随即便展开了对辽军的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军,辽州郡守臣束手无策,无力抵抗,非降即走。潘美所部自西陉北上,大战辽边境戍兵,致使辽兵大败,死亡人数多达五百多人。一些未被斩首的辽兵向寰州方向逃去,结果又被尾随而至的宋军打得惨败,五百余人均被斩首。

辽寰州刺史赵彦章辛在得知此消息后,惊慌失措,未做任何抵抗就开门投降了。宋廷授任其为寰州团练使,以此劝诱其他守臣投降。

13日,宋军兵临朔州(今属山西)城下,辽知朔州军节度副使赵希赞投降,被宋朝任命为朔州观察使。面对如此危急之势,萧太后当即任命刚刚出征女真归朝的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又赐斜轸密旨及彰国军节度使“杓窊印”,命其火速赴前线御敌。所谓“杓窊印”,是指以鸷鸟为印纽的官印,取疾速之义,每遇行军作战,辽廷即赐之领军将帅以为印信。

然而,此时山西形势依旧继续恶化,就在耶律斜轸受命之时,宋军又向应州(今山西应县)发起了进攻,辽应州守臣彰国军节度使艾正、观察判官宋雄为保性命,归降宋朝。

随着宋中路军相继攻克飞狐县、灵丘县等地,山西军情日趋危急。而就在此时,宋东路军却因缺粮而自涿州南撤,这大大减弱了燕京所面临的威胁,当此危急之际,萧太后审时度势,随即诏两部突骑赴蔚州(今河北蔚县),协助萧挞凛作战;命将军化哥统平州兵马,横帐郎君奴哥为黄皮室都监,郎君谒里为北府都监,各领步兵驰赴蔚州,统归耶律斜轸指挥。

几天之后,萧太后又下令,以斜轸为诸路兵马都统,挞凛为兵马副部署,耶律题子(也作“迪子”)为都监,由斜轸全面指挥山西蕃汉诸军,向宋西、中两路兵马发起反攻。

5月13日,萧太后调遣详稳萧排押率弘义官兵及南、北皮室、郎君、拽刺四军同赴山西应、朔二州界,与惕隐瑶升、招讨韩德威等军会合,同共抵抗进犯山西的宋军,并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耶律斜轸率军攻打蔚州,宋将荆嗣誓死不降。耶律斜轸心生一计,他令人将招慰宋人的书信写在布帛上,然后射上城头以劝降。宋副都指挥使江谦见到招降书后,试图联络军士翻城出降,结果被荆嗣以“妄言惑众”之罪斩杀。如此杀鸡给猴看之举,进一步稳定了军心,宋军将士在荆嗣的带领下纷纷登城固守。

很快,耶律斜轸派人前去侦查,得知宋军正前来增援,于是便令都监耶律题子连夜在半路险要处设伏,以阻击宋军援兵。

守城宋军见援军已至,信心大增,遂开城出击,不曾想却被耶律斜轸大军从背后突击,很快,辽军就攻下了灵丘、飞狐等地,继而夺取了蔚州。守将荆嗣慌乱中成功脱逃,率余部回到了田重进大营。得胜后,耶律斜轸立即派判官蒲姑至燕京报捷,萧太后闻之大喜。

宋军失去蔚州自不甘心,几天后,宋将贺令图、潘美再次率军前来,试图收复蔚州。

耶律斜轸得知宋军来袭,当即下令辽兵在半路设伏,结果在飞狐道又打了宋军一个出其不意,飞狐关正式落入辽军之手。飞狐关地形险要,一直被宋朝视为战略要地,辽军控制了飞狐关,就等于是控制了进入山西的门户。

直到此时,辽军在山西已占据了绝对主动。为进一步拓展战果,萧太后先是下令敌军“据城未降者,必尽掩杀,无使遁逃”,接着又命南京留守耶律休哥派遣炮手前去支援耶律斜轸,这使得辽军在山西的兵力大大增强了。

