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禅,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坐禅。成佛只是思想意识,世界观的转变,它并不由坐禅来决定。坐禅不仅不能成佛,反而造成严重的取舍执著。这一思想源自六祖慧能,但南岳怀让禅师通过更生动、更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给了马祖道一。说明在六祖慧能之后,禅宗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在解脱论的方法论上,更全力以赴。
磨砖成镜
心识的本质正是无常,动静二相皆不可执著。心外求法,了不可得,心内求法,亦了不可得。坐禅不能成佛,错不在于禅定本身,而是错用了功夫。若死守定相,认寂止无念为觉悟之道,由此转入无所事事、失忆乃至“空无”的状态,此正是“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如果修行仅仅停留在心的动静二相而不能安住心的本性时,自然所有的努力都属徒劳,无关解脱。
——
慧能得意弟子之一是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的门下,出了一代宗师马祖道一。
当初,慧能大师坐禅时,恍惚之间,一片紫雾缭绕,他似乎听到耳边响起一阵急促而又清脆的马蹄声,但见一匹雪白的骏马风驰电掣般闪过,那马瘦骨敲铜,四蹄腾空,凌厉奔驰,仰天长啸,气宇轩昂。又听得空中传来一个声音说:“这是你的法乳。在你入灭之后,你门下的怀让将有弟子出世,阐化江西,踏杀天下人,大兴禅宗!”
慧能大师悠然出定,对随侍在一旁的怀让说:“当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作了这样一首偈语:‘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达摩祖师说一花开五叶,你在我入寂后应另立门户,弘法护教。你的门下将要出一匹马驹,会踏杀天下人。”
这匹马驹,就是马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二十六岁时在衡山传法院结庵而住,修习坐禅。当时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每天坐禅,是一个值得造就的人,便前往传法院接引他。
一见面,怀让就问:“你整日坐禅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说:“为的是成佛。”
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了一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见此十分惊异,问怀让:“你磨砖干什么?”
怀让回答说:“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困惑不解:“石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马祖听后顿时醒悟,立刻俯首向怀让请教:“依你之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怀让问马祖:“这好比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不知该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继续说:“你学坐禅,当然是为了学坐佛,但是你想想,若你想学坐禅,禅本身并不等于坐卧;因此,你坐时,得到的是坐,而不是禅。如你想学坐佛,佛本身没有一定的定相,你靠坐,能成佛吗?因此,从根本上说,你若坐佛,是在杀佛。把自己固执在坐相上,是达不到坐佛的目的的。”
马祖道一听了怀让禅师的教诲,豁然开悟。如饮甘露醍醐一样,通身舒畅。心神愉快,法喜充满。
他恭敬地向怀让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问:“如何用心,才能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
怀让回答说:“你学习明心见性的禅法,如同播撒种子,而我教导你的禅法要旨,好比天降甘露。只要机缘契合,就可以了悟绝对本体。”
马祖又追问:“绝对本体既不是物质,又不是形相,怎样才能体证到它?”
