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29295400000015

第15章 心外无法,心外无佛

万法唯心,修心是人生最重要的过程。心,人人都有,却人人不识。心,生生世世、永永远远跟随我们,我们却常常忽视它。

佛说,“一切唯心造”,“心外无法”。宇宙间一切万象,人生中一切际遇,莫不是由这颗心所变现、所幻化。

不识本心,心随物转,迷障重重;了知自心,境由心转,得大自在。

凡圣间的唯一差别,就在于是否有意识、有毅力、有目标地来修正这颗心。

乞丐与禅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修炼这颗心,达到心的觉悟。这颗觉悟的心,若能把它归入正道里,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所以,要想做个有成就的人、伟大的人,就必须要有力量,能忍辱,能布施,能持戒,能精进,能禅定,能有般若。

——

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当住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许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常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

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人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然而这位门人看到那肮脏的碗盘,却是一口也吞咽不下去。

挑水禅师不客气地说道:“我曾说你无法跟我学习,这里的天堂,你无法享受,你还是回到你的人间吧!请不要把我的住处告诉别人,因为天堂净土的人,不希望有别人的打扰!”

门人哭着跪下来,诉说道:“老师!你珍重吧!弟子确实没有资格跟你学习,因为你的天堂,弟子无法领会!”

“禅悟”一个真正禅者眼中的天堂净土在那里?卑贱工作里有天堂净土,爱人利物里有天堂净土,化他转境里有天堂净土。原来天堂净土是在禅者的心中,不在心外。

你就是佛

福气智慧全在自己,命运从心而起。人人“本来面目”都是佛,每个人都是自己心中的佛。

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

灵训禅师请问归宗禅师说:“禅师,什么是佛呢?”归宗禅师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禅师说:“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

灵训禅师听后马上说:“不!禅师!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问道,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归宗禅师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你靠过来,我告诉你!”然后归宗禅师把嘴巴贴在灵训禅师的耳朵上,细声地告诉他说:“你就是佛啊!”

灵训禅师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禅悟”“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如果我们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不要舍弃自心的灵山,要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的宝藏。

修养美德,完善自我

生活如东去的江河,一刻也不会停留。该在流水里游泳、沐浴,就尽情地享受畅游和沐浴的滋味。用完,就放过它,欣赏大江东去的波澜壮阔,心里的缠缚当即就会一扫而光。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周围,等待着师父告诉他们人生的奥秘。禅师突然问他的弟子们:“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听完微笑地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可以一把火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还是那样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能除根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都挖出来。”

弟子们讲完后,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庙后面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将这块地分成几块,你们每一个人,包括我在内,都将分得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将同样运用我的方法。明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寺庙后的那块地相聚吧。”

第二年的这个时候,弟子们如约相聚在那块地旁边,他们之前用尽了各种方法都不能除去杂草,早已放弃了这项任务,如今只是为了看看禅师的方法是什么。

果然禅师所处理的那块地,已经不再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

弟子们顿时领悟到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

他们围着庄稼地坐下,庄稼已经成熟了,可是禅师却已经仙逝了,那是禅师为他们上的最后一堂课,弟子们无不流下了感激的泪水。

“禅悟”人的坏习惯有时就像杂草,祛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一个新的、好的习惯。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要想让心灵更纯洁,不至荒芜,坏习惯没有立足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美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身。心生即法生,心灭即法灭许多人都喜欢见到自己的“佛土”、环境和身心完美无缺,好点,再好点。经济状况不错的,渴望爱情的完美;爱情完美的,渴望儿子漂亮;儿子漂亮的,渴望再聪明点;一切都好的,渴望最好,永恒存在……结果,就掉进坑里去了,在坑里坐井观天,唉声叹气,整天闷闷不乐。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外物,把心转过来,坦诚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品味得到的美好,身心就寂然如风了。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这首禅诗非常美。更妙的是,它表达出了人生的真谛。不管云彩、翠叶、烟波、渔歌是什么样子,它们都踏着自然的脚步,如电光一闪般过去了,该散的散了,该落的落了,该消失在远村的,已经消失在远村更远处。而我们还呆在原地,痴痴地凝望它、牵挂它,不是很愚蠢吗?

大珠禅师的弟子就解脱烦恼问题,曾和禅师问答。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惟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问: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问:何为根本?

答:心为根本。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心净则国土净。

“禅悟”红尘里,许多人都迢迢向外寻觅,烧香求佛,苦苦思索,去追寻理想,去后悔和怀疑过去是否做得稳妥,其实都是为了生活得更好点,心更宁静些。但这些爱、喜、疑、美的念头,在变动不居的世间,不仅常常于事无补,反过来,却如虚妄的乌云,遮蔽了内心的安宁。

一切唯法,一切现成

“一切现成”,是对石头在心内心外的否定,而所谓“石头”,其禅意的象征乃是指见闻觉知、人我是非、贪嗔烦恼、五欲六尘,因此,地藏所说的“一切现成”,意为一切皆是佛性,烦恼即是菩提。既然“一切现成”,石头既不在心内也不在心外。心内、心外,执著于两边,都是偏差。石头只是自然而然地在当下,在一切处。

法眼禅师初参长庆,不得解悟,于是开始云游四方。

一日遇雨寄宿在地藏院。地藏和尚见法眼欲行,便问道:“上座要到哪里去?”

“行脚去。”

“行脚去做什么?”

“不知道。”

“不知道于至道最为亲近、贴切。”

法眼当下即有所悟。

法眼又要出去行脚,地藏和尚目送他出门,并说:“上座曾经说过‘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妙理,请问你脚下踩的那块石头是在你心内还是心外?”

法眼答道:“心外无法,自然是在心内。”

地藏和尚微微一笑说:“你去行脚,怎么还把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

法眼于是留在院内向地藏和尚请教,可是地藏和尚每次都把他引为自得的华严宗旨和唯识哲学给否定掉了。

当法眼感到理屈词穷之际,地藏和尚才告诉他:“要说佛法吗?一切都是现成的。”

听了这话法眼才打破桶底似的恍然大悟,以后,法眼开创了一代宗风,成为中国五家禅宗中的法眼宗的开山祖师。

“禅悟”后世禅师们常用“如桶底子脱”的比喻来形容顿悟。桶底一脱,桶中之物,顿时一览无遗。同样,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所以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悟,而迷与悟的不同,只在一念之间。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性。自心迷则愚则凡则是众生,自心悟则智则圣则是佛。由于自性“觉体圆明”,体性不二,是一个包罗万有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用智慧观照成佛,得即全体,所以利根之人对于这一纯全之理的体悟,只能顿了,不容阶次。所谓顿悟,即指突然理解、体认、领悟佛理,而无需长期的修习。这种顿悟是通过直觉的主观体验,产生内心的神秘启示,达到精神状态的突变。“道”不必到外界去追求,无需心外去寻觅,因为道就在每个人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