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口才全书·名人的演讲艺术
29321800000026

第26章 注意演讲效果(3)

闻一多先生在天突然下雨的情况下,巧借武王伐纣出师“天洗兵”的典故,使人们深受鼓舞,从而抑制了听众避雨的举动,冒雨听讲,秩序井然。闻一多先生随机应变,根据突如其来的情况借题发挥,表现了高度的智慧和才能。

卡耐基指出,运用随机应变效果,以突发事件为话题,能够有效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保证演讲活动正常进行。

闻一多先生未像会议主持者那样进行无谓的大喊,而是以“雨”为题,大谈“天洗兵”典故,这就适应了听众的注意特点,加之他加以阐明,引申出不要怯懦,勇敢地接受“天洗兵”,用像武王伐纣那样同黑暗势力斗争的含义,巧妙地扣住了大会的主题。

因此,闻一多先生随机应变的演讲,就牢牢地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控制了会场局面。

随机应变效果,能强化演讲的感染力。

在一次演讲赛中,一位演讲者正讲到“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时,突然停电了,会场里一片漆黑,听众有些混乱,于是他灵机一动,提高声音说:“在光明之前。总是会有一段黑暗的,但黑暗不会长久。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就会渡过难关,迎来胜利的曙光!”不用说,他赢得了一片掌声。

随机应变效果,能迅速调节气氛。

连续十几天都是晴天,偏偏在小张和小赵结婚这天下起了大雪,接亲的客车在半尺深的雪路上艰难行进,车上的亲朋好友好不懊恼。

这时,司机悠悠然地发表即兴演讲:“今天结婚是再好不过了!”一言出口,满车皆惊,不知是正话还是反话。

只见司机转过头,笑着对新娘新郎说:“看!老天爷一个劲地助兴,飘着雪花,让你们白头到老!……”

大家一听,齐声叫好,车厢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运用随机应变效果,还可使演讲走出“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

艾森豪威尔一次去演讲,原来准备的讲话很长,可是他被安排在最后发言,轮到他演讲时,仅剩下八分钟时间了。他便放弃了原来准备的内容,作了一句话的演讲。他说:

“每一篇演讲,不管它写成书面形式或其他形式,都应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

对此,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演讲者运用随机应变效果,灵活机智,巧妙地说理传情,能够大大强化演讲的表达效果。许多领袖人物和演讲家都具有这方面的才能,这也是他们在人们心中享有很高威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咏三叹效果

演讲如能一咏三叹,自然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演讲的对象是人,演讲要以情动人,听众最忌讳演讲者在演讲中盛气凌人,动辄训人,也不喜欢听空洞、干巴的大道理。

听众喜欢的是演讲者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演讲者的真实感受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故作姿态,逢场作戏,它只能来自实际生活切身的感受。

美国的麦克阿瑟,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讲家。他的几次著名的精彩演讲,都是饱含激情,使听众热泪盈眶而又回味无穷。

在1951年,告别军旅生涯之际,他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议上发表的《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在结束时说:

“我就要结束我52年的戎马生涯了。当在本世纪开始之前参加陆军时,我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便实现了。自从我在西点军校进行虔诚的宣誓以来,世界已经几度天翻地覆,希望和梦想从那以后就已经泯灭了。

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一首歌中的两句,歌中极自豪地唱道:‘老兵们永远不会死,他们只是慢慢地消逝。’像那首歌中的老兵一样,我现在结束了我的军事生涯,开始消逝。我是一名在上帝圣明指引下尽心尽职的老兵。再见。”

这段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参议员和众议员们经久不息的雷鸣般掌声。许多国会议员和在收音机、电视机前收听收看的听众与观众都热泪盈眶。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发表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他是这样结束的:

“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辉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着眼泪,得到了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

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吹奏军号起床号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耳畔回想着,反复地回想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我向大家告别。”

麦克阿瑟这一席充满激情,感人肺腑的演讲,使在场的学员们为之动容,而久久不能自控。

波澜起伏效果

卡耐基演讲的波澜起伏效果,是指演讲者在演讲中为了避免平直呆板,采用抑扬、擒纵等技巧,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或者利用语言的低昂回环,从而使演讲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1)抑扬波澜起伏