如前文所讲,宋东路军主力被辽军打得大败。宋太宗在得知消息后,又急令各边境诸将在雄州一线再设防线,试图借西、中两路宋军所取战果,再与辽军对峙。

就在宋东路军溃不成军之时,宋太宗闻悉辽军已连克蔚州、灵丘、飞狐等地,深知败局已定,于是又急令西、中两军回撤、中路军退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并命令潘美大军掩护云、应、寰、朔四州的民众撤退。

宋军后撤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耶律斜轸的耳朵里,于是耶律斜轸当即领兵自飞狐鼓行而西,直奔寰州而去,寰州守城吏卒抵抗不支,千余人被辽军斩杀。寰州城陷落的消息一经传出,使得驻守在浑源(今属山西)、应州等地宋军士气大跌,纷纷弃城而逃。

此时,回驻代州的宋主将潘美见形势危急,急忙派遣大将杨业出兵接应。但久经沙场的杨业却认为此时宋军应避辽军锋锐,不可与辽军主力死磕,因此他建议潘美分兵应州以避辽军主力,如此则可以确保民众安全南撤,他对潘美说道:“今敌寇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我军但领兵出大石路(今应县大石口),先遣人密告云、朔两州守将,待此大军离代州之日,即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进向应州,契丹必全军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人石竭谷(今山西朔州南),遣强努手三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半路,别三州之众,可保万全矣。”

如果主将潘美能采纳杨业的这一声东击西之计,也许宋军就可以摆脱当前的不利局面,然而可惜的是,杨业的建议却遭到了监军、蔚州刺史王侁的质疑,他讥讽杨业道:“为大将领数万精兵而怯懦如此!当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今山西朔州东)。”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此时也表示支持王侁与辽军正面作战的主张。如此危急之时,身为主将的潘美却迟迟不肯表态。

杨业见状大怒道:“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见机污蔑杨业畏敌避战、别有居心道:“君素号‘无敌’,今见敌却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一听这话,当即怒道:“我杨业非是怕死不愿出战,只是天时不利,如此而为,徒然使将士伤亡而事情不能成功。既然君等责备我不能以死报国,则我当死于君等之前耳。”

于是杨业决定亲自领兵自石峡路直奔朔州,作为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杨业自知此去凶多吉少,于是临行前,他请求主将潘美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北)埋伏步兵强弩,作为援兵,一旦他战败,则可以转战至此得救。同样身经百战的潘美当然知晓此理,遂答应了杨业的请求。辽宋作战史上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即将展开了,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陈家谷之战。

辽军主帅耶律斜轸得知杨业带兵前来,随即下令萧挞凛在要路设伏。耶律斜轸深知杨业作战骁勇,辽军想要对付这个曾一举攻占云、应诸州的宋朝大将,自然不是容易之事,于是决定亲自率军前往迎击。

不久,辽宋两军就相遇了,战争随即打响。耶律斜轸指挥辽军列阵挑战,杨业麾兵进击。几个回合之后,耶律斜轸下令辽军佯败撤退,以引诱宋军前去追击,然后令萧挞凛的伏兵突然发动袭击,耶律斜轸则引兵反攻。宋军不知这是耶律斜轸故意设下的圈套,果然中招,结果被辽军团团围住。

宋军孤军奋战,难以支撑,最终退到了位于朔州南三十里的狼牙村。然而耶律斜轸大军随即赶来,再一次将其围困。此时,潘美等人在陈家谷早已等待多时,王侁见前方仍没有任何动静,便以为辽军已被杨业打败。为争功,潘美和王侁决定离开陈家峪口,顺灰河(今山西朔县境内之恢河)河谷向西南走了二十里。