怀让回答说:“明心见性同不执著物相都一样可以悟道。心性包含一切种子,遇甘露即可萌发,既无固定的形相,也没有成功与败坏的分别。”
马祖深感开导之恩,就发心亲近南岳禅师。从此以后,马祖道一跟随怀让学禅,侍奉左右达九年之久,时时受到怀让禅师的熏陶、示导,天天都能听到玄妙奥旨。于是马祖的道德学问一天一天地增长起来,禅定功夫大有进步,后来得到怀让禅师的印可说“深得吾心”。怀让就将正法眼藏、如来心印传给马祖道一大师。怀让去世后,马祖道一继承了他的衣钵。
“禅悟”怀让禅师的开示揭示了什么道理呢?当我们观照到心识的生灭、来去时,不要迎取,亦无需任何对治,因为解脱不在别处,就在心识来去的当下!当我们返照自心动静二相的本质时,一切妄念自然消逝在心性虚空中——无生亦无灭,无来亦无去。如此,真正的禅修法尔现前,究竟离戏的佛之见地亦明然而现,以此见地于行住坐卧当中不断坚固通彻,即是究竟解脱之道。
仅仅运用一种方法、追求一种形式,就企图找到真理、获得感悟,是不可能的。只有用脑去思考,用心去体会,才能够真正理解真理的精髓、禅的要义。
棒与喝
古代的禅师大德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禅师们的棒,不是用来时常打人的,只在研讨学问的时候,有时轻轻表示一番,作为赏罚的象征。后世的宗门以及学禅的人,若是在老师那里碰了钉子、受了批驳,都叫它做“吃棒”。而“喝”便是大声的一叱,表示责罚的意思,和“棒”的作用是一样的。
有师兄弟二人一起至无德禅师处学禅,但是每次小参请示时,总例行似的老是吃棒,不管他们两人躲得多快,棒棒都落实地打在身上。无德禅师举棒之快与准,实在是百发百中。有一天,师弟就对师兄说道:“我们来此参学多时,却老是吃棒,仍不能开悟,真想离他而去,可是要找一位比无德禅师有道行的禅师实在不容易。”
师兄也无可奈何,不过他建议道:“这样好了,以后我们小参问法时,我们就站在法堂外,不要进去,任凭禅师的棒再怎么快,也不至于打得到我们。”
于是,第二天师兄弟二人,就在法堂外恭谨地问道:“请问如何是西来意?”
无德禅师大喝一声:“你们两个慢法者!”
师兄弟二人一听到此喝,如雷灌耳,吓得屈膝下跪,不约而同地说道:“想不到禅师的‘喝’比‘棒’来得更迅速而有威力!”
“禅悟”参禅求道,不可存侥幸的心理,亦不可求速成。看起来禅师一语能使学者开悟,但学者若无穷年累月的积聚功行,不说禅师一语不能给你开悟,即使千言万语,甚至棒喝亦无功也。当然,积聚功行,棒喝亦能助其悟道也。
愚人喝水
唐朝寒山子写过这样一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休。”
从前,有一个智慧不足的愚人。一次,他非常口渴,想喝水,远远见到因天气酷热而在远处所形成的蒸腾水气,认为那边必定有水源,便一路寻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这愚人到达了河水处,看着河水,虽然口非常渴,却不饮用。旁人见状问他:“你口渴找水喝,现在来到这河边,为何不饮用?”愚人回答说:“河水这么多,喝也喝不完,干脆不喝了。”众人当时听闻此言,无不放声大笑。
“禅悟”佛道虽然旷远、悠长,却是我们了生脱死、解脱轮回系缚的唯一凭藉!发菩提心、严持戒律、止观双运等,虽然都需要一番时间的陶炼方能娴熟,但这些心性的训练都是直接针对人的种种烦恼、习气而设的,因无始劫来,凡夫因无明杂染,造作了无边的业力因果,所以诸佛菩萨才苦口婆心地宣说各式修行的法要,让我们能够依而修持,断烦恼、证无生。如果因为一时的畏难苟安就对殊胜难遇的佛法生起排斥之心,这就像那位口渴却不喝水的愚人,是同样的无知愚痴啊!试图通过一些外力去增加修为是行不通的,真正能够提高修为的只能是内心深处的感悟。修行先修心,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平抑自己这颗纷繁复杂、躁动不已的凡心,最终使其性显现的过程。如何降伏自己这颗躁动不已的凡心,这是修心的关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心为物役,外感六欲,内伤七情,要想降伏这颗凡心谈何容易。“有我”,对“我”的过分执著。
一个修行的人必须随时注意积累自己的福德,要广结善缘。须上结天缘,要顺应自然规律;中结人缘,要形成真诚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下结地缘,要与万事万物和谐相处。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仅仅追寻一种形式来提升自己是不够的,必须用心去感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