在演讲中,对某些论述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使论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薛明朗的演讲《自信——女性崛起的灵光》,就很好地运用了抑扬手法:

“女人是什么?多少年来,女人的名字总是同弱者连在一起,被视为‘二等公民’。历史的天平上,女人的分量轻如鸿毛,从来就是‘摆设’和‘附属’。追溯原因,固然是封建传统因袭的重负,而更重要的是,女人自己看矮了自己。”此乃一抑。

接着列举了古今中外举世闻名的女英雄、女强人,在她们身上看见了女性自强、自立、自信的灿烂灵光。此乃一扬。

尔后她又说,虽然阻碍女性发展的社会制度消除了,但是给妇女造成自轻自贱意识的封建余毒,这张罗网仍然束缚着女性的发展。这又是一抑。

最后她列举了当今的女科学家、女大学生、女教师、女演员等,因自信而崛起的事实,说明:当今社会,女性正在崛起。

整篇演讲抑扬交错,波澜起伏。

(2)擒纵波澜起伏

即在演讲中,为了更好地揭示问题的实质,交待事件的结局,阐明演讲主旨,抓住关键之处,故意放开,生成曲折之波。

公元前44年,古罗马执政者凯撒,被宠臣布鲁图斯及同谋者刺死。当时,布鲁图斯威信很高,深受国人敬仰。他在恺撒的葬礼上,当众发表演讲,申诉了他行刺的理由。得到不明真相的群众的热烈拥护。

随布鲁图斯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又走上台发表演讲,向听众揭露布鲁图斯一伙的阴谋和罪行:

“我今天来,是安葬恺撤,并不是为他歌功颂德的。我发现,人生在世,犹如‘好事人泥沙,坏事传千里’。这句话好像只对恺撒说的,而布鲁图斯无疑是位正人君子。”

安东尼对他的好友凯撒不赞一词,却极力说布是位正人君子,他为罗马的利益杀害凯撒一事似有道理。这是退,是纵。

尔后,安东尼每说一点,都使听众对布的看法改变一点,而向自己靠近一点。等到听众疏远了布并同他站在一起时,安东尼声泪俱下,历数布的种种罪行,并用辛辣的口气,直截了当地猛烈攻击布。这是进,是擒。

安东尼很聪明地运用了迂回策略,欲进先退,欲擒先纵,演讲时时掀起惊涛骇浪,听众在他演讲的鼓动下,甚至放火烧了布的房子。

(3)跌宕波澜起伏

跌,是顿,是收,如若“马在峡下,失蹄颠踬而忽然跃起”,宕,是挫,是开,如若‘舟行水中,遇水荡漾,而逸趣横生”。演讲十分讲究声调的铿锵和语言的跌宕,从而使演讲文理粲然,增强艺术感染力,掀起波澜。

梁启超的演讲《少年中国说》有:“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日老大帝国,再则日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演讲者的观点是:“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但他首先摆出的是日本人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的观点,亮出敌论。是为一波。

接着宕开一句,用一个疑问句提出:“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充满义愤,语气铿锵,言辞有力。是为二波。

紧接着,他语势陡转,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这是第三波。并形成高潮,显得波澜跌宕,造成下文议论的一种特有的气势。

(4)张弛波澜起伏

弦绷得过紧就要断,绷得太松又不能射出有力的一箭。一味的张,听众会感到疲劳;一味的弛,又不能引人入胜。演讲在一段较快(慢)节奏之后,紧接着以稍缓(急)节奏,或于热(凉)中讲凉(热),安(危)中讲危(安)。缓(急)中讲急(缓),陡起风波,出人意料地掀起波澜。