恰在此时,前方传来了杨业战败的消息,潘美闻讯,非但没派兵增援,反而慌忙领兵后撤。身在前线的杨业不知潘美等人早已撤退,他孤军奋战,日暮之后便率败兵转战至陈家谷口。他本想此时潘美大军能够助自己一臂之力,不成想陈家谷口根本没有宋军把守,当即悲愤异常。

此时,杨业身边士卒只剩百余人,杨业深知败局已定,便下令众将士分散逃命,但众人皆为杨业的忠义所感激,无一人逃走,发誓与杨业一起战死。情急之下,杨业便率此百余名将士与辽军展开了血战。

在这场血战中,杨业之子杨延玉及其部将均战死。杨业身负数十处伤,仍奋力应战,斩杀辽兵近百人,之后躲人密林藏匿,不幸被辽将耶律奚底一箭射中,终被辽军擒获。杨业被擒后,誓死不降,“不食三日而死”。

杨业一死,宋军收复朔州的希望彻底落空,而宋军驻守云、应诸州的将士听闻杨业战死的消息后,当即弃城而逃。至此,辽被宋军所攻占的州县均被收复。陈家谷一战,最终又以辽军的大胜而落下了帷幕。

可以说,宋太宗的北伐,不仅没有挫败辽军,反而为萧太后展示其军事指挥才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舞台。在整个作战过程中,萧太后运筹帷幄、临危不乱,纵观全局、从容部署、指挥若定,终使辽军获得了岐沟关和陈家谷两战大捷,不仅彻底粉碎了宋欲收复燕云地区的企图,还进一步稳固了其在辽国的统治。当时,辽国上上下下无不对这位摄政女主敬畏有加。

文中所提到的杨业,便是在我国民间一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故事里主人公的原型。千百年来,杨家将的故事,通过评书、小说、绘画、戏曲以及民间的口头传承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身为大宋勇将的杨业一家因为长期与萧太后摄政时期的辽国作战,从而使得其与萧太后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十分密切。事实上,很多后人知道萧太后这位辽国英后,正是从杨家将的故事里了解的。

满门忠烈的杨家在当时可谓是战功赫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考证,杨家将共历十三代,其第一代便是世称“杨无敌”的一代名将杨业。

杨业,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但民间亦有称他为火山军(今山西河曲南)人,说他是火山工杨农杨令公之子。其父名为杨信,是五代时期麟州地区的一个土豪。后来,他趁五代混乱之时,起兵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割据一方。

此后,杨信又先后归附过后汉和后周。在其归附后汉时,其子杨重贵也随父来到了太原城。后来杨信转附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成为了北汉的一员将领,任诸卫指挥使。此时的杨重贵多次率军作战,屡立战功,深得北汉主刘祟的器重,此后又相继担任侍卫亲军都虞侯,领建雄军节度使。因其战功卓著,所向无敌,世人号称其“无敌”。

963年,宋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杨业领命率军前往榆次(今属山西)一带抵御宋军,结果不幸战败,退守汾河桥。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与杨业大军在汾河桥交战,最终杨业战败,退至晋阳城。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宋军再次围攻太原城,杨业据城苦守,终因寡不敌众而归降宋朝。宋太宗十分欣赏杨业的能力,随即授予其左领军卫大将军一职,不久,又擢升其为郑州防御使。

当年辽宋高梁河一战,虽然最终以北宋失败而告终,但宋太宗鉴于杨业“久习边事,洞晓虏情”,与辽作战经验丰富,便命其去河东前线任知代州,并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受河东主帅潘美的节制。在此期间,杨业率军与辽军多次作战,可谓军功显赫。

其对辽作战所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就是发生在980年2月的雁门关大捷。当时,数万辽军奉萧太后之命大举进攻雁门,试图由此深入河东腹地。

杨业得知战报后,立即率军自西烃小路绕到辽军背后,然后从雁门关的北口向南攻击,从而与潘美所率主力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打得辽军狼狈不堪。辽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擒,所弃兵甲战马不可计数。

