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马上获利去种萝卜,想获长远利益得去种橡树!
里昂·瓦尔拉斯(LeonWalras,1834—1910)
著名的法国洛桑派经济学家。和其他经济学家不同,他出生于经济学世家,父亲就是经济学家奥古斯特·瓦尔拉斯,不过他们的经济学观点不同,里昂在完全自由竞争社会背景下,创立了一种极为精密的数学模型,在均衡的状态下,把一切经济要素都囊括其中。这种数学计算的方法,和边际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一起对后世的经济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为何物以稀为贵
当瓦尔拉斯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有点儿兴奋了。几个女生还窃窃私语起来,发出“这个老师好帅”之类的声音。黑色的大胡子和棕色的头发梳得笔直,还抹上了发蜡,显得油光可鉴,特别是他眼窝深陷,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皮肤很白,在黑色的胡须映衬下,越发显得俊俏迷人。张山在想:“典型的高卢贵族脸谱,帅呆了,酷毙了!”
“大家好,我叫里昂·瓦尔拉斯。”老师走上讲台,鞠了个躬,然后直起身来微笑地说,在引发的女生骚动中,又用法语念了一遍自己的名字,接着说:“大家叫我里昂老师就可以了,也可以根据音译,叫我李老师。我今天要讲的是边际效应问题,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当然,无论大家喜欢不喜欢,一定要认真听讲。”张山还没想好这个问题,几个女生已经代表全体表态了,“我们特别喜欢!”
“谢谢。我想各位都听过傻子吃饼的故事吧。”里昂老师很满意这种效果,脸上微笑着说,“一个傻子每天都吃七块饼,突然有一天,他吃完七块饼后,扇了自己的妻子一个耳光,说……大家知道他说了什么吗?”
王永军老师评注
这个故事名为“愚人吃饼”,最开始出现于《吕氏春秋》。
这个故事大部分人都听过,很快一个东北大汉站了起来,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你个傻娘们,吃第七块就饱了,要那前面六块干啥呀?看我不抽死你。”里昂老师明显没有听懂东北话,不过不妨碍他猜测,他笑容不改地说:“谢谢这位同学。我在这里想问的是,这个傻子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成立?或者说为什么第七块饼的作用和前六块饼的作用不同?”可能是感受到同学们怀疑的目光,里昂老师赶紧补充说,“嗯,也就是在经济学上,大家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七个人每人每天吃一块饼,和一个人一天吃七块饼有什么不同的意义。”
“上小学时,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种应用题,一个人有十个苹果,平均分给五个人,每人能分多少个?当时,大家毫不犹豫地写上答案‘二’,——当然不排除有些同学比较笨,写上‘一’然后老师给了个零蛋。”笑话不是很好笑,但是此时从高卢绅士的嘴巴里说出来却很有幽默的味道。老师接着说,“同一个道理,反思一下你的小学教育,一个人十个苹果,和五个人每人二个苹果一样吗?”这次同学们是真的笑了——因为中国人不说“二”个苹果而说“两”个。
老师不明白,以为自己的笑话很好笑,非常满意地说:“大家安静下来,思考3分钟。然后告诉我答案。”张山也思考开来,“第一块饼和第七块饼位置调换一下可以成立,但是那第一就变成了第七了,依然一下子就让人饱了。这是怎么了?一个人十个苹果吃完得撑死,而每人两个能吃得很高兴,不过这和经济学有啥子关系……”
3分钟的沉默很快过去了,但是所有人都和张山一样迷茫,不过里昂老师也没有期待同学们的答案,接着说:“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前,我们先接受一下这两个概念,稀少性和边际。”他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上这两个词,转过来接着说:“中国有句俗语——物以稀为贵。所以大家会觉得只有稀少的才珍贵,只有珍贵的才稀少,而一些日常所见到的就不稀少了。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任何财富或者说商品都是稀少的。”
“马克思老师认为,商品的关键点有两个——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有用和交换。而这两个条件就告诉我们,商品不是无条件存在的,当然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许有人认为,假如某种商品能够被生产出来,能满足全人类的需求时,它的稀少性就会消失,事实真是如此吗?大家认为,这个世界上哪里最饥饿?”里昂老师问道。
“非洲。”这次很齐,所有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
“对,就是非洲。”里昂老师很满意课堂的气氛,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胡子,“非洲陷入饥荒,可这是因为世界上每年的粮食不足以养活60亿人口吗?粮食这种商品,在充足的条件下,依然表现出稀少性。这里和国家无关,因为我们知道,粮食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禁止出口这一说的。”
“商品有着相通的价值,也就是价值的共同属性,因此商品之间可以交换,所以如果不是生产的商品总量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的话,某一种商品的充足不能改变稀少性的本质。非洲饥荒的原因就是很多粮食制成了其他精美的食品,或者说换成别的商品,粮食价格太高,结果非洲人民无力购买。”里昂老师在“稀少性”旁边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正要说话,张山站了起来:“李老师,马克思老师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商品按需分配,是不是意味着稀少性消失了呢?”