美国前总统布什关于海湾战争的演讲《战争不可避免》,先抓住这次“沙漠风暴”行动是根据联合国决议案行事,是各国已尽了最大外交努力失败后迫不得已采取的。以弛开篇。

接着,一连用了五个排比句,阐述了为何现在采取行动,而不再等待的原因,如弦紧绷。

尔后,布什向全世界表白,美国出兵的目的是解放科威特,是实现海湾和平。如峡谷湍流后的平原,节奏缓和。

最后,引用了参战将士对战争的态度,以张收束,强烈地鼓舞了士气,安抚了民心。

(5)离合波澜起伏

演讲时,将与题近时,忽然荡开;将与题远时,又再掉转回头,二者相问相生,波澜叠出。著名交响乐指挥家李德伦曾作过一次《神侃足球》的演讲。演讲开场就说,他71岁上五层楼的感受,并很“自豪”地同与会者作对比。听似跑题,是为离。“我靠的是什么呢?是踢足球。”

一侃,便侃到他从小学踢球踢到二十几岁;侃到作为球员,不仅身体很重要,文化素养也很重要,如球员应该听京戏,看话剧,听相声,听交响乐……又扣紧题目,是为合。

接下来又谈及“散装乐队”,这又是离。“我觉得,这些不仅在音乐上,足球运动也应如此!有节奏,有整体感,要相互配合。”歪打正着,言之理顺,又合意旨。

总之,运用波澜起伏演讲,可以使演讲生动活泼,表达曲折尽意,避免平直呆板,有利于塑造形象,深化主题。

掀起高潮效果

演讲的高潮,既是演讲者思想最深刻、感情最激昂的时刻,又是听者情绪最激动、精神最振奋的瞬间。

演讲的高潮,指演讲者在演讲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演讲充分地表现其审美价值,进而产生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如何构筑演讲的高潮呢?根据卡耐基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重复高潮

作为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法,重复就是在演讲中将某一句、某几句或某一段紧接着重复一遍甚至数遍。

在演讲过程中组织这样的重复,不仅是为了让听众听清一些重要的词句,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重复时,通过有声语言的变化来加强语气、强调观点和升华感情,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因此,只要设计得适时和巧妙,重复之处就往往可以成为演讲的一个高潮。

亨利在弗吉尼亚洲议会上的演讲,有这样两段:

“假如我们想得到自由,并拯救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珍贵的权力的话,假如我们不愿彻底放弃我们长期从事的曾经发誓不取得最后胜利而决不放弃的光荣斗争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

“……囚禁我们的锁链已经铸就,波士顿草原上已经响起镣铐的叮当响声。战争已不可避免——那么就让它来吧!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

在这两段里,演讲家情不自禁地分别重复道:“我再重复一遍,必须战斗!”“我再重复一遍,就让它来吧!”正是这两个重复,把演讲家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听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2)排比高潮

使用排比句的地方,未必一定是演讲高潮的地方,但演讲高潮的地方,却往往离不开排比句。例如:

“要胜利,不是拖而是打!要胜利,不是消极抗战而是积极的抗战!要胜利,不是国内的分裂而是国内的团结!要胜利,不是政治的压迫而是政治的民主!”

“有办法!办法就出在陕甘宁边区!办法就出在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办法就出在中国人民的身上!办法就出在真正抗日的党派和军队中间!办法就出在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在我们的毛泽东同志的手中!”

这是周恩来同志在延安一次会上演讲中的两个精彩片断。从全篇演讲来看,这两段文字,显然分别是其中两个层次的高潮所在。

在此不难看出,周恩来就是直接借助排比修辞,来构筑这两个高潮的。

(3)反问高潮

问而不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

这种句式感情色彩浓重,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因而同样有助于构筑演讲高潮,特别是在说理性、论辩性和鼓动性很强的演讲中,其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

这是亨利在美国弗吉尼亚洲议会上演讲结尾中的一组反问句。全篇演讲就像跌宕起伏的海洋,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而且处理高潮的语言修辞手段各不相同。

这一连串反问句,使演讲显得更加轩昂激越,文气也随之大振,充分显示了反问所特有的鼓动力量。紧接着,亨利用呼吁式的口吻结束了演讲,阐明自己的观点。

演讲至此,演讲者的思想、信念和感情都达到了高潮,犹如空谷回音,三日不绝,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