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出:
《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经典今读: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意思是:
土一点点累积起来,就可以堆成高山;水一点点蓄积起来,就可以汇成大海。用以比喻积少成多。
学习也是一个积少成多,不断累积的过程。着名书法家王献之小时候就酷爱书法,他自信地对母亲说:我保证三年之内,达到父亲王羲之的水平。王母嗤之以鼻:“三年?别做梦了。”王献之见母亲完全不相信,觉得自己可能过于自负了,又说:“五年怎么样?”王母还是摇头:“你先别问几年。”指着家里一口大水缸,“单是洗笔,你先用完十八缸水,打牢基础再说吧!”
看来要达到父亲的水平,还真得下一番工夫。王献之便专心练字。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从不间断。磨墨用的十八缸水眼看就要用完,王献之觉得自己进步很大,写出的字和父亲写的也差不离了。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字拿给父亲看,王羲之看了看,赞了一句:“有进步。”再一细看,发现儿子把“太”字写成了“大”字,少了一点,便把脸一沉,说:
“还是那么粗心。”便随手在“大”字下面加上了那一点。
被父亲夸奖有进步,王献之很得意,便把这篇习作拿到母亲跟前显摆,说:“父亲说我有进步。我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赶上父亲了。”王母把儿子的习作拿在手上仔细一瞧,觉得儿子的字是有进步,但离老王的字还差十万八千里呢。王母反复欣赏儿子的习作,觉得太字下面那点还有点意思,便指着那一点,说:“所有的字中,就这一点还有点像你父亲的字。”
王献之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这才知道自己和父亲的差距不可以里计,不由得有些泄气。王献之正发呆,又听母亲说:“别以为自己用了十八缸水就了不起,你知道你父亲当初是怎么练字的吗?”王献之摇摇头:“不知道。”王母推开窗户,指着门前那方大池塘,说:“看吧,当初你父亲每天写完字,就在这池塘里洗笔,后来这池子的水都被染成了墨色。你说你父亲下了多少工夫?”
王献之终于明白:要想写好字,只有一条路:勤学苦练。自己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这绝不是因为天赋差,而是下的工夫还不够。从此之后,王献之不再想什么时候才能赶上或超过父亲,只是更加专心地练字。不觉又过了几年,有一天,王献之正专心练字,忽然觉得手中的毛笔动了一下:原来是有人在拽他手中的笔。回头一看,父亲正站在自己身后。父亲微笑着说:“刚才我趁你不注意,用手使劲拽你的笔,居然纹丝不动,说明你握笔很牢。握笔很牢,运笔却很柔软,写出的字这么娟秀,说明你已经有六成功力。”
知子莫如父。后来,王献之的字果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成为着名书法家,史称“小圣”。王献之和王羲之,这一对父子书法家,世人尊称为“二王”。
慧眼看经典: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不断努力的结果。如果你没成功,千万别怪自己天赋不高,而应怪自己努力不够。