“虽然卡尔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我并不认为德国人擅长研究经济,他们更擅长的是军事和哲学。”里昂老师首先表明了态度,一下子把全班同学的精神集中了,他接着说,“大家都住小茅屋的时候,预想100年后的生产力能满足所有人住茅屋的愿望,而100年后,人们发现生产力还是低下,因为这时候很多人住上了水泥房子,茅屋早就落后了,而茅屋这种商品都逐渐被淘汰了。稀少性转变到水泥、钢筋上去了。”
“人类的生产力发展和人类欲望也即需求扩大是同步的,这告诉我们按需分配的情形永远不可能在经济学上成立。”里昂老师很激动,谈论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经济学时,温文尔雅消失了,“通过稀少性,我们可以回答苹果的问题。一个人十个苹果,他就满足了,所以接下来的生产过程就不是苹果,而是更高级的过程,比如苹果汁,或者拿苹果去换金子,而五个人每人两个就不能得到满足,所以接下来还是生产苹果。”
王永军老师评注
哲学上说:欲望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在经济学上,这句话则阐述为“利益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国家往往是正义的吗
“刚才我们理解了稀少性,接下来就是边际效应。”里昂老师又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把粉笔灰抹到了自己的胡子上,让黑胡子上有了几点白。他接着说,“傻子吃第一块饼的时候,肚子很饿,如果不吃他就可能饿死,而只吃前六块饼,就吃不饱,如果不吃第七块饼有可能不饱,从而觉得这顿饭白吃了。”
“每一块饼除了食物本身满足人的需求的作用外,第一块饼可以救命,第七块饼可以让人心理满足、生理舒适,这是它们的附加价值,称作边际效应。”
“每一件商品,每个单位在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带来的满足程度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规律。”里昂老师意识到胡子上的白灰了,拍了拍,接着说,“你给你的女友第一次买一枝花,她比较高兴,但是第二次再买一枝她就不是那么满意了,如果第三次你还是买一枝花,她就该跟你说分手了。同样是一枝花,但是因为商品单位量的累积,带给女友的满意程度越来越低,这就是边际效应递减。”
王永军老师评注
从经济学上来说,喜新厌旧是合理合法的。
“老师,您说这个边际效应对经济学有什么意义吗?好像只是一种现象啊?”一个女生坐着问道。
里昂·瓦尔拉斯并没有因为她的失礼而不满,依然带着笑容说:“我接下来就要讲它的应用问题。先说个人,其实很多人在上小学时就不经意间使用到这种原理。小学时候,或者是上学期间,各位最害怕的是什么?”
“考试。”又是一次异口同声。
“对,可能大部分学生都怕家长看试卷。好学生也不例外,每一次都是双百的话,双百这种‘商品’对家长就没有冲击力,家长觉得这种‘享受’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某一天没有这种享受,那么他们就不满意了。所以有一些特别机灵的小孩,在刚开学考试的时候,考一个最低分,家长会自动地为他寻找理由,比如‘新学期不适应’,然后这个小孩每次考高一点,每次都供给新‘商品’,带给家长‘满意’。这可谓边际效应的高层次应用了。”
“现在我要说的是另外一个更重要而神圣的话题,国家总是正义的吗?”里昂老师非常激动,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可是大家一片冷淡:“老师的思维跳得也太快了吧?”
“在经济运行中,国家起着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而如果国家一直扮演这种角色的话,它能够带给人们或者市场的‘满意’程度就会递减,最后被忽视。这也就是越是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人们对政府、国家抨击得越厉害的原因。”里昂老师陷入了自己的回忆,“大家知道,我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的时代,虽然事实证明,法国大革命让国家迅速发展了起来,但是我还坚持认为,如果当时只是推翻了王朝,而不是继续流血的大革命,法兰西的历史会比现在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