宋太宗在得知雁门关大捷后,高兴异常,遂升杨业为云州观察使。这场大捷使得杨业之名得以名扬天下,曾经不可一世的辽军从此开始对杨业产生了忌惮之心,甚至有很多辽兵只要看见杨业的旌旗,就会立马逃走。

982年4月,辽景宗率军三万兵分两路南下攻宋。当辽军进抵雁门关时,又一次和杨业大军狭路相逢了,结果大败而返。此战,辽兵三千人被斩。

986年,宋太宗命两路大军北伐辽国。杨业再一次被宋太宗委以重任,以西路军主将潘美之副将的身份赴前线作战。身为宋军统帅的杨业冲锋陷阵、身先士卒,率军先后收复了寰、朔、应、云四州,战果颇丰。然而,由于东路宋军作战不利,孤掌难鸣的杨业最终兵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之死对于北宋朝廷来说,可谓是晴天霹雳。宋太宗在闻知杨业死讯时,痛惜不已。盛怒之下,将潘美削官三级,将王侁流放;赠杨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此后又赠其官太师、中书令。

杨业虽为北宋名将,声名显赫,但其领兵作战从不高高在上,对待士兵更是平易近人。史载杨业“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当时在代北(今山西北部)一带,冬天寒冷异常,人们多穿毛毡衣物御寒,而杨业只穿一件夹衣。治理军政事务时,他常常露天而坐,身旁亦不设篝火,侍从都被冻得痛苦万分,唯独他“怡然无寒色”。

杨业深知百姓疾苦,为政简易,深受当地人崇敬。当人们得知他的死讯后,无不扼腕叹息,悲愤难抑。即便是死敌辽人也同样对他敬佩有加,特别是身为辽主的萧太后,更是难掩对杨业的赞赏之情。为表示对杨业的纪念,萧太后特令人在燕京之北的古北口修建杨业庙,以供人四时祭拜。

据《宋史》记载,杨业共有七子,除战死于陈家谷的杨延玉外,其他六子分别为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因父“死于王事”,延朗自供奉宫迁祟仪副使,延浦、延训自殿直迁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录为殿直。

长子杨延朗也叫杨延昭,是杨家第二代中的代表人物。其生于958年,杨延昭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行军作战的天赋,尤喜玩行军作战之类的游戏。杨业为此十分高兴,曾说:“此儿类我。”为把儿子培养成为一代战将,杨业每次出征都会把杨延昭带在身边。

当年,宋军北伐时,杨业率军攻应、朔诸州,杨延昭出任先锋,他勇猛作战,最终帮助父亲攻下了朔州。杨业死后,杨延昭奉命前往保州(今河北保定)等地抵御辽军。

999年,萧太后再次下令南征,在势如破竹的辽军面前,宋军连战连败、节节失利。很快,辽军就打到了遂城(今河北徐水西)。此时驻扎遂城的正是杨延昭,得知辽军来袭,杨延昭立即派人飞书告急,请求增兵支援。然而援兵却因畏怯不敢出兵,结果辽军很快就包围了遂城,杨延昭只得率军孤军奋战。

辽军屡攻不克,一再增兵,甚至萧太后也亲临城下,亲自擂战鼓督战。一时间,矢飞如雨,攻势如潮。宋军见辽军声势浩大,不免心生畏惧,身为统帅的杨延昭却镇定自若。他命城中所有壮丁披甲执锐,登城御敌,整整苦守了一个多月。当时已至初冬,适逢寒潮来袭,气温骤降。杨延昭见状心生一计,他急命城中军民汲水浇在城墙上,一夜过后,城墙之上遍布坚冰,使得辽军难以攀登,最终不得不放弃攻城,转攻他处。遂城因杨延昭的计策得以保全,杨延昭也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一职。

