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永远存在,真理绝不依人们的意志而改变,也绝不依人们对它的误解而转移。
——让·梅耶
1945年,爱因斯坦退休了。退休后的爱因斯坦过着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每天早晨,他来到高等研究院自己那间斗室里,有时,有几个学生、教授来讨论问题。更多的都是他独自一个人,站在小黑板面前,用苍老的手写下一个个娟秀的小字。爱因斯坦想想写写,写写停停,对着这些奇妙的公式出神。他穿一件旧毛衣,像小学生似的,圆领上插一支老式钢笔。一双光脚塞在旧皮鞋里,在街上蹒跚地走过。熟人向他亲切地微笑致意,他也向人腼腆地微笑答礼。有时会投来惊讶的一瞥和饥饿的眼光,那是外来的陌生人。爱因斯坦不去管那些,他只顾走自己的路。
老年是第二个童年。垂暮之年复归为少小之时。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洒满树荫的街上走过,他的心情和六七十年前那个在慕尼黑大街上歌唱上帝的小学生一样。爱因斯坦仍旧在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个生活片段可以说是爱因斯坦一生的写照。这位伟人的一生,就是“走着自己的路过来的。
爱因斯坦说:“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也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这句话正是他一生生活实践的总结。
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已经开始“特立独行”了。1896年10月,爱因斯坦跨进了苏黎世工业大学的校门,成为数学和物理学系的学生。尽管日内瓦的姨父为他提供了学习费用,使他的学业有了保障;尽管学校有着在慕尼黑所没有的自由空气,可是爱因斯坦对学校的功课并没有多少兴趣,他对于不喜欢的课程干脆不听,就连四个学年中的两次考试,都是利用同学格罗斯曼的详细的课堂笔记来应付。相反,他把一切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热爱的学科上。在学校中,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物理实验室的工作中,迷恋于同实验结果的直接接触,其余的时间则在宿舍中攻读理论物理学大师们的著作。
这样做的后果是——1900年,爱因斯坦毕业时,由于他对某些功课不热心,以及对老师态度冷漠,从而被拒绝留校,也因此找不到工作,靠做家庭教师和代课教师过活。这时,靠了他的同学马塞尔.格罗斯曼,爱因斯坦才被介绍到瑞士专利局作了一个技术员。
也是从这时候,爱因斯坦开始了他超脱于世俗生活的伟大科学历程。专利局的工作职责是审核申请专利权的各种技术发明创造。1955年爱因斯坦写的回忆录《自述片断》中这样说:“这样,在我的最富于创造性活动的1902至1909年这几年当中,我就不用为生活而操心了。即使完全不提这点,明确规定技术专利权的工作,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真正的幸福。它迫使你从事多方面的思考,它对物理的思索也有重大的激励作用。总之,对于我这样的人,一种实际工作的职业就是一种绝大的幸福。因为学院生活会把一个年轻人置于这样一种被动的地位:不得不去写大量科学论文,结果是趋于浅薄,这只有那些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才能顶得住……作为一个平民,他的日常生活并不靠特殊的智慧。如果他对科学深感兴趣,他就可以在他的本职工作之外埋头研究他所爱好的问题。他不必担心他的努力会毫无成果……”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爱因斯坦如此淡泊于物质生活,对生活要求如此简单,令人惊异。
相当了解他的英费尔德教授说:“爱因斯坦把自己的物质需求压缩到最少的限度,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扩大自己的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我们一般人每天被几百万个微不足道的小事物所奴役,甚至这种情况一天比一天严重。我们成为浴室、电冰箱、汽车、收音机几百万种东西的奴隶。爱因斯坦把这些减到极少。留长头发减少去理发厅的需要。一件皮上衣解决了几年的外套。吊带、晚礼服和睡衣都不是绝对需要的东西。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解决的最小问题(minimumproblem),鞋子、长裤、衬衫,皮上衣都是必需品,它们不能再减少了。”
减少了物质欲望,也就减少了诸多羁绊,从而也就能使自己心无旁骛地“走自己正确的路”。爱因斯坦曾几次在信中对赞扬他的成就的朋友写道:“我完全知道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兴趣、专一、顽强工作以及自我批评使我达到我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结果,爱因斯坦还不到二十六岁,就解决了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忧虑的“物理学晴空的两朵乌云”。
我们不反对物质上的衣食住行,荣誉上的名利地位对人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想说,追求真理,让人的境界有了高低之分。你是立志高远还是甘于平庸?如果你不是一个甘于平庸的人,那你可以从爱因斯坦身上获益良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