1001年,辽军再度发兵南下,直奔保州。情急之下,宋真宗急命杨延昭和另一边防骁将杨嗣共守保州。杨延昭见机行事,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前来攻城时,他即率少数骑兵前往诱敌,结果将辽军引至羊山下,伏兵一拥而上尽歼辽军。捷报传至宋廷,宋真宗大喜,随即升任其为莫州闭练使——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羊山之伏”。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延昭因屡立战功,结果招致很多官员嫉妒,幸运的是宋真宗一向欣赏杨延昭的才能,他曾对近臣说道:“杨延昭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有众,朕力为保庇以至于此。”1002年,辽军再攻保州,杨延昭受命再次披挂上阵,结果却被辽军打败,损失惨重。宋真宗以其忠勇闻名,未加责贬。一年之后,又升任其为缘边都巡检使。

两年之后,也就是1004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再次举兵南征,辽军长驱直入,一度深入到了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宋廷上下惶恐万分。此时,屯驻静戎军之东,并“许便宜行事”的杨延昭上奏宋真宗,即刻发兵与辽军决一死战,结果却被宋真宗驳回。而后,宋真宗便和萧太后议和签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一向反对议和的杨延昭深以为耻,于是不顾宋真宗“勿伤北朝人骑”之令,与其他宋将向辽军游骑发起猛攻,通歼之;待辽军北撤时,其又不顾宋廷“勿追契丹”之命,独自率军突袭了辽边城古城。

在“澶渊之盟”签订的第二年,杨延昭因戍边之功,升任莫州防御使,并出知保州,此后又任高阳关路副都部署,主持河北一线的边防。

1014年,杨延昭卒于高阳关副都部署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得知其死讯后,悲痛不已,遂派使者护其灵柩而归,并对其三子传永、德政、文广委以官职。有句老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杨延昭在治军理政方面深受其父杨业影响,他智勇善战,号令严明,公而忘私,常与士卒共甘苦,因此他深得当地军民爱戴,就连辽军都对其大为敬佩。杨延昭的死讯传至辽廷时,辽人也举哀致敬。

杨延昭在戍守边防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战功赫赫,威名远播,辽人称其为“杨六郎”。

杨家第三代中最为后人熟知的便是杨延昭的第三子杨文广。杨文广字仲容,起初,杨文广只是一个级别很低的武官,后来因参与讨伐“盗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

宋仁宗时,杨文广受到当时安抚陕西的名臣范仲淹赏识,跟随其左右。此后,杨文广又跟随名将狄青南征广西,剿灭叛军有功,被擢升为西京左藏库副使,不久升拜供备库使,充广南西路兵马钤辖;又召为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宋英宗时,杨文广又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充秦凤路副总管。从此,杨文广开始和西夏作战,并屡立战功。当时,杨文广受韩琦指派,率军在筚篥(今甘肃甘谷)筑城以抵御西夏大军入侵。杨文广足智多谋,为迷惑西夏大军,他扬言要在喷珠筑城,然后再迅速率军赶往筚篥,连夜抢修城寨。西夏大军信以为真,便减缓了行军速度。岂料,当他们于次日清晨到达筚篥时,才发现宋军已占据了有利地势,西夏军自知形势对己不利,当即撤兵。杨文广见状,乘机出击,斩西夏军甚众。

宋英宗得知战报后,当即大喜,任命杨文广知泾州,后历知镇戎军、郑州。后来,杨文广又改任定州路副总管,迁侍卫步军都虞候、兴州防御使。

出身于忠烈之门的杨文广,心系大宋边境安危,视辽为死敌。当时,辽宋因代州边界问题分歧不断,于是杨文广便向宋廷献上作战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他本想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为大宋解难,然命运不济,还没等到朝廷回音,他就死于任上。

杨业和杨延昭为代表的杨家将,正好处在辽萧太后专制国政、辽国中兴之际。在那个宋辽两国战争频频的时代,杨家将为保大宋江山,披肝沥胆血洒疆场,从而赢得了广大百姓的爱戴,也使得杨家将